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赛迪重磅发布了《2024-2026年中国信创硬件产业发展建议报告》。这份报告深入研究了信创硬件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状况,清晰呈现出当下国产CPU市场的竞争格局,还梳理了相关技术路线,并且指出国产ARM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迭代限制和生态壁垒两大关键问题。
目前,国产CPU市场在众多厂商的努力下,已经呈现出清晰的梯队划分。经过技术引进、吸收和再创新,不少国产CPU厂商的产品在国内市场成功落地应用,根据市场表现和竞争力,被分为三大梯队。
处在第一竞争梯队的是海光和鲲鹏,它们在信创PC市场表现十分亮眼,手握大量订单,市场占有率相当高。龙芯凭借着自主可控这一突出优势,在党政领域站稳脚跟,竞争力不容小觑;飞腾则在商用市场积极开拓,逐渐崭露头角,不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有待提升,它们都位于第二竞争梯队。兆芯和申威也各自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在信创硬件市场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小,因此处于第三竞争梯队。
从指令集技术路线来看,这些国产CPU厂商主要分为x86、ARM、MIPS、Alpha这四大类。其中,国产ARM路线在移动端市场有着深厚的应用基础和成熟的开发生态。然而,一旦进入商用和行业领域的CPU使用场景,软件适配方面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适配难度较大。
更为关键的是,国产ARM路线没有获得ARM v9架构的授权。这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一方面,基于ARM v9及更高版本开发的应用生态,国产ARM产品可能无法融入,存在脱节风险;另一方面,产品性能提升也会受到限制,很难在性能上赶超国外同类产品。虽然国产ARM指令集架构的永久授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主创新的需求,但是版本更新后可能面临断供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就拿鲲鹏和飞腾来说,它们都采用ARM架构,虽然基于现有授权可以对指令集架构进行小幅度的改造和研发,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ARMv9授权的缺失,严重制约了产品迭代,技术发展风险和生态兼容壁垒都很突出。
针对这些问题,赛迪在报告里给出了针对性建议。国产厂商需要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自主迭代能力,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同时,要积极联合上下游企业,共同推动产业生态建设,通过系统优化、加强产业链垂直整合,实现产品的持续替代升级,逐步提升国产CPU在市场中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