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送别友人写下佳作,开篇直抒胸臆,结尾则意犹未尽

墨有云水心语 2025-03-28 09:16:55

晚唐时代,风云变幻,很多文人墨客宛如一叶扁舟,四处漂泊,报国无门。随着时光流逝,霜华悄然染白鬓角,令人叹息青春易逝;充满坎坷的人生,更让才子们感到极其迷惘。

一年春天,一场离别在江畔悄然进行。晴江似镜,冷月如钩,夜幕下的潋滟波光若有若无,尽显一派朦胧和悲戚氛围。一位诗人又将满腹情思凝于笔端,为后人留下了一首倾诉离愁、感慨人生的千古佳作,下面一起欣赏:

西江贻钓叟骞生

唐 · 温庭筠

晴江如镜月如钩,泛滟苍茫送客愁。

夜泪潜生竹枝曲,春潮遥上木兰舟。

事随云去身难到,梦逐烟销水自流。

昨日欢娱竟何在,一枝梅谢楚江头。

唐代咸通二年,56岁的温庭筠在西江之畔写下了这首赠别诗。诗人历经宦海沉浮,晚年逐渐看透世态炎凉,不再像年少时那样汲汲于功名,反而喜欢悠闲和安稳的日子。

可是由于生逢乱世,很多亲友都难以团聚,偶尔遇见故交,很快又要各奔东西,让诗人经常感到愁怨不已。这首诗就写于诗人与友人“骞生”即将分别之际,表达出难以言表的愁情。

首句采用比喻手法,晴江如镜月如钩,平静的的江面倒映着如钩的残月,如此怡人美景本该与友人共同欣赏,把酒言欢,可是美好总是短暂,聚散亦是匆匆,人生就像一场苦旅,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不停奔波,让人感到疲惫不堪。

泛滟苍茫送客愁,次句直抒胸臆,江面波光粼粼,客船正等待友人出发。诗人心湖的潮水不停涨落,时而想到自己与友人后会无期,时而又牵挂着对方的安危。虽然说来日方长,可是如此动荡不安的社会,谁也难以预测眼前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颔联进一步表达诗人心中的不舍之情,夜泪潜生竹枝曲,春潮遥上木兰舟。夜深了,四周一片静悄悄,耳畔忽然想起《竹枝曲》的旋律。诗人听着这哀婉的曲调,眼泪不由自主地在眼眶里打转。

春潮慢慢上涨,逐步涌向友人即将乘坐的客船,好像在催促着送行的人群。诗人不提自己的依依别情,而是借助乐曲和春水,委婉地诉说内心的焦虑和牵挂,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值得细细品味。

事随云去身难到,梦逐烟销水自流。诗人又感慨地说:过去发生的事情就像天上的云彩,飘走了就追不上了;梦想也像尘烟一样慢慢消失,唯有眼前的江水在独自流淌。

这两句充满哲理,大自然总是具有一定的节奏,不会随意调整其内在规律。每个人必须适应自然和社会,而不该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诗人以此说明自己无力改变现实,只能任运随缘。

最后两句以问句作结,昨日欢娱竟何在,一枝梅谢楚江头。以前的欢乐都已消失殆尽,而今只剩离别的痛苦,楚江之畔,一枝梅花正在凋谢,诗人以此暗喻大唐的辉煌正渐渐落幕。

梅花的凋谢既体现了自然规律,也是美好易逝的一种象征。江头的梅花呼应了开篇的明月, 使得全文结构严谨,令人感受一份真挚友情的同时,也哀叹朝代的盛衰对普通人的极大影响。

温庭筠送别友人写下佳作,开篇直抒胸臆,结尾则意犹未尽。千年后的人们重读这首诗时,似乎可以看见楚江边清冷的月色、涌动的春潮,并感受到这首诗超脱了晚唐的时代局限,并跨越千山万水的地域阻隔,成为一面映照古今的明镜。

0 阅读:38
墨有云水心语

墨有云水心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