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真是个多事之秋,俄罗斯轰炸手段轮番上场,乌人民怨声载道。
前有乌不由分说炮击俄别尔哥罗德,使俄平民死伤大片。
结果后脚就遭到了反噬,26日乌克兰拉响全境空袭警报后,基础能源设施被复仇的俄军炸了一遍又一遍。
停水又断电,俄轰炸区还在继续蔓延,当库尔斯克大规模交火后,真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吗?
实战是硬道理
尽管8月24日,俄乌双方刚刚交换过战俘,但双方各自的进攻意图却从未停止。
近日俄军出动大规模集中打击的同时,在乌顿巴斯地区的战线还在不断的向前。
俄罗斯用实力给世界上了一场生动的实战课,除了炸毁乌部分军事设施,还对“关键民用设施”实施了打击。
乌军在经历了内外双战场遭受两轮导弹打击的当天凌晨,据称在俄空域发现了11架飞行的图-95MS重型轰炸机。
作为全球目前唯一服役的涡桨式轰炸机,俄图—95航程超长速度超高,具有可怖的震慑力及超绝打击效果。
但这只是俄方空袭的战略的一部分,实际上这次的行动是多武器联合轰炸。
在以往的战术中,俄方多惯用自杀式无人机做先遣部队,为后续的超音速导弹做铺垫。
可后来发现,这样的打法无疑是给对方形成了一个缓冲,反而让对方争取到更多布置防空拦截的时间。
实战出真知,武功唯快不破,这次俄军直接三枚导弹先手,等到乌军手忙脚乱之时,库尔斯克地区的6枚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冲着基辅方向就发射了。
随后正如乌方所说,图-95出动,对包括敖德萨地区在内的乌克兰8州进行了大规模空袭。
紧接着俄罗斯黑海舰队在亚速海域加入战斗,实施对乌克兰南方的精确打击。
而俄反导弹系统也辅助跟进了3枚巡航导弹和10发空对地,力求万无一失。
最后的收尾工作,才启用了109架无人机探路,紧跟苏57隐身战机掩护,利用高机动性的苏34战斗轰炸机补枪。
光是一天之内,乌克兰的电力能源就受到了程度不一的损坏。
这一举动造成了乌克兰紧急拉响全境警报,多地出现了停水断电的情况。
乌电力难再建
这一轮番打击下来,才看出来谁才是在巨浪之下真正裸泳的人。
泽连斯基此时再认识到远程武器的重要性,已经为时已晚。
他接连向盟友发出呼吁,乌军需要更多的远程武器支持,否则防卫力量远远不足以抵挡如此规模的远程袭击。
而目前乌克兰面对的能源状况,也是极其复杂的。
尽管乌无人机也袭击了俄军用机场,但对乌克兰境内多处已经因能源设施被炸而瘫痪的电力系统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其实早在前年的10月份,乌克兰的电力系统就岌岌可危,无论是火电还是水电,经过这两年俄锲而不舍的轰炸,已所存无几。
尤其是乌克兰的基础电力系统分布,本就被俄方摸得一清二楚。
前苏联时期建造的热电站,乌克兰根本没有自主能力去进行修复或重建。
虽然各大“拱火”势力都在想尽办法让这场俄乌冲突一拖再拖,但始终没人站出来帮乌克兰新建电厂。
没了电力供应,乌军的电子军备停用是明摆着的事情,各部的通讯更是受到严重阻碍。
就更别提铁路、医疗及后勤方面有多吃力,更何况老百姓如何在长期停电的状态下生存。
光是乌克兰民意就能压垮乌克兰政府一战再战的勇气。
但泽连斯基在前几日的表态上,却还是一副死鸭子嘴硬的态度,硬要在库尔斯克方向苦下功夫。
这步被俄方称为“意义最小决断”的棋,让双方和谈变得更加遥不可及。
泽连斯基甚至声称,这都是为了让俄罗斯进入到公正的和平里。
盟军对此没说法
在电力设施维护上,泽连斯基背后的支持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美西方乌克兰电力设施的援助仅限于维修和提供小型热电设备。
乌克兰也是靠着进口欧洲电力,才在战争前期勉强支撑着电力使用。
而核电站又必须要进行检修,在这期间,恐怕乌克兰即将面临的是持久性的断电。
初期俄乌爆发冲突时,俄罗斯还能理性尚存,即使在占领了乌克兰扎伯热依核电站后,还继续为乌方供电。
可随着和谈之势一去不复返,俄罗斯也没必要再为乌克兰留任何情面。
不投降的后果,一次次拒绝坐下来谈判的泽连斯基,最终都将给乌克兰民众和整个国家带来巨大的能源危机。
甚至于即使在战争结束,这影响也将无限期的存在。
毕竟那群身后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各“邻居们”,可没有那么好心在战争结束后帮助乌克兰重建电力系统。
用完就扔才是他们不变的信条,要么就继续从中狠捞一笔,怎么算乌克兰做的都是吃亏的买卖。
如今乌克兰背井离乡的难民已经高达千万,算上被俄占领地区的几百万人,剩下的人口还能有多少战力。
如果因为水电能源的停用,再跑出去个几百万,乌克兰还拿什么跟俄罗斯对抗。
从整体的局势上来看,乌克兰多地战线上的部队已出现崩溃之势。
地利人和大势已去,就连天时也逐渐偏向俄方,天气渐冷,这个冬天的乌克兰怕是难熬了。
写在最后
事在人为,俄乌战争不发展到最后决战,还是无法看清最后的走向。
但愿战事尽快结束,还乌克兰一片没有硝烟的天空。
信源:俄乌互相发动大规模空袭:乌境内停水停电,俄基础设施受损2024-08-27 09:02·齐鲁壹点
信源:激烈对抗持续!俄军大规模空袭乌军事能源设施,乌军对俄境内目标实施打击
2024-08-27 06:40·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