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飞
近日公布的财政预算案中,虽然教育部分的资源投入并未令人眼前一亮,但在策略布局上却显示了清晰的方向——以“北部都会区”为支点,开启香港教育产业化的新篇章。笔者认为,这份预算案在教育投资的取态上,既体现了“量入为出”,亦释放出突破传统框架的革新信号,其中“北都大学教育城”的规划,更可视为香港教育与经济深度协同的关键落子。

北部都会区作为香港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地带,其地理位置邻近大湾区核心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区优势。预算案提及,政府在该区预留约九十公顷土地,规划打造“北都大学教育城”,其中包括第三所医学院。由此可见,北都大学教育城的规划,不仅仅是单纯的学校建设,而是一项立足未来、以教育推动经济转型的重大工程。
在未来的北部都会区,不仅将会有先进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还会通过与内地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产学研协作,促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正如预算案中提及,政府新推出的15亿元研究配对补助金计划,正是鼓励这种跨界合作的一项有力措施。借由加强北部都会区内各方资源的整合,打造一个集学术研究、创科产业、人才培育与国际交流于一身的综合性教育枢纽,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北都大学教育城将成为推动香港科技创新和经济升级的重要引擎。

此外,政府表示将计划举办国际教育会议和展览,以吸引全球优秀学生与学者前来深造,并进一步推广“留学香港”品牌。财政预算案中提及将“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的名额增至每年400个,无疑是积极信号,笔者表示欢迎。然而,设置奖学金的目的是“搞旺个场”,要真正实现“留学香港”产业化,政府必须构建一个完整的留学生态系统,使留学生能自负盈亏缴纳学费,例如,会否研究推出“教育签证+实习许可”的捆绑政策,允许留学生毕业后在港实习两年,从而在经济上自给自足,进而促进香港经济发展?
当前香港面临持续的财政赤字压力,政府在教育开支上需要作出精明的选择。尽管今年的教育经常开支略降至1,029亿元,但这仍然占政府总经常开支的17.5%,足见政府对教育这一国家竞争力基石的重视。但同时,为了达到财政整合的目标,政府无可避免削减部分资助。这样固然有助于资源更好地集中,但也可能引发基层家庭的不满,需要小心处理。

在“北都大学教育城”逐步落实之际,政府需要仔细考虑如何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并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服务,避免因资源分配不均而导致学术质量的下降。北都大学教育城的成功,将取决于政府在规划、资源分配及教育质量保障上的综合管理,这是一个全新挑战,但也是推动香港未来教育产业化与经济转型的关键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