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范进中举后就疯了?把他的官职放到现代,你可能就理解了

程思雨柔 2024-12-07 16:15:46

科举,这项在中国历史上延续千年的选拔制度,如同双刃剑,一面闪耀着机会的光芒,一面镌刻着残酷的现实。

它既是寒门学子跃龙门的希望,也是无数读书人精神枷锁的来源。

范进,这个在《儒林外史》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的小人物,正是科举制度下芸芸众生的缩影。

他中举后的癫狂,并非简单的喜极而疯,而是长期压抑、扭曲人性的悲剧性爆发。

不过除此之外,当你了解到范进中举后的官职放到现在的地位,可能你也会“疯”。

一、科举制度的诱惑与残酷:解读范进的奋斗之路

在中国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划分如同一道道鸿沟,将人们的命运牢牢禁锢。

商人即使富可敌国,也难以跨越阶级的藩篱,而读书人,却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实现身份的转变,获得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

科举,成为了底层人民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其重要性远超现代社会的高考。

然而,面对生活的重压和周围人的嘲讽,范进从未放弃科举的梦想。

从20岁第一次踏上考场,到54岁终于中举,他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打击。

每次落榜,他内心除了惋惜,还要承受来自周围人的冷嘲热讽,但他仍然咬紧牙关,一次又一次地走上考场,这份毅力,着实令人敬佩。

范进的坚持,源于科举制度的巨大诱惑。

科举中榜,不仅意味着个人命运的改变,更意味着整个家族的翻身。

一旦金榜题名,便可跻身仕途,享受荣华富贵,子孙后代也能因此受益。

这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诱惑,对于出身底层的范进来说,无疑是难以抗拒的。

二、范进中举的戏剧性场景:一场悲喜交加的闹剧

《儒林外史》以辛辣的笔触描绘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的众生相,其中范进中举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

穷苦大半生的范进,在年过半百之际终于中了举人。

然而,等待他的并非想象中的荣华富贵,而是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疯狂。

当邻居慌慌张张地跑来告诉范进他中举的消息时,范进起初并不相信,甚至怀疑邻居在捉弄他。

多年的落榜经历,已经让他对科举失去了信心。

直到亲眼看到榜上的名字,他才确信自己真的中了。

然而,巨大的惊喜如同决堤的洪水,瞬间冲垮了他脆弱的心理防线,他先是呆若木鸡,接着手脚乱动,胡言乱语,最后竟然一头栽倒在地,不省人事。

范进的疯狂举动,成为了《儒林外史》中最经典的场景之一。

他中举后喜极而疯的行为,在现代人看来或许有些夸张,甚至难以理解。

一个考试成绩,为何能让人如此失态?

然而,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科举制度的残酷性,或许就能理解范进的疯狂并非毫无缘由。

三、举人身份的象征意义:命运的转折与巨大的落差

范进的疯狂,并非仅仅源于金榜题名的喜悦,更源于举人身份所带来的巨大转变。

在古代,举人并非仅仅是一个考试的合格者,它代表着一种身份,一种地位,一种特权。

就拿现代的官职来说,几乎相当于一个市的市长。而后来范进的官职,更是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厅长,甚至地位还要高。

看到这里,小编表示,这要是我,我也要疯。

毕竟这样身份的转变是巨大的。要知道范进中举之前,家里早已到了穷的揭不开锅的地步。

而范进成功通过苦学,完成了一次巨大的身份跨越。

此外,举人身份还能提升社会地位,赢得周围人的尊重。

在范进中举之前,他饱受冷眼和嘲讽,甚至连老丈人也对他百般奚落。

然而,当中举的消息传开后,周围人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

当地乡绅张静斋亲自登门拜访,送银送房,曾经瞧不起他的亲戚也纷纷前来巴结奉承。

这种巨大的落差,更凸显了举人身份的象征意义。

他们奉承的并非范进这个人,而是他所拥有的举人身份所带来的权力和地位。

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态度的巨大转变,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科举制度下人性的扭曲。

人们追逐的并非知识和能力,而是功名利禄。

这种功利化的价值观,使得读书人将科举视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功名。

四、范进发疯背后的深层原因: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

范进的中举,并非简单的个人奋斗的成功。

而是一个长期处于社会底层、饱受压迫的小人物,在绝望中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后的歇斯底里。

他几十年来承受的贫困、失败、屈辱和精神压力,在中举这一刻得到了彻底的释放,如同火山喷发般不可遏制。

科举制度的残酷性,不仅在于激烈的竞争和低下的录取率,更在于它对人性的扭曲。

它将读书人禁锢在八股文的牢笼中,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为了功名,他们不得不放弃个性的发展,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死记硬背中。

范进的疯狂,正是这种扭曲人性的体现。

他为了科举,几乎倾注了所有的心血,甚至不惜牺牲家庭的幸福。

当中举的梦想终于实现时,他积压已久的情绪如同决堤的洪水,瞬间将他淹没。

胡屠户的一巴掌,看似粗暴无礼,却将范进从疯狂中打醒。

五、历史的反思

科举制度,作为一项在中国历史上延续千年的选拔制度,其功过是非,历来众说纷纭。

不可否认,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阶层固化,为底层人民提供了上升通道,也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

它促进了社会流动,推动了文化发展,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范进中举的故事,正是对科举制度弊端的深刻反思。它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对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

范进的疯狂,并非个例,而是科举制度下无数读书人的共同命运。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源:

百度百科——《范进中举》

《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0 阅读:2
程思雨柔

程思雨柔

程思雨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