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眼前利益,扼杀未来机会…教育上的“贫穷思维”,你中了吗?

嗨猪的家庭 2024-09-23 13:56:16

Abhijit Banerjee 和 Esther Duflo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经济学家,他们在获得2019年诺贝尔奖经济学奖的《贫穷本质》中有一个颠覆性的发现:穷人(日均收入低于0.99美元)之所以深陷贫困而不能自拔,不是因为他们愚蠢或者懒惰,而是他们脑海里根深蒂固的“贫穷思维”——追求眼前的确定性。

Abhijit Banerjee和Esther Duflo

不愿意孩子上免费的公立学校,反而只想让孩子早点挣钱养家;不愿意将政府补贴存下来,反而去买垃圾食品、赌博和游戏机;不珍惜免费疫苗和公立医疗,更喜欢花重金去滥用抗生素的私人诊所就医。

穷人(日均收入低于0.99美元)的这些不合常理的行为的背后是“贫穷思维”,只关注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而不太关注未来的收益,总是做出短期有益,长期有害的选择,因此也就把未来的各种机会掐灭了。

比如教育的投资回报要很久才能兑现,穷人(日均收入低于0.99美元)便会觉得上学没有用,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可以解决家里的贫困。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孩子过早开始走上谋生之路,将永远失去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也让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贫穷困境。

“贫穷思维”虽然是用来解释为什么世界各国脱贫措施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但是,也被很多教育界人士用来审视我们的教育理念,我们会不会为了追求眼前的成功,而扼杀了孩子的天赋和潜力,从而最终影响了孩子未来的成功呢?

即时回报:被榨干的童年

贫穷思维的表现之一就是“即时回报”:不愿意为未来做打算,总是禁不住诱惑想要即时享受。

比如《贫穷的本质》里提到的,贫困国家的政府每年投入巨额的财政补贴来改善食物短缺造成的营养不良,但是,这些补贴却被用于零食、烟酒、饮料、垃圾食品、电视机、 DVD 机,因为人们迫切地想让自己贫困匮乏的生活有点乐趣,因而也顾不上未来的长远利益了。

那么,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有没有“即时回报”的思维呢?

当你看到别人家的爹妈喜形于色地宣布:三岁宝宝已经会认字读书,书法获奖,钢琴六集,绘画获全国大奖;5岁孩子发表文章出书……你会不会很急?

在这个神童辈出的年代,这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诱惑。如果你也忍不住想赶紧让孩子出成绩,一则证明自己的教育方法是有效的,二则证明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那么,你就有可能滑入“贫穷思维”的“即时回报”陷阱。

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无论是学科学习和才艺训练,只要稍加努力是很容易出成绩的。当父母看到孩子的各种奖杯和证书,心中觉得万分欣慰和踏实的同时,我们其实是在提前消耗孩子的发展潜能,在限制孩子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心理学家Jean Piaget曾经警告美国家长:

儿童的大脑和认知发展不是越快越好,父母不要因为教育上的“高投资”而急不可耐地期望孩子出成绩,父母不要人为地加速孩子的自然成长。

漫长的童年是人类进化成功的关键之一,儿童需要更多的探索空间,更长的探索时间,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心极其珍贵,这对一生的成功至关重要。

根据神经科学家Mackey博士的研究成果,儿童的大脑更加具有“可塑性”,更加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更善于探索和学习。童年时期越长,他们的大脑会在更长的时间内保持更多的可塑性,孩子未来更加可能成功。

Mackey博士认为,儿童的好奇心也很容易被破坏,童年时期的压力会使儿童的大脑发育过快,从而使得孩子更早进入青春期,所以不要过早地让孩子进入竞争状态。

从孩子天性来说,无论画画、弹琴还是唱歌读书,对他们来说就是玩,他们通过玩耍去学习和探索,去理解和掌握周围世界,去寻找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去获得对自己生命的掌控感和自我效能感。

如果非要逼他们每天苦练考级或者比赛,他们会很痛苦,不仅会丧失了最初的热爱和激情,也会停止对世界探索的好奇心。

我女儿学钢琴就是因为“即时回报”而失败的典型案例,如果我女儿真的在钢琴上有兴趣或者天赋的话,应该已经被我给毁掉了。

学琴之初我还比较理性,告诉老师不参加考级和比赛,纯粹就是培养兴趣爱好。之后看到别的小朋友不断升级和获奖,再加上钢琴老师有意无意地披露学生的各种获奖信息,我就不淡定了:我花了那么多时间和金钱,我是不是应该看看我女儿在钢琴上有没有前途和天赋呢?

