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刷到了一段关于红楼的短评,说是甄士隐既为当地的望族,必有万贯家财,为什么一场大火就一败涂地了呢?他认为,火只是烧没了房屋,损失部分家财,当时应该能指挥下人抢出一些金银。何况,他家应该还有产业,生活还是能继续下去。
因此,他最后得出结论:这是红楼的一大BUG!
读书贵在有质疑,质疑说明有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
我相信,有类似疑问的人不止他一人。确实,一场大火并不能让一个家族一败涂地,最多只是破财而已。何况,这场由葫芦庙烧起来的火,并没有伤到人。
所以,以甄家的财力和名望,想要重建家园并不是难事。
那么,这到底是不是作者在写作时无意留下的一个BUG呢?
首先必须承认,红楼中确实存在不少BUG,比如无法算细账的年龄问题,比如与贾环交好的到底是彩云还是彩霞等等。
但是,关于甄家的败落,却不是作者的疏漏。因为,甄家之败,根本原因不是那场大火。
我经常说,红楼看起来深奥难懂,其实作者非常贴心,把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写出来了,只是需要读者用心去发现和领悟。
关于甄家由盛转衰,作者给了一个非常明显的提示,那就是弄丢英莲的那个下人,名叫霍启,谐音“祸起”,表明这是甄家灾祸的开端,接下来还会有祸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发出一个质疑:作者为什么要用“祸起”来进行提示呢?
因为甄士隐的特殊性,作者这是提醒我们要格外注意这个特殊性。
甄士隐的特殊性就在于,他已经活了大半辈子,一直都是顺风顺水。顺理成章地继承了丰厚的祖业,一切事务都只需要按照祖先制定好的规则去执行,而他呢,只需要当甩手掌柜,“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
也就是说,他的人生,连最小的挫折都没有遇到过,根本不需要他去应对什么麻烦事。
所以,他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应对变故的能力,包括心理承受能力。
变故,也就是突发事件,特别考验一个人的能力。能力强的人,能迅速擦干眼泪,坚强地站起来,努力善后,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同时吸取经验教训,以图来日方长。
英莲的失踪,对于甄士隐来说,确实是个巨大的打击,“夫妻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落,岂不思想。”
但是,作为男人,此时最应该做的就是坚强,因为妻子会比他更难过更伤心,更需要安慰。
可是,书中说,“看看一月,士隐先就得了一病。当时,封氏孺人也因思女构疾,日日请医疗治。”
先病倒的是士隐,然后才是妻子封氏,说明士隐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弱,根本就是不堪一击。
仅仅只隔了两个月,葫芦庙失火,殃及紧邻的甄家,“烧成一片瓦砾场”。
如果说爱女失踪只需要倒在床上痛哭,房屋被烧就不能只是倒下了,还需要有所行动。
甄士隐的半百人生,习惯了在一个平稳的轨道上行驶,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措手不及。仓皇之下,只能带着一家人“且到田庄上去安身”。
田庄是甄家的产业,也是退路。
秦可卿魂托王熙凤时,也提到要在祖坟附近置办田庄,作为贾府的退路。
陶渊明敢于弃官归隐,也是因为有田庄这条退路。回到田庄,依然可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依然可以过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神仙生活。
然而,命运一心想要甄士隐出家,所以不会轻易放过他。
因为时节不好,水灾旱灾连着来,庄稼歉收,导致了鼠患,田庄根本无法安生。
这就逼得甄士隐只能再想别的退路,于是将田庄贱卖,带着钱投奔岳父。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又提出一个疑问:既然手里有钱,为什么要投奔岳父吗?再买个房子住不行吗?哪怕房屋简陋,也比寄人篱下强啊。
没错,这就是问题所在。
虽然灾祸接二连三,财产损失严重,但好歹还有些钱财傍身。哪怕消费降级,从些需要精打细算,至少日子还是能过下去的。
这正是甄士隐的缺陷,他做不到独立自主,总需要有所依附才行。
岳父就是他最后的依靠。
如果他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他可以自己拿着银子去买房置地,也就不会被岳父“半哄半赚”。
然后,又因为他“不惯生理稼穑等事”,有田也种不好,所以日子越过越穷,终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回头再看甄家由盛转衰的整个过程,从英莲丢失开始,甄士隐病倒,然后接二连三的灾祸,甄士隐一蹶不振,既无应对变故的能力,心灵上也极其脆弱,这才导致了一败涂地,无以生存。
不难看出作者的用意,他把甄士隐拥有的外部资源一点点抽离,就是希望读者看清楚,这个神仙一流的人物,到底有什么本事。
结果我们都看到了,甄士隐一无是处,既无生存能力,又无心理承受能力,只要去除他的外部资源,他就变成不堪一击。
所以,真正让甄家一败涂地的,不是那场大火,而是甄士隐的无能。
这,也是贾宝玉的真实写照:他的锦衣玉食风花雪月,都属于外部资源。将来有一天,他会和甄士隐一样,无法承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打击,最终一败涂地。
kongkong
国难思良将,久病思良医。锦衣玉食、纸醉金迷,谁又愿放下一切去修道呢?只有遭受打击,方能看的开放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