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的宁都会议,为何让很多人讳莫如深?主要是这两个原因

风语的回声远 2024-12-24 10:36:14

1931年的中国还在动荡之中,在这个经受了许多战火的大地上,领导人的每一个决策,都会带给中国人完全不同的未来,而此时国际共产发出了一道指示,直接击中了中共中央的神经中枢

党内突然就涌现起了一阵革命热潮,让很多同志认为我胜利是唾手可得的,他们不光开始制定进攻计划筹备弹药粮草,甚至已经想象到了占领城市之后如何去管理,但现实比想象中残酷许多,这些革命战士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当时红军无论武器还是战术,都和国民党军队有着较大差别

由于红军战士连续作战和大量伤亡,导致前线战争越来越吃紧,此时毛泽东走访前线,亲眼看到了战士们的伤亡与疲惫毛泽东知道此时的红军需要休整才能重战,随即提出了边打边建的战略思想,建议红军利用地形优势作战积蓄有生力量,并且提出贸然进攻可能会导致革命力量再次遭遇惨重损失

到了1932年中央军区由于战略分歧出现了僵局,红军战士一个个的士气十分高昂,但是战地医院每天都会有不断的伤员送来,此时该进攻还是撤退成为了讨论的关键,毛泽东派出侦察小队摸清敌方情况,在南城战役前夕侦察兵带回了重要的情报,毛泽东在几经思索之后还是选择了撤退

而这对于红军来说绝对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很快就发现敌军在南城埋伏下重兵,准备将红军主力全数围歼,毛泽东的这一正确决策挽救了中央红军,为后续的革命留下了有生力量,在宁都会议开始前夕时局依然动荡,会议地点经过了多次更改,最终才确定在一个偏僻山区的祠堂中

但是会议开始后气氛却依然十分紧张,尤其是在讨论军事问题时十分激烈,很多人对于毛泽东的指挥风格都表示不满,任弼时甚至认为毛泽东的判断错失战机,但毛泽东拿出了一本战地日记,根据日记本上的真实情况反复强调敌我力量的差别,但即便如此场面还是一度失控

最终周恩来站出来打圆场,但还是签出了一份调离毛泽东的决定书,就是这份决定书改变了中央红军的未来命运,时间来到1933年,第四次围剿的战火出现在了苏区上空,周恩来采纳了毛泽东的战略布局,在南丰和宜黄两站之中发挥出红军游击战的优势,打了一场又一场漂亮的反面交战

但是另一边的博古和李德接管了军事指挥之后,,他们二人却十分迷信正面突击,并且要求部队死死守住阵地,那么前线将士在战火之中伤亡惨烈,这一场场硬碰硬的战斗消耗了红军的大量有生力量,最终只能无奈之下吹响了万里长征的号角,让许多战士含泪告别了根据地

一直到了遵义会议之后才确立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在毛泽东的带领下我们逐渐走上正轨

0 阅读:9

风语的回声远

简介:风语回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