女儿之后确实也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了,就在我兴致勃勃准备更上一层楼的时候,她却决定放弃钢琴。因为她说我对她的要求不断升级,这次拿了二等奖,下次应该拿一等奖;上课从原来的一周一次变成一周两次,比赛前还要突击加课,实在太累了,没意思,不想干了。自从她决定放弃那天起,我女儿再也没有摸过钢琴。

我朋友的女儿乖巧聪明又可爱,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钢琴已经十级,花样滑冰已经获奖,学习成绩优异。就是这么一个同学和老师眼中的完美孩子,小学5年级的时候,突然决定放弃钢琴和花样滑冰,自此变成了一个沉默而普通的孩子,我想她是累了,她的热情和兴趣已经过早地被耗干了。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个5岁的小男孩,据说智商跟爱因斯坦差不多,琴棋书画无一不精,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主持人的各种问题对答如流,他的小小的脑袋装满了知识和标准答案。

这是个天赋异禀的天才儿童,但我很担心他日后是否能够成为改变世界的天才级人物,因为他的童年已经被榨干了,他过早地将精力集中在学习知识和技能上,而不是去探索和玩耍,他已经缺少这个年龄该有的好奇心、天真和创造性,缺乏一种活泼泼的生命力。

也许他今后会是个成绩优异的名校毕业生,也能够在某个行业成为精英人才,但我不知道他是否了解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是否对生活永远都有不枯竭的激情,是否愿意对未知的世界去冒险和探索的内心冲动,而这些才是能够将自己的天赋和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原始动力。

如果一个孩子的童年被榨干,那才是真正地输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一个对世界没有好奇心的孩子,最终很难发挥自己的潜力。

只有近忧没有远虑:

谁知道孩子们的苦?

贫穷思维的表现之二是“只有近忧没有远虑”:只顾及眼前的事情,不愿意操心长远的事情。

《贫穷本质》揭示,贫困国家的人们不喜欢公立医院见效慢、副作用小的药物,为了让病情尽快好转,他们更喜欢私立医院可以“下猛药”,给他们提供抗生素和静脉注射,他们也因此更加容易出现健康问题,一旦生大病,家中就会一贫如洗。

我们在教育上“只有近忧没有远虑”的现象非常普遍。

家长很容易为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大发脾气,常常有新闻报道家长因为辅导孩子作业气得心梗送医院急救。但是,我们很少担心孩子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受挫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世界的好奇心。孩子每天是不是快乐?孩子的身心是否健康?也不是我们的关注的重点,而这些对孩子的未来都是很重要的。

父母现在最焦虑的是成绩,最关心的是孩子能否考上好的小学、中学和大学,为此可以不惜一切代价,“鸡娃”就是给孩“下猛药”和打鸡血,但是,我们很少去思考我们可能会付出怎样的代价。

“双减政策”之前,孩子们淹没在铺天盖地的补习班,家长们希望孩子学得深、学得早、学得难。哪个奥数班孩子竞赛获奖多,家长们会立刻趋之若鹜,完全不顾自家孩子是不是学奥数的材料,也没有考虑过那么难的奥数,对没有天赋的孩子,除了打击兴趣和信心之外,到底有啥好处呢?

“双减政策”落地之后,像北美家长一样开始“鸡”才艺。各种才艺兴趣班将日程塞得满满的,孩子们并没有多少喘息的机会。

中国孩子的辛苦可以称得上世界之最了吧,父母们永远都觉得孩子努力不够。《现在不吃苦,就要吃一辈子的苦》、《努力不辛苦,不努力的人以后会苦》之类文章还常常看到,因为父母们热衷于进行悬梁刺股和苦尽甘来的励志教育。

天底下的父母都爱孩子,但是,被焦虑击中的父母是不是对孩子有点太残忍了?

有些家长说,我们知道孩子很辛苦,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如果孩子考不上211或者985,基本上就在社会底层了,还谈什么未来啊?

可是,家长们真的知道孩子们的痛苦吗?真的知道“鸡娃”的可怕代价是牺牲未来吗?

国内外的各种数据已经表明,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堪忧,2020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为7.4%。

根据 2021 年美国心理健康 (MHA) 报告,青少年重度抑郁症已上升至9.7%。2019 年加拿大儿童和青少年健康调查发现,20%的青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好。

现在的父母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在教育上,孩子们却越来越不快乐,焦虑症、抑郁症对我们来说已经不仅仅是媒体上发布的统计数据,而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活生生的例子,心理疾病的威胁已经离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近。

我女儿暑假回国都会和她童年时代的小伙伴碰面,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大家都是活泼好动、对世界充满着好奇,一起叽叽喳喳地聊着各种话题,玩得不亦乐乎。

随着年级的升高,国内的小伙伴开始变得沉默了,眼里已没有了当初那种好奇的光芒,仅有的话题也总是围绕着老师、上课,还有成绩,那份早熟衬托出我女儿的幼稚,大家越来越玩不到一起了。

小伙伴是学校名列前茅的学霸,她的父母骄傲地向我们展示着孩子的优秀,盘算着怎样进入最好的中学和大学的发展路径,但是,进入高中后的小伙伴却因为抑郁症不得不休学了。

想起这个小伙伴我都会很心痛,我是一年又一年地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孩子被残忍地提前结束了童年,看着她活泼泼的生命力被摧残,但是,她的父母应该意识不到,不是因为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因为专注于学业焦虑而忽略了。

