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国家的战略机遇与国际博弈交织在一起时,谁才是真正的赢家?在非洲这片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土地上,一场关于机场扩建的合作与背弃,却道出了大国之间微妙的较量。而最近发生的一个小小超市事件,又会让我们对这片土地有怎样新的认知?
2023年2月,有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美国第一夫人吉尔·拜登对肯尼亚进行为期5天访问结束后,一家经营多年的中国超市,突然被勒令关闭。表面上的理由是“价格过低,影响市场公平”,但在这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国际博弈呢?
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3年。当时的肯尼亚,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东非最大的经济体,其首都内罗毕的肯雅塔机场早已不堪重负。每年600万人次的客流量,却只能依靠三个老旧机场来承载,其中最大的肯雅塔机场已服役超过60年,年接待能力仅有200万人次。
面对这般发展困局,肯尼亚开始谋求国际合作。不过当640亿肯尼亚先令的投资诉求摆在西方国家眼前时,却无一家企业愿予接手。其因甚简:肯尼亚无力先期出资,仅允诺项目竣工后分期偿付。适值此时,中国施以援手。
2013年,中国航空技术国际工程公司与安徽建工集团接下了这个项目。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中方不仅采用国产建材降低成本,还大量雇用当地工人。项目计划将机场年接待能力提升至2000万人次,这本应是一个双赢的合作。
不过就在项目完成80%的2016年,意外发生了。在西方势力的干预下,肯尼亚单方面宣布终止合同。更令人费解的是,他们不仅拒绝支付176亿肯尼亚先令的违约金,还要求返还此前支付的43亿肯尼亚先令。
时间来到2021年,新冠疫情后旅游业复苏,肯雅塔机场再次陷入运力困境。此时的肯尼亚,不得不重新叩响中国的大门。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展现了大国胸怀,选择继续合作。
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2年肯尼亚GDP增长率为4.8%其中旅游业贡献了约10%的GDP。这样一个关键性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而在基建领域,中国企业的参与度高达70%以上。
近期的中国超市事件,似乎又让人看到了历史的重演。当地媒体报道称,这家超市的商品价格比周边低15%-20%但质量并无问题。这样的理由,不禁让人想起当年机场项目中的种种借口。
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张维为表示:“在国际合作中,我们需理性看待发展中国家的摇摆,这通常由多重因素所致。”诚如斯言,对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而言,于大国博弈中探寻平衡点实属不易。
展望未来,中非合作之路依然漫长。于中国企业而言,需在保持开放包容的同时,构建更为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对于非洲国家来说,如何在国际博弈中探寻到最契合自身的发展之道,或许才是至关重要的课题。
我们期待看到的是,无论是机场建设,还是小小超市,都能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为当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毕竟真正的国际合作,应该是造福民众的合作。
对于近些年中非合作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你咋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注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旨在传播正面正能量信息,没有低俗或不良引导,如有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迅速删除内容!如果不准确信息,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做出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