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村民凑70块供他创业,赚百亿后开飞机回村,给老人发千万红包

观山说事实 2024-04-05 06:37:27

为了给您带来更好的互动体验,麻烦您在阅读此文后,点击"关 注、点 赞"互动!

您的"点 赞、关 注"是对小编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更多精彩内容将持续更新...

文| 之昂

编辑| 观山

“富贵不归乡,如锦衣夜行”。

2019年的春节,在四川仪陇县的一个小镇子里,就出了一个大新闻:一架直升飞机降落在了这里,机身上还非常高调的挂着横幅,写明:“向父老乡亲们拜年”。

能有这样大的排场,当地人想也不用想就知道是出自谁的手笔——郑大清。

除了直升机现身之外,郑大清还为每个村民都准备了一沓厚厚的红包,三两句不离“谢谢”。

大家都见惯了飞黄腾达后六亲不认的故事,那么,又是什么让他富不忘本,依旧挂念着旧时的邻里们呢?

到新疆去

1959年2月,郑大清出生了。

他的家境并不算好,家里一共有7个兄弟姐妹,对于父母们来说,每天一睁眼就要负担七张嘴巴,因此,郑家的生活也只能算勉强过得下去而已。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郑大清很懂事,虽然年纪小但一直想着为家里分担些什么,初中那年,眼看着父母的劳作实在无法支撑这么多孩子的衣食住行,他便毅然决然的辍了学。

十几岁的孩子辍学在家,在现在看来十分不合理。

但在那个受冻挨饿的六七十年代,这说不上是个明智的决定还是个愚蠢的决定,只能说,这是当时的郑大清唯一能为这个家庭做的事情了。

辍学后郑大清也没有闲着,他每天除了忙碌自家的农活家务,便是东奔西跑给邻居们帮忙。

他本就是个闲不住的人,十分乐意给村里人搭一把手,在村子里很受大家的认可。

1977年,18岁的郑大清听说了县城里正在征兵的消息,一时间激动万分,他明白,这就是自己苦苦等待的机遇。

在经历层层考验后,郑大清如愿成为了一名士兵。

而他更是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遇,在部队里甘于吃苦、勇于争先,每每遇到任务总是冲在第一个,在各种比赛中也表现优异,成为了全团第一个收到嘉奖的士兵。

1978年,郑大清升为班长。

成了班长以后,郑大清更加努力了,在命运的安排下,他又一次抓住了机会,同年,带领全班获得了集体的三等功。

做士兵的时候是最优秀的那一个,做了班长又能凝聚起全班的意志,荣获三等功,这对于一个入伍只有两年的新兵来说,实在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但郑大清并未像他想象的那样,一辈子留在部队,他的身上有个最大的软肋——学历。

初中便辍学的他,在文化水平上落后其他干部们很多,这让他一遇到文化考试便犯了难。

就算他有心将文化赶上来,但实在是差了别人太多,几次提干的机会都因为基本的文化科考试失利,而没了下文。

郑大清明白,自己虽然热爱这片军绿色,可自己学问跟不上是硬伤,这只会拖后腿。

1986年,郑大清退伍回到了四川老家。

起初,他依靠在建筑工地上做些调沙灰、扳钢筋的苦力活维持生计,赚的也只是一些辛苦钱,但却让他了解了不少关于建筑行业的基础知识。

那个年代里,各个地区都传颂着外出打工后,一夜暴富的传说,似乎只要离开家乡,就便是黄金、钻石。

因此,不少有梦想的年轻人都渴望外出打工,到更富庶发达的地区寻找机遇,改变自己的人生。

但郑大清却是个例外。

和别人一样的是,郑大清也想创业,也明白如今正是创业的最佳时机;但不同的是,他并不打算扎堆前往汇集全国年轻人的南方,而是想要反其道而行之,跑到遥远的大西北,扎根发芽。

这或许也是人才济济的部队教给他的重要一课。

而他选定的城市就是乌鲁木齐。

但乌鲁木齐离四川太远了,比距离更远的是路费,高昂的路费让这一切创业的梦想只能成为一个念头,无法成真。

郑大清很痛苦,难道自己的所有抱负,都只能化为乌有、望而兴叹吗?

东拼西凑的梦想基金

郑大清为了路费的问题,苦恼了好几天。

直到一天清晨,当他打开门看到的是邻居们和善的笑脸,和大家凑起来的70元钱。

郑大清知道这70元钱拼凑起来有多么不容易,他也是做苦力的人,更知道这笔钱背后是多少个日夜的汗水。

正是因为明白,大家凑钱只是因为对他这个人的信任,并非想要在未来挟恩图报,郑大清才的心绪才更加复杂。

他甚至不记得自己是怎么伸出手接下了这笔沉甸甸的心意,更不知道自己未来将会怎样,又能否报答这笔恩情。

就这样,带着大家的期望,郑大清来到了乌鲁木齐。

尽管路上已经十分节约,吃喝都是自带的干粮,但郑大清此时全身上下还是只剩了1毛两分钱和一床旧棉被。

幸好,天无绝人之路。

又是他的同乡向他伸出了援手,对方不仅收留了他,还给他在工地上找了份工作。

因为郑大清原本在家乡就做过工地上的杂活,因此也算是手到擒来。

让人没想到的是,郑大清在工地上同样优秀,干了没多久就成了小班长,工资也水涨船高,一天能赚到5元钱。

郑大清老老实实地在工地上干了一年,他像一块吸水的海绵一样,在这片土地上学习着各种建筑知识和工地的管理经验。

第二年,郑大清回了家乡,动员乡亲们跟自己一起到乌鲁木齐打工,因此此时的他信心满满,有了新的规划:

做苦工不是他想要的未来,也不能改变未来,而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后,他自认自己可以带领好大家伙,共同致富赚钱。

郑大清本身的口碑再加上他带回来的2000多元巨款,让乡亲们自然而然的相信了他,40多个人跟着他来到了这片陌生的土地。

有了自己的团队,郑大清更有劲儿了,他四处奔走接工程项目,但因为人脉不足,只能接一些小项目,勉强谋生。

一次,他好不容易接到了一个不错的项目,可等他们完工交接的时候,才发现对方居然带着工程款跑路了!

一时之间,郑大清无颜面对父老乡亲,即使自己自掏腰包承担了这笔损失,也正是这个挫折,让他更是憋着一股劲儿,势必要带领大家发家致富。

1988年的开春,郑大清多日的奔走有了收获:他和新疆制胶厂签下了一笔高达13万元的合同。

在那个“万元户”还很稀缺的年代,这笔订单的含金量不言而喻。

三个月后,工程项目圆满完成,郑大清用这笔钱还清了债务。

都说无债一身轻,有了钱就有了担子,还清债务后的郑大清一鼓作气接下了好几个小项目,也在这一年赚了几万元,腰杆也直了起来。

到了1989年,郑大清已经成了当地颇有分量的生意人,手上的资金也超过了70万元。

属于他的商业蓝图,徐徐展开。

把春天带回家乡

1995年,郑大清创办了“新疆天地实业贸易有限公司”,有了自己的公司。

有了正式的企业,郑大清更加如鱼得水,接下了一个又一个项目,彻底在乌鲁木齐站稳了脚跟。

1998年,郑大清做了一件大事:他投资了2亿多元建设东方100商厦。

这绝对是一个大手笔的工作,但创建商业中心并不容易,几乎是烧钱一样的花光了郑大清所有的资本。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郑大清都为资金问题和员工们的消极情绪而头疼。

正是因为曾经是苦力人,他更明白像这样的大工程,工程回款周期漫长,工资迟迟不到位,对于工人们来说,有多煎熬。

他不能强行要求工人们拿不到工资还兢兢业业的工作,能做的就是每天跟大家同吃同睡,用自己的汗水说明一切。

仅仅九个月,东方商厦拔地而起,凭借让人惊叹的营收收益,创造了整个西北地区的商业神话。

郑大清成功了,他的名字出现在了中国富豪排行榜上,而他依旧挂念着自己的家乡。

2001年,他回家乡时经过了曾经读书时走过千百次的人行桥,看到破损的桥面,立刻便联系村政府捐款700万,给全县69个村子都建了一座更安全的新桥,命名为“慈母桥”。

除了翻新路政之外,郑大清还在家乡先后捐建了5所希望小学,设立教育基金,鼓励更多的孩子们好好读书,用知识托举自己的人生。

郑大清为家乡做的事情无人不知,处于最淳朴的感谢。

不少人想将这些学校和设施以郑大清的名字命名,但却被他拒绝了,他只觉得这是“理所当然回报社会”。

相比于他豪掷千金投身家乡建设,郑大清的日常其实是十分低调的,但一想不喜欢排场的他却在2019年做了件全国瞩目的大事。

这一年的郑大清已经60岁了,却像个毛头小子一样,选择“直升机出场”高调回乡。

但其实,这并非是他的炫耀,而是他想要完成乡亲们“见见飞机”的愿望而已。

因此,飞机刚一落地,郑大清便朝着蜂拥而来的乡亲们招手示意,盛情邀请大家都来坐坐飞机,感受一下。

在他回乡的日子里,酒席办了一场又一场。

作为穷山窝窝里飞出去的金凤凰,他多年来一直提携着家乡的后辈们,因此对于他的到来,乡亲们自然是又惊又喜。

更让乡亲们没想到的是,郑大清还让人拿出了一堆现金,毫不多说,直接分发给在场的各位,最多的人拿到了6万元,而总金额达到了千万元!

知恩必报

从路费都要东拼西凑的穷小子,再到富豪榜上名列前茅的企业家,郑大清的人生见过了太多的人情冷暖,被欺骗过、也被辜负过。

但可贵的是,他依旧挂念着最初的那份温情和无条件的信任。

如今的他拿出千万回报当年70元钱的恩情,正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最好诠释吧。

参考资料:

1.郑大清:穷光蛋是如何“变身”亿万富豪的? - 新秀 - 客家网 - Hakka.com

https://www.hakka.com/article-3357-1.html?_dsign=953dac9a

2. 不忘家乡父老 郑大清先生回乡拜年给乡亲们发1200万大红包!_搜狐四川

https://www.sohu.com/a/293900789_384290

0 阅读:0

观山说事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