加拿大的小学和初中学习很轻松,高中的压力陡然增大,不仅学业很紧张还有课外活动的压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学校最为关注的问题,学生的抑郁和焦虑现象在增加,我女儿学校定期会给家长开设讲座,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我女儿告诉我,她的朋友中有几个是长期服药控制情绪的。有一次课堂上,老师让大家谈谈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结果演变成一场大型的现场诉苦大会。孩子们最大的焦虑就是父母的期望太高,自己没有信心做到,好几个同学禁不住崩溃大哭了起来。

家长真的需要多想想孩子的未来,被打鸡血长大的孩子,可能会成绩满分,知识和技能出众。但是,即使没有出现抑郁或者严重心理问题,他们也会像一张被过早拉满的弓,已经缺乏弹性,他们在人生的后半程还能否意气风发和勇往直前呢?

不能失败:抹杀个性和天赋

贫穷思维表现之三是避开任何有风险的选择,只满足于保住现有的利益。

《贫穷本质》指出,尽管有政府补贴和低成本贷款,但是只有25%的农民使用化肥,大部分人认为与其遇到天灾人祸导致化肥投资血本无归,还不如维持目前低产量的现状。收益总是伴随着风险的,不愿意承担任何风险的结果就是失去未来更大收益的可能性。

美国心理学家将养育方式分为两种:

一是园丁式:父母像照料花园的园丁,打造一个安全且养分充足的空间,让孩子像植物一样茁壮成长。但是,植物最终长成什么样是无法控制的,如果成为最高、最美丽或最长寿的植物,那都是意外的惊喜。

另一类是木匠式:父母像木匠一样,严格按照图纸设计打造符合标准的家具,孩子就像流水线作业的统一规格的产品。

园丁式育儿让孩子顺着自己的个性和天赋发展,虽然可以做到人尽其才,但不能保证孩子的优秀和成功。例如有的孩子不擅长读书,那么就踏踏实实地做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可以是厨师、理发师,也可以是护士和幼儿园老师。那些在在科学、艺术上有天赋的孩子,则可以成为科学家和艺术家。

木匠式育儿则是试图避开孩子成为普通人的风险,希望通过复制别人的成功经验,让孩子成为一个标准化的优秀人才。例如现在很多家长们热衷于听各种牛娃养成经验,花巨资请顾问按照名校录取标准打造孩子,给孩子制定专业的学业规划,力求让孩子在成功的轨道上前行。

不能接受孩子成为普通人的家长恐怕都会选择木匠式育儿,那么就陷入了“贫穷思维”的陷阱,因为害怕未来的失败而抹杀孩子的个性和天赋,最终可能意味着孩子无法做到自己的最优。

2021年近七成清华北大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工作。2022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 报名人数突破200万,报录比达到68:1。

我们这个社会不仅需要公务员,也需要科学家、企业家、技术工人、销售员、视频主播、新媒体编辑……360个行业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为什么清北学生不去创业、做科研而要青睐公务员?为什么大学生都盯着铁饭碗?

原因在于木匠式育儿培养了大量的同质化人才,大学生普遍缺乏个性化追求。

每一个人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才会愿意挑战自己,而且乐此不疲,永远不知道疲倦,也只有将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事做到最极致才有可能成功。

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适合当公务员,他们中很多人的天赋和潜能在别的领域,在一个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很多原本优秀的人也许会因此一生碌碌无为。

生物学专家指出,人类社会的进步正是因为培养了大量具有不同气质和能力的人,可以应对世界的千变万化。社会不需要这么多相同的人,就算我们大量制造了标准化的优秀人才,很多人最终也会在同质竞争中流于平庸。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lison Gopnik博士认为,木匠式这种专业化的、计划性的育儿模式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像是一个家长精心策划和生产的产品,而不是真正有思想和灵魂的人。

我曾经很遗憾,我为女儿精心设计的学业规划没有用上,女儿也没有一步步地走向我预想中的成功,因为跟我女儿屡次博弈中,都是我败下阵来。

女儿却跟我说:“妈妈,你不要觉得你的教育很失败,你给了我爱和自由,我想干啥就干啥,我很开心。”

虽然女儿没能如我所愿地优秀,但是,她至少在不断探索自己的成功之路,也许她将来仍然是一个普通平凡的人,但是,我的放手至少没有妨碍她做到她自己的最好。

如今我意识到,真正的教育不是要给孩子一个确定的未来,而是给孩子提供未来成长的多种可能性,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我价值。

孩子最终会成为怎样的人是不可预测的,成长过程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既可能收获普通和平凡,也可能会有成功的意外惊喜,无论怎样,只要孩子的天赋和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就是成功的人生。

对父母来说,要摆脱教育上的“贫穷思维”,减少焦虑,才是真正的解药。

0 阅读:0

嗨猪的家庭

简介:本号主要以分享亲子教育、育儿、家庭关系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