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刑徒,还有谁修了这座千年陵墓?

国家人文历史 2024-05-28 14:11:50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这段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文字,是关于秦始皇陵最早也是最有名的史料记载,足以引发后人无尽的遐想。作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帝王陵,秦陵修建伴随秦始皇一生,更随着秦国统一的步伐而逐步升级规模。

众所周知,秦始皇生前极其热衷兴建各种大型工程。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是秦统一后的第九年,也是兴建各种大型建筑的高峰期,秦始皇一口气开启好几个重大工程:秦直道、朝宫、阿房宫等,号称“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丽山的修建自然也是重中之重,秦始皇下令将三万户人家迁徙到丽邑,并免除他们十年徭役,所谓“七十余万刑徒”也是这时汇集到关中的。《史记·黥布列传》《汉书·贾山传》《汉旧仪》中也有“数十万人”“七十二万人”等记载。

两年后(前210),秦始皇死于出巡途中,并被儿子胡亥安葬于丽山,此时丽山的修建仍然没有彻底完工。之后就是人们熟悉的故事:胡亥继位后,大肆杀戮重臣、横征暴敛,引发大泽乡起义,随之而来的是天下大乱。前207年,刘邦自武关攻入关中,末代秦王子婴请降;很快项羽也率领诸侯联军进入关中,对丽山进行大规模破坏、掠夺,随后正式灭亡秦朝。

从前246年到前207年,秦陵的修建时间长达38年,甚至超过秦始皇的在位时间,更在冥冥中与秦朝一道经历了由兴而亡的全部过程。

修陵者不止有刑徒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距秦陵封土西部1600米远的赵背户村发现一批墓葬,总共104座,出土骨架上百具,仅有四具为仰身直肢葬,绝大多数为蜷曲下身的“屈肢葬”,这是秦人特有的葬俗。一同出土的还有许多块瓦片,记录下墓主的身份信息:

东武居赀上造庆忌

东武东间居赀不更瞗

博昌居此(赀)用里不更余

杨民居赀大(教)

〔杨〕民居赀公士富

杨民居赀武德公士契必

平阴居赀北游公士滕

阑陵居赀便里不更牙

……

这些信息的格式是一致的,“东武”“博昌”“杨民”等信息都是地名,“公士”“上造”“不更”正是后世熟悉的秦国各级爵位,“庆忌”“契必”“牙”等是人名。

这批瓦片称“赵背户村墓志葬瓦”,它们将秦陵修建者的身份揭开一角。墓主们的籍贯分属原三晋、齐、鲁和楚国故地。负责勘查的考古学家指出:“瓦文与记载相互参证,说明修建始皇陵的大批刑徒,都从原山东六国诏调而来。”

《史记》称秦陵修建者为“郦山徒”“丽山之徒”。考古发现表明,“丽山徒”的来源十分多样。后世最熟悉的当然是刑徒,《高祖本纪》载:“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黥布列传》载:“布已论输丽山,丽山之徒数十万人,布皆与其徒长豪桀交通。”

根据出土秦简,秦代刑徒按从事的工种不同,分为司寇、隶臣、鬼薪、白粲、城旦、舂等不同类别,譬如“鬼薪”本意是被罚入山打柴以供祭祀鬼神,“白粲”本意是为祭祀而择米,当然实际的劳作范围远不止这些;“城旦”则是“通宵达旦修筑城墙”之意。

这些刑徒不仅需要身着象征身份的“赭衣”、佩戴刑具,还经常要受肉刑,如剃除发须的“髡”“耐”等刑,刺面的“黥”刑、割鼻的“劓”刑、砍脚的“斩趾”等。最为悲惨的是,他们都要终生服刑。据学者张金光统计,《睡虎地秦简》的373条律条与司法文书中,有将近一半涉及刑徒内容,却找不到任何关于刑期的规定。汉文帝时期发布过减刑诏令,规定出各种刑徒年限:

“罪人狱已决,完为城旦舂,满三岁,为鬼薪白粲。鬼薪白粲一岁,为隶臣妾。隶臣妾一岁,免为庶人……”

这还是史料所见第一次规定各种刑徒的服刑年限,以至于被后世誉为德政。

这也得到了考古发掘的印证。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临潼县(今西安市临潼区)郑庄村发现一处秦代石料加工场遗址,遗址内除出土秦代的铁锤、铁錾、铁钉、石水道半成品以及大批石材外,还发现铁钳、铁钛等刑具和人的尸骨。这些戴着铁刑具为修建始皇陵打制石材的人,显然都是刑徒。姚池头村北也发现修陵人的墓地,这里共有4个大型墓坑,埋葬有数量巨大的人骨,其中没有完整的个体,显然死者都是受刑戮而死,被肢解后埋葬。

除刑徒外,另一大类便是“居赀赎债”者,赵背户村墓志葬瓦的墓主们便属于这种情况。“赀”是秦国的一种财产刑,秦简中经常可见“赀一甲”“赀一盾”之类记载,也就是支付价值相当于一套铠甲(1344钱)、一面盾牌(384钱)的罚金。对普通秦民来说,这自然不是小数目,如果家贫无力支付,则需要以服劳役的方式抵偿,这就是“居赀”,又名“居赀赎债”。根据《睡虎地秦简》记载,“居赀”一日可抵8钱,如果居赀者的饭食由官府供应,则每日抵6钱。有别于隶臣妾、城旦舂等真正的刑徒,居赀者不穿赭衣、不戴刑具,还可以找人顶替自己,一家中有两人以上“居赀”的,可以轮换进行,农忙时节还可以归田务农。

