赢得“万历中兴”难得契机,毁誉参半的明神宗能否称得上英雄?

底层史观啊 2025-01-08 11:43:1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文|雨别

编辑|雨别

《——【·前言·】——》

万历皇帝九岁登基,少年英明,身后却被骂得体无完肤,有人说他是昏君摧毁了大明的基石。也有人说他是被时代和文官集团“绑架”的皇帝。

站在“万历中兴”的功劳簿上,朱翊钧究竟算不算英雄?

九岁登基

九岁的小皇帝坐上皇位那天,朝廷上下的目光全盯在一个人身上。张居正。

三十多年,明朝的皇帝一个比一个“个性”,嘉靖喜欢炼丹,隆庆倒是个好人但太短命,朝廷积压的问题堆成山,张居正上来先动了吏治推行“考成法”,给官员打“绩效”。

干得好升官发财,拖拖拉拉卷铺盖走人,这是个狠招,地方官员谁不想捞钱?可张居正偏偏让他们跑不了。

改革的矛头又指向税收,大明的税收名目繁多杂乱无章,张居正一刀砍下,推出“一条鞭法”,赋税和徭役全合并到田亩。

钱粮一次交齐,谁家多少田心里有数,朝廷有钱老百姓也能喘口气。

改革背后还有铁腕治军,边疆不安,蒙古人时不时南下抢地盘,张居正手段强硬,整顿军备修筑边防,收拾战斗力低下的军队,短短几年蒙古人开始避而远之。

朝廷看似风平浪静,其实刀光剑影,朝中大臣怕张居正,更怕他背后的皇太后,有人不服,暗地里结党试图扳倒张居正,太后压阵,小皇帝点头,没人敢造次。

小皇帝看在眼里,他每天读书、练字,按张居正的要求过着规矩日子,身边的人都说这皇帝聪明,未来可期。

改革带来的效果立竿见影,国库满了军队强了,百姓安生了,但好景不长,张居正刚刚松口气麻烦就来了。

1582年,张居正病倒了,临死前他写信给皇帝让他坚持改革,可张居正前脚刚走,那些被他压制的朝臣立马跳出来。

有人骂张居正专权,有人翻他家老账,连小皇帝都被鼓动着批他“贪污”,张居正的家被抄得干干净净,亲信也被赶出朝廷。

改革的旗帜倒了,朝廷重新回到官僚的掌控中,朱翊钧年纪轻轻,第一次尝到了“孤立”的滋味。

亲政初期

张居正去世后,小皇帝接过了朝政大权,他每天批阅奏折、听政议事,早朝常常开到正午,百官一时间对这位少年皇帝刮目相看,他废除了一些不合理的苛政,推行宽松政策体恤民生。

他的勤政并没有换来朝廷的平静,百官之间的党争越来越激烈,文官集团开始对皇权步步紧逼,文官看不起皇帝,说他年纪轻什么都不懂。

皇帝心里憋着一股气,他想用自己的方式证明自己,却发现无处下手。

朝廷迎来了一场“国本之争”,朱翊钧的长子朱常洛是他和一个低位妃子所生,按照规矩这个儿子应该是太子,但朱翊钧偏偏宠爱郑贵妃,想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储君。

文官们一致反对,他们写奏折弹劾郑贵妃说她干政误国,甚至有人直接骂皇帝“荒唐”,朱翊钧火冒三丈,把奏折摔在地上。

他恨这些官员,他们目中无人,他又不能动,张居正留下的余威还在,文官们背后抱团,皇帝动一个就会引发一场风暴。

矛盾僵持不下,皇帝开始厌倦,他开始厌恶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官员,认为他们伪善,朝堂上的争吵越来越多,朱翊钧渐渐失去了对朝政的耐心,他的奏折越批越少,早朝也不开了。

