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原本该是咱们历史上最得劲的“大人物”,结果活成了一个“千年不遇”的悲剧笑话。你看,西安事变,他在36岁时顶着一副天塌下来的脸,直接给国家的政局搅了个天翻地覆——然后,就开始了那一辈子“软禁”的日常。
到了90岁那年,寿宴上他喝了点酒,完全无视身边的年轻人,小心脏扑通扑通的响,说了一番让人笑死人的话:“我现在都90了,这一生啊,说实话,真是没啥可回忆的。就从21岁到36岁,那就是我生命的黄金期。”
不过,最让人感到“嗨,真遗憾”的是,张学良这辈子最悲催的一点,就是他没能像他自己想的那样,回到大陆,叶落归根。最后竟然和赵一荻葬在了夏威夷,简直成了“异乡死”。
1928年,张学良那时候,整个人在天津正悠哉地喝着茶,想着自己什么时候能去趟东北老家祭祭父亲的墓。可突然一通电话,打破了他心里的小确幸。电话那头,简直是火烧屁股——“张学良!大事不好了,你赶紧回来!你爸……你爸……”电话那头的声音都快焦虑到冒烟了。
张学良这时一愣,心想:大事不好了?爸又闹什么幺蛾子了?毕竟张作霖那老头,平时也挺能“做大事”的。谁知道,他才刚想清楚个大概,另一边突然传来一句话:“你爸被炸了,炸死了!”
“炸死了?炸死了还能有别人活?”张学良差点一口茶喷出来。要知道,当时的东北可不简单,张作霖是“东北王”,突然说他被炸了,这跟说王母娘娘掉下凡差不多,简直不敢相信。
“别跟我开玩笑,谁敢炸我爸啊?”张学良不信。可电话那头继续哭天喊地:“是真的!炸得特厉害,现在快点回来。”
于是,张学良一头雾水地返回沈阳。到了大帅府,他一看,简直是个乱七八糟的大锅盖。大家都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忙着处理各式各样的事儿。张学良跑过去问,结果人家直接说:“你爸……炸死了,你赶紧处理这事!”
张学良当时根本没反应过来,差点没直接晕过去。
幸好,寿夫人反应快,立马就命令大家不许声张,偷偷跑去天津找张学良。
不过,张学良自己也明白,人生就这样,很多时候你想做的事和实际情况,差得太远。就算你拼尽全力,也未必能得偿所愿。他不止一次说过:“等我有机会回去,给我爸扫个墓,别让他总是空在那儿。”但后来,他真的有机会回去吗?
02大约半个月后,张学良终于回到了沈阳。你要知道,那个时候回家真不是什么轻松事儿,交通差不多得坐马车,要是有高铁,估计张学良都能在半天内修完这座墓。可他回来的时候,面对的不是简单的家务事,而是得给父亲办个“超豪华版”的葬礼。毕竟,他爸是“东北王”,埋得不能草率,得有点儿规格。
张学良还真没少操心。毕竟父亲张作霖那可不是一般人,得找个风水宝地,得让他安葬得有面子。于是,他把风水先生们从东三省搜罗回来,一个个都像找宝藏似的,硬是找了个大伙房水库的东北岸,说那里地理位置佳,风水极好。张学良一听,心想:“这不就是给老爸找了个豪华墓地吗?要不然他也不算‘东北王’。”
不过,张学良心里其实是挺纠结的。一边想着这墓地得修得风光,一边又愁着老爸的灵柩得赶紧有地方安置。想来想去,决定先停灵,等墓地修好了再下葬。你知道的,这墓地得是皇家级别的——他甚至从北京运来了明清时期的石刻,别看是石刻,其实就是“元帅林”,这可是按皇帝陵的标准来修的,气派得不行。
可谁能想到,风水还没到位,事儿就来了——九一八事变爆发。
这关东军一占领沈阳,直接就把张作霖的灵柩从大帅府搬了出来,塞到小东门外的珠林寺去。张学良一听,差点没背过气:“我这亲爹,修的这么牛的墓地,不让埋也就算了,居然还搬到这地方?”
时光真是无情,转眼就过去了九年,张作霖的灵柩还是没有安顿下来。张学良心里那个纠结——本来他想给老爸安排个不输皇帝的葬礼,现在他也没办法。
03说实话,张作霖儿在世的时候,那可是真风光。可一死,嘿,事儿反倒多了,比活着还折腾。光棺材里躺着等下葬,就熬了九年,九年!搁谁谁能受得了?老天爷估计都看不下去了,合着你张大帅这辈子风风火火,最后卡在这节骨眼上,进不了“元帅林”,就这么个破事儿?
不过也难怪,关东军那帮人不光是杀人不眨眼,连死人也得管得死死的。他们摆出一副谈国际贸易的架势,说这不行,那也不行,最后连个体面的安葬地儿都不给。老张的旧部们一听,气得想拍桌子,但没办法,胳膊拧不过大腿,最后只能在凌海市石山镇南驿马坊村给他找了个地方,跟他娘还有原配赵氏凑合凑合。
“爹,您先委屈一下,风水还行,勉强能住。”
老张要是地下有知,估计得骂一句:“我靠,这破地方也配住我?咋不去元帅林找日本人掰扯掰扯?”
不过话说回来,老张以前咋说也是个讲排场的人,总不能随随便便往地下一埋就完事儿。于是,弟兄们在墓地外头支了个灵堂,虽然简陋,但仪式感必须有。
灵柩入葬那天,气氛相当紧张,日本兵在旁边看得死死的,生怕张学良突然杀回来,弄个大新闻。可问题是,那时候张学良人早被送台湾了,连自由都没有,别说回来送老爹了,连个花圈都寄不过去。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还挺讲道义,给老张的墓稍微修整了一下,算是给他留点体面。
042007年,张闾实回到东北,一路上心里就一个念头:“这事儿得办得像个大事件。” 毕竟,给老爷子补个家庭团聚,不说排场多大,至少得像回事儿吧?
他妈寿氏从小就给他讲张作霖的故事,那种一遍遍重复的感觉,就跟每年春晚必播的赵本山小品一样,听多了都能倒背如流。再加上台湾那边,老是有人问:“你祖父可不得了啊,他当年怎么怎么着……” 搁谁谁不得感慨几句?这次回来,他总算能站在祖父墓前,亲眼看看这位东北王的最终归宿。
飞机一落地,东北的风嗖嗖往脸上刮,张闾实搓搓手,心想:“这地儿,是咱家的根啊。” 等到了墓地,一抬眼——直接愣住了。
“不是吧,老爷子躺这儿?”
怎么个情况?旁边大片玉米地,随风一吹,连墓碑都快看不见了。再凑近点,杂草从碑前一路疯长,跟天然屏障似的。哪有一点大帅该有的气势?本来以为是肃穆庄严的英雄安息地,结果……这更像是个意外被遗忘的乡间祖坟。
站在荒草丛生的墓前,张闾实叹了口气,心想:“这老张家的故事,看来还能再流传个几十年。” 毕竟,不是谁家都有这么多戏剧性的传奇,不是谁家都能被人谈论一百多年——连墓地都带着话题性,这才叫真正的“人走事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