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太史公祠

英杰聊旅游 2023-10-01 05:39:01

2016年我去了河东——山西运城,到了荣河镇的后土祠,那里西边隔着一条黄河就是陕西的韩城,和太史公祠遥相对应,看见河西的高塬,心绪难平。那天还到了河津的龙门,跨过了龙门大桥,踏上了韩城的地面。但时间有限,心想必须找一个比较长的时间专程到韩城拜一拜太史公——司马迁。前年又到运城,特意到韩城。第二天去拜太史公。

太史公祠墓在韩城市南边10多公里的芝川镇,现在搞成了一个景区。里面搞了很长的一段路,好宽,走一段才能到真正的地方。

山前为芝水河,原名陶渠水,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内有记载,因汉武帝在此采得一枚灵芝草,遂易名芝水。河上横一石桥,因河而取名芝秀桥。

在桥上老远就可以看见太史公祠啦,建在一个百十米高的黄土山上。这里才是东临黄河,西枕梁山。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310)。

过桥,旁边有二批国保的碑,有两块,那黑的是韩城县自己立的。

有牌坊上书“汉太史司马祠”,看着是郭沫若的字。

牌坊后面是大门,售票处。上也有匾额“汉太史司马迁祠”。进门买票,我这年龄是免票滴。

开始上行了,这就是司马古道,从坡脚,即第一道牌坊开始临崖而至“高山仰止”牌坊处。路上铺的都是近一米见方的大石板,已经磨砺的凹凸不平了,两旁遍植柏树,。这是在照片,视频上多次看见的路,它是自然弯向西边上去。

上行不远,在路北边,有一小建筑,所谓之太公庙。那是清代修的。

前面就是“高山仰止”牌坊了,为韩城已近代书法家强汉山干1944年所书。

这里真是经典的画面,经典的赞词。多年就仰慕的地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太史公在《史记•孔子世家》里引用写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那是对夫子的崇敬之词,现在用到这里赞美太史公也并非溢美之词。我觉得太史公一是开治史之先河,立千年治史的态度、风格、体例,对2000年的华夏历史文化的延续有着巨大的作用;二是其忍辱负重但发奋著述的精神,遭受人生奇耻大辱,以其达到中国历史的大成高峰;三是学识渊博,几乎以一人之力纵横华夏数千年历史,古人来者都莫能达;四是文采飞扬,正千年文风,多少篇章都是千古文章典范;还有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治学风格给我们这些后人开了多少路。真是高山仰止。

看北面很陡的山崖,像是进行了加固,都是水泥护坡。也是这原本是黄土塬,真赶上下大雨有危险。不过想之这里也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历史了。

过“高山仰止”牌坊,先是一段缓坡, 到了山门,山门为单间穿堂式,据说是宋代的建筑,门匾上书“史笔昭世”。

过这里就是清康熙年间修建达九十九级阶。很陡,想必是为彰显太史公高山仰止的气势吧。“河山之阳”牌坊与九十九级台阶建于同时,上书的“河山之阳”出于太史公自述的“迁生于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匾与两旁的楹联都是康熙年间县令翟世琪手书。

再往上就到了祠院了,外面看都是砖砌,像城墙的模样,门上太史公三个大字好像是当代文人郭沫若的。

祠院很宽敞,这得是历代修葺之功。太史公祠的修建始于西晋汉阳太守殷济。后历代均有修建,以北宋靖康年间县令尹阳,明万历年间南京户部尚书张士佩,以及清康熙年间的县令翟世琪。

祠正面是献殿,殿前后有碑百余方,最早宋代的不少。宋金元明清都有,看着碑刻都被拓过,堪称碑林。

左手是郭沫若的。

北宋末年的。

北宋的。

寝宫在献殿之后,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殿中间为太史公像,像塑于北宋年间,坐姿,侧脸,有胡子。据说是按太史公受刑之前有须画像塑的。

殿后面往上再走一层就是太史公墓,始筑于西晋永嘉4年(310),那就是殷济修祠的年代。最显眼的是墓顶有一古柏,树分开五枝,苍劲虬然,看着应该有千年了吧。墓经金、元、清四次修葺,现为元代的形制,砖砌蒙古包形状,高约3.08米,周长约18米,周围嵌以八卦及花卉砖雕图案。

墓碑上刻“汉太史司马公墓”,为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沅题书。

就是墓前太挤窄,站不住人,祭拜都没有地方。

墓的那几面到很宽敞,站在边上四望,右边是跨黄河高速的高架桥,那边是黄河与汾河的交汇之处,有秋风楼和后土祠。真是皇天后土,华夏苍茫。

0 阅读:0

英杰聊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