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桂林永福县的一个普通家庭里,1943年,一个小女孩呱呱坠地。
这个家庭并不富裕,父亲在百货公司工作,母亲操持家务,家里还有七个兄弟姐妹。
尽管生活艰难,但小女孩黄婉秋从小就展现出了对艺术和表演的浓厚兴趣。
她常常在家人的面前又唱又跳,那稚嫩的歌声和灵动的表演让家人都惊讶于她的天赋。
黄婉秋的姑妈看到她如此热爱戏剧,便鼓励她去戏班学戏。
桂剧老前辈尹羲也对这个热爱戏剧的小姑娘赞赏有加,给了她不少鼓励。
这无疑给了黄婉秋更大的动力,让她对戏剧的热爱愈发炽热。
1956年,13岁的黄婉秋得知桂剧团开始招收小学员的消息后,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
进入考场后,她落落大方地表演了一段舞蹈,瞬间惊艳了所有人。
考官们当即决定破格录取她,就这样,一颗未来之星被发掘了出来。
然而,父母得知这个消息后却坚决反对。
在他们保守的思想里,学唱戏是一件苦差事,而且将来能不能出名还两说。
但黄婉秋铁了心要去剧团学习戏剧,最终父母也只能无奈妥协。
13岁这一年,黄婉秋正式踏入了桂剧团,开启了自己的艺术追梦之旅。
黄婉秋学的是花旦,聪明好学的她背台词速度快,能唱会跳,是个不可多得的好苗子。
不过,她也有个大难题——手指不够柔软,尤其是兰花指总是做不出美感来。
为了攻克这个难题,黄婉秋每天都会用热水泡手,然后让老师帮忙折手指,忍受着钻心的疼痛。
为了保持良好的身材美感,她每天都不敢吃太饱,常常饿着肚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练习,黄婉秋终于迎来了登台演戏的机会。
她在《斩三妖》中扮演了“苏妲己”,精彩的演绎让她一下子被观众记住。
此后,她相继参演了诸多经典戏剧,在当地的戏曲界渐渐闯出了名堂,成了有名的戏曲明星。
1961年,长影厂著名导演苏里准备筹拍电影《刘三姐》。
这部电影备受重视,广西的领导们都希望能将它打造成广西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
苏里导演刚到广西,就和当地的大才子乔羽一起投入到剧本创作修改中。
乔羽在短短8个月时间里写出了80万字的剧本初稿。
相关领导还找了100多个画家来创作“刘三姐”的形象,并四处寻找合适的女主角。
一开始,傅锦华被确定为“刘三姐”的扮演者。
而同样参加《刘三姐》大汇演的黄婉秋,则被导演苏里相中,让她饰演女二号“舟妹”。
男主角“阿牛”则由长影厂演员刘世龙饰演。
然而,等到正式开拍的时候,相关领导觉得傅锦华虽然歌唱得好,但嘴型不太上镜,便要求更换女主角人选。
导演苏里一时不知该让谁来接替傅锦华,这时有人提议让参演《五朵金花》而大红的杨丽坤来饰演“刘三姐”,但领导们否决了,认为最好是广西本地演员。
就在苏里焦虑发愁的时候,刘世龙建议让黄婉秋来试试。
苏里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让黄婉秋做了“刘三姐”的造型试装,结果大为惊喜。
于是,他决定让傅锦华和黄婉秋对换角色。
傅锦华心里特别气愤,直接选择了辞演。
多年后,傅锦华每每想起没能饰演“刘三姐”一角,心里满是遗憾。
黄婉秋为了演好“刘三姐”这个角色,费尽了心血。
她年纪小,经验不足,常常被导演责备。
但她从不记恨导演,知道导演是为了她好。
苏里导演每次责备完黄婉秋后,都会主动向她道歉,心里也挺后悔。
后来,苏里导演开始耐心地指导黄婉秋拍戏,在导演的悉心指导下,拍摄进度也越来越顺利。
拍摄过程中困难重重,尤其是在广西漓江拍摄时,气温高达40多度,热得人都快喘不过气来了,但黄婉秋硬是一声不吭,从不叫苦叫累。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1年,电影《刘三姐》上映后,瞬间在全国爆红,成了家喻户晓的著名影片。
这部电影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在国外也享誉盛名,掀起了一股“刘三姐”热。
这部电影俘获了无数狂热的影迷。
有个东南亚影迷前后看了33场,还有一个中国香港影迷看了99场,每一场看完都会写一篇观后感寄给黄婉秋。
也就是这一年,17岁的黄婉秋从一名普通的戏剧演员一下子成了家喻户晓的当红影星,她的人生也因为“刘三姐”这个角色彻底改变了。
成名后的黄婉秋,工资涨到了50块钱,日子也渐渐好了起来。
但命运总是爱捉弄人,转眼到了1966年,黄婉秋的人生陷入了灰暗与痛苦之中。
她因为参演了影片《刘三姐》,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甚至曾三次尝试自杀。
后来她被下放到农村劳动,那日子别提多绝望痛苦了,整天都是抑郁寡欢的。
就在她处在人生最困境的时候,一个叫何有才的男人出现在了她的生命里,就像一束光照进了黑暗中,彻底救赎了她。
何有才比黄婉秋小了6岁,也是剧团的一个小演员,为人善良帅气又有才。
当时别人都对黄婉秋避之不及,生怕受到牵连,影响自己的前途,可何有才却不一样,他不在乎那些流言蜚语,一直主动靠近黄婉秋,在她身边悉心照顾、呵护着她,不停地给她鼓励和安慰。
何有才担心黄婉秋吃不好,身体没营养,就用自己的工资去买好吃的给她。
有一次,为了保护黄婉秋,何有才的手骨都被打裂了,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守护着她。
因为一直保护和关爱黄婉秋,何有才自己也遭受了牵连,影响了前程,但他根本就不在乎这些。
黄婉秋心里满是愧疚,对何有才说:“要不是因为我,你也不会遭遇这样的困境呀。”