大批工匠也是修陵者的重要来源,他们各有擅长的技艺,从事的也是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烧制砖瓦、制作人俑、炼制水银、铸造陪葬的各种器物等。始皇陵出土的砖瓦、陶器,兵马俑坑出土的陶俑、陶马,都刻有大批工匠名字。它们也揭示出,这一群体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中央官府下辖的各类作坊,如左右司空、都昌、宫水等;二是地方各郡县的制陶作坊,如临晋、好畤、美阳、新城等,都是关中各县邑的名称,这些工匠应是分别从各县的民间私营作坊征调来的工匠,属于自由民。

当然,普通的秦民士伍也很可能会定期参与修陵,出土秦简显示,秦朝存在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徭役和戍役,有按时长分为“岁更”(一年一次)、“月更”(一月一次),也有按等级分为朝廷分派下来的“御中发征”,各县自行征发的“恒事”。除老人、儿童、残疾人以及拥有“不更”爵位者,其他绝大多数秦人都要被征发。

可以想见,如此庞大的修陵人数,必定要有一个由许多官署组成的机构进行管理。史书对此并没有明确记载,但从秦陵出土的金文、陶文记载来看,中央官署“寺工”主要负责铸造陪葬的青铜兵器,“少府”则负责其他青铜器、金银器陪葬品的制作。还有许多中央官署负责烧制砖瓦:都司空、左司空、右司空、右水、左水、寺水、大水、北司、宫水……

此外根据出土秦简,左右司空不仅负责烧制砖瓦,很可能还参与了整个工程的组织与管理。早在西周、春秋时期,“司空”一职就负责土木工程,出土秦简中有专门规定工程管理的《司空律》,以及从地方到朝廷,各种级别的大小官职:司空啬夫、都乡司空、县司空、邦司空、郡司空……

皆令从死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七月,秦始皇在出巡途中去世,尸身在酷暑中经过漫长颠簸,在当年九月葬入丽山。三十余年修建后,这座陵寝终于派上用场,但伴随葬礼的却是一场浩大惨剧:

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从死”即人殉,先秦时期屡见于史料,以殷商时期最为频繁和残酷。春秋战国时期也风行于各国,山东临淄郎家庄齐国墓、汲县山彪镇魏国墓、河北邯郸百家村赵国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都发现过数量不等的殉人尸骨。后来随着文明的发展,各国才逐渐以陶俑或木俑取代人殉。孔子更进一步,主张不仅不能用活人殉葬,连人俑都不要用,因此有了那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名言。

秦国在史料中的人殉记载则是最多的。据《史记·秦本纪》:

“武公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

“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

其中还包括子车氏的三位能臣,《诗经》中有《黄鸟》一诗哀悼他们的死亡,对秦穆公表达谴责。此外,位于陕西凤翔的秦公一号大墓也创下一个纪录:它是中国发现人殉最多的墓葬,共有186具尸骨。

秦献公时期,秦国正式废除人殉制度。此后100多年里,秦国历史上没有再出现人殉记载,只有《战国策》提到,宣太后一度想让男宠魏丑夫殉葬,后因大臣劝阻而作罢。二世即位后却恢复了这一残酷制度,也很可能创下人数最高的纪录。二世颁布的这则诏书称,后宫中只要没有为秦始皇生下子女的后妃、宫人,都要殉葬;而《史记》记载秦始皇总共只有二十几个子女,假如这道诏书真的执行下去,则可能意味着后宫中绝大部分女子都要被殉葬。

一同被迫殉葬的还有大批工匠。《秦始皇本纪》有一句“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羡”即墓门,中羡、外羡该是墓道中的两道墓门。从“闭”“下”来看,外羡应该类似一道厚重的闸门,中羡则可能是双扇或单扇的开合门,此外很可能还存在内羡,只是不清楚具体形态。工匠们被封闭在中羡与外羡之间的墓道里,既没法逃出秦陵,也无法进入地宫。

秦二世即位后,为清除潜在对手、巩固自己帝位,开始大肆屠杀兄弟姐妹与宗室重臣,考古人员曾在临潼上焦村一带发现17座墓葬,都是南北纵向排列,其中出土两枚印章,一枚印章刻着“荣禄”字样,另一枚刻着“阴嫚”(也有说是“阳滋”),有可能都是人名;有的器物还刻有“少府”字样,说明墓主都与宫廷有关、地位不低;鉴定显示,死者年龄多为二三十岁,骨骼都是身首分离,死因或是肢解,或是缢杀,还有一颗颅骨插有铜镞,下颌骨向前凸出,显得十分痛苦和惊恐。有考古学家推测,这些墓葬属于秦国的皇子公主们。

从2011年开始,考古人员对秦陵外城西侧展开考古勘探工作,共发现9座大、中型墓葬,其中的1号墓是目前已发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好的秦代高等级贵族墓葬。近年来秦陵考古发现的许多知名文物:金银骆驼、舞袖俑、吹奏俑、四轮独辀木车、羊车等,均出自这座墓葬。它明显与秦陵整体规划设计紧密相关,墓主的等级也极高,堪称“帝国第一陪葬墓”。

秦始皇“传至万世”的梦想早已破灭,但作为文化遗产,秦陵却远比它的主人更能经受住历史岁月的洗礼。

本文改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4年5月下,原标题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帝陵 秦陵:与秦朝共兴亡》,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作者:张不叁)

0 阅读:736

国家人文历史

简介:以历史的眼光解读新闻,用新闻的视角看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