只要听到有人提“立储”的事他干脆闭门不见,这种沉默像是一场无声的抗议,他不想再被文官集团牵着鼻子走,却也没找到打破局面的办法。

百官心急如焚,朝廷的日常事务因为皇帝的“冷处理”而停滞,明神宗有时候一天就处理几个文件,更多时候干脆让太监传话,文官们开始在私下议论皇帝懒惰、不理国事。

这个少年时被称作“有为之君”的朱翊钧在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滑落。

他觉得皇帝坐在皇位上,竟然连自己儿子的命运都无法掌控,这不是君主的尊严,这是羞辱,他的冷漠是对朝堂斗争的失望,可这份愤怒并没有改变任何事,只是让矛盾越积越多。

到了1588年,这场“国本之争”依然没有结果,文官们寸步不让,郑贵妃却不断在后宫哭诉,希望朱翊钧能为她争一口气。

夹在这两方之间的明神宗选择了回避,他从一个勤政皇帝变成了一个“甩手掌柜”。

立储问题牵涉皇权和文官集团的争斗,也是明朝内部权力结构失衡的体现,朱翊钧看在眼里却无力改变,他渐渐学会了自我保护,不再正面冲突,用冷漠隔绝一切。

他从这时起不再是一位“少年英主”,而成了一个冷眼旁观的“怠政皇帝”,沉默并不意味着无作为,他主持并启动“万历三大征”的军事行动。

万历三大征

就在朝堂争论不休时,外部的局势却迫使明神宗不得不做出一些重大决策,明朝疆域内外危机四伏,有人叛乱有人窥伺有人喊打喊杀。

皇帝的态度变得尤为重要,虽然朱翊钧冷漠于朝堂事务,但在战事上他并没有退缩。

1589年,宁夏镇总兵哱拜造反,他自称“宁夏王”联合蒙古人占据黄河一线,气焰嚣张,边关危急,文官建议“招抚”,武将主张“剿灭”,争来争去,皇帝拍了板,打。

十万大军压向宁夏,将领李如松带头冲锋,经过激战哱拜兵败身亡,明军一举平定叛乱,宁夏重归大明版图,可这场仗打得不轻松,军费开支庞大,国库明显吃紧。

还没喘口气西南的播州土司又闹事了,杨应龙手握数万精兵,占据天然险要,公开挑战明廷,他劫掠百姓烧毁村庄,整个贵州、四川一带不得安生。

朝廷动员十几万大军平叛,杨应龙固守播州城打得顽强,但在重兵围困下最终被剿灭,战后播州土司制度被彻底废除,西南边疆恢复了秩序。

可这场战役消耗了明朝大量资源,军民死伤惨重代价巨大。

1592年东亚局势突变,日本的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兵锋直指朝鲜,一路北上威胁明朝辽东,作为宗主国,明朝不能袖手旁观,朱翊钧再次决定出兵援助。

明军先后派出数十万兵力分批渡海作战,名将李如松、麻贵等人在朝鲜战场多次与日军交锋,凭借顽强的战斗力,明朝和朝鲜联军最终击退日本结束了这场战争。

三场战争接连爆发,国库从“万历中兴”时的充盈变得入不敷出,军费缺口越来越大,赋税压力转嫁到百姓头上,导致社会怨气积累。

表面上看明朝维护了疆域和宗主国地位,但内耗严重,埋下了财政危机的种子。

明神宗并非不懂得这些战争的代价。他的冷静决策确保了每场战争都取得胜利。但战火背后,明朝的内政问题已经积重难返,而外部的威胁却愈发沉重。

晚年的沉默

万历后期,国家的运转问题越发明显,朱翊钧在位的时间越长,他和朝廷的距离就越远,这种冷漠仿佛一堵墙,把他与整个国家隔开。

三场大战耗尽了国库,为了弥补缺口,朝廷不断加征税赋,民间苦不堪言,官员却层层盘剥,百姓反抗情绪高涨,各地小规模起义此起彼伏。

朝廷不再有足够的资源镇压这些叛乱,只能放任其发展。

为了“省事”,明神宗开始推行“矿税”,这项苛政由太监负责,导致地方上的贪污和压榨更加严重,矿税成为民间怨恨的集中点,地方矛盾愈发激烈。

明朝的财政体系几近崩溃,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北方的努尔哈赤此时已经崛起,后金建国成为明朝最大的威胁,万历皇帝晚年收到过无数份奏报,警告后金势力的崛起。

但这些威胁并未得到足够重视,辽东的防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为后来的萨尔浒战败埋下伏笔。

1615年,国本之争终于平息,长子朱常洛被确立为太子,这场持续了二十多年的争斗,却让整个明朝的统治体系深受损害,皇权与文官集团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

1620年,明神宗去世,结束了他48年的统治,他被葬入定陵,留下一个饱经战火、财政枯竭、内忧外患交织的明朝。

有人说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也有人认为他是被文官集团拖累的孤独皇帝。

万历皇帝的一生,功与过难以一言蔽之,他主持了“万历中兴”带来了短暂的辉煌,也有“三大征”的胜利保住了明朝疆域的完整,他怠政的后期又让明朝走向衰败。

他是明朝的支柱,却也是明朝衰落的伏笔。

0 阅读:37
底层史观啊

底层史观啊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