何有才深情地回应道:“我爱你,别说为你做这点事,就是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那一刻,黄婉秋的心被深深触动了,她觉得自己找到了真正可以依靠的肩膀,开始对何有才动了心。
起初,黄婉秋只是把何有才当成朋友和同事,并没有往爱情那方面想。
但经过这次患难与共的相处,黄婉秋彻底把自己的心托付给了何有才,两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1972年,29岁的黄婉秋嫁给了何有才,两人正式结为了患难夫妻。
婚后第二年,黄婉秋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叫何雁云。
丈夫何有才安慰黄婉秋说:“你现在是一个母亲了,要更加坚强呀。”
在丈夫的呵护与温暖下,黄婉秋也变得更加乐观坚强了,开始渐渐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后来,黄婉秋又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下儿女双全了,她的生活也开始由悲入喜,慢慢走上了正轨。
直到1977年,影片《刘三姐》重映,黄婉秋看着这部承载着自己青春与梦想的电影,心里感慨万千,她也终于重新开始复出拍戏了。
到了1982年,时隔21年的黄婉秋再次参演了电影《春兰秋菊》,她的演艺事业算是重新起航了。
此后,她不仅相继参演了一些影片和歌剧,还担任了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事业那是一路攀升,越来越好了。
这时候,有人劝说黄婉秋和何有才离婚,说什么“你的丈夫不配你,为何不考虑结束婚姻呢?
根据你的条件,你完全可以过上富贵荣华的生活呀。”
黄婉秋听完这话可气愤了,当即回应道:“请你们不要随意评价我和老何之间的感情,我们一起经历了那么多困难,没有他,就没有我的现在呀。”
从那以后,黄婉秋和何有才更加不在乎外界的评价了,就关起门来过好自己的幸福生活。
何有才也变得更加宠爱黄婉秋了,事事都会先为她考虑,两人一直伉俪情深。
在家里,黄婉秋是个贤惠能干的好妻子,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在家外,她是家喻户晓的名人,而何有才就甘愿做她背后的男人,默默支持着她的事业。
后来,何有才成了黄婉秋的事业助理,当起了她的司机和秘书,毫无怨言地支持着她的事业。
事业越来越好的黄婉秋,依旧保持着初心和善良。
她不仅是个好妻子、好母亲,还是一个孝顺的好儿媳。
黄婉秋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十几年,从来都没闹过矛盾,一家人生活得和和睦睦的。
公公身患重病的时候,黄婉秋一直在床前尽孝伺候着,那照顾得比亲生女儿还要贴心。
就因为这份孝心,黄婉秋还获得了“第六届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的称号,真的是人美心善呀。
何有才同样是个善良孝顺的人,把岳父母当成亲生父母一样对待、孝顺。
除了有孝心,黄婉秋还是个特别重情重义的人。
导演苏里的妻子在1996年过世后,他就一直孤身一人生活,到了晚年不仅患病,经济上也很拮据。
黄婉秋一直记着苏里导演对自己有知遇之恩,两人的关系就像师徒,又情同父女。
后来,黄婉秋和丈夫何有才一直希望苏里导演能来广西和他们一起生活,但苏里导演不想打扰和拖累他们的生活,两次都拒绝了。
再后来,黄婉秋和何有才还寄钱给苏里导演,帮他缓解生活的困难。
多年后,苏里导演感慨地说:“我这一生参与了很多电影的拍摄,见过了众多演员,但像黄婉秋这样心怀导演、把导演视为家人的人真的太罕见了。”
黄婉秋因为“刘三姐”而成名,她这一辈子都在为了传承“刘三姐”的精神文化努力奉献着。
晚年的黄婉秋更是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传承“刘三姐”文化这件事上。
她创办了“刘三姐艺术团”,建造了“刘三姐景观园”,还尽力培养“刘三姐”的接班人。
她把自己的女儿何雁云和两个外孙女都培养成了“刘三姐”接班人,一家三代人都在为了传承“刘三姐”文化不懈努力着。
黄婉秋曾满怀深情地感慨道:“我一生都是刘三姐。
我要一直唱下去,直到唱不动为止呀。”
然而,世事难料,人生最后的几年里,黄婉秋一直积极对抗肺癌,承受了不少苦痛。
更让她悲痛欲绝的是,儿子在2022年因病去世了,这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让黄婉秋彻底承受不住了,一年的时间就瘦了二十多斤。
本身就患癌的黄婉秋,因为一直沉浸在丧子之痛中,病情也越来越严重。
丈夫何有才心疼地说:“那时候儿子有病,她思想负担重,最后儿子走了,所以她心情特别沉重呀。”
到了2023年3月4日凌晨3时16分,黄婉秋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享年80岁。
在她弥留之际,心里最牵挂的依旧是传承“刘三姐”精神文化这件事。
她嘱托丈夫、女儿和两个外孙女,一定要继续把“刘三姐”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黄婉秋对家乡的这份热爱,对“刘三姐”文化的这颗赤子之心,直到现在依旧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让人尊敬不已。
如今,虽然她已经离开了我们,但她的“刘三姐”精神一定会永远传承下去,成为人间一段动人的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铭记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