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周销量为0.72万辆,环比上涨16.13%反超了小鹏汽车,小米差一点就能超越零跑夺得前三,不得不说现在的新势力销量榜单,越来越有看头了。小米在4月第一周销量因为清明假期影响,下滑35%后,第二周销量环比上涨23.5%,迅速稳定了销量,一家优秀的车企,不会因为几次负面就倒下。现在小米手中还有大量的SU7订单,等到YU7上市之后,有望与理想汽车竞争榜一。

凭借这一壮举,问界M9超越了BBA等传统豪华品牌,成为50万元以上豪华车市场当之无愧的销冠,这是自主品牌汽车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华为的加持让赛力斯焕然一新,实力不容小觑。在上月问界新M7 Ultra发布会上,华为车BU董事长余承东宣布,问界旗舰SUV M9上市5个月,大定量突破9万台,销量超越所有豪华品牌。与M5和M7不同,M9是华为主导开发的一款全新车型,亮点纷呈。其搭载了超强的“玄武车身”,采用9000吨一体压铸,后车体和全车铝合金体积占比高达80%,轻量化系数低至2.02,并使用了12处2000MPa核潜艇级热成型钢。

市场乐观观点认为:小订单破11万,才刚刚开始!“保守估计转化率70%,问界M8大定量将直逼8万辆!”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明表示,“但若产能跟得上,甚至可能冲击10万大关悲观预测:大定量或腰斩至5万-6万辆最佳情况(转化率60%):
若产能顺利爬坡且竞品无强力反击,M8大定量达6.6万辆,月销稳定在1.5万-2万辆,成为30万级SUV前三,但难以复刻“爆款神话”。

问界M8订单突破11万!2025款M9上市21天。
问界两款重磅车型大定数据公布,其中问界M9大定突破3.6万台;预售价36.8万元的问界M8,预售订单破11万台,数据非常夸张。根据官方消息,问界M8将于4月16日上市。问界M8定位为“家庭智慧旗舰SUV”,车身尺寸为5190/1999/1795毫米,轴距达3105毫米,尺寸只是比问界M9小一点,同样提供5座和6座布局,但起售价却低了10万元以上,因此该车的购买门槛更低,相对的销量也应该更高一些。动力方面,问界M8搭载1.5T发动机作为增程器,前后电机功率分别为165千瓦和227千瓦,最高车速可达200km/h。续航方面,问界M8提供两种电池容量版本,根据配置的不同,有三种纯电续航里程,分别为235/240km和161km。此外,问界M8在智能化配置上同样表现突出,配备华为最新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支持高阶智能驾驶功能,车机则采用鸿蒙生态。车身侧面配备了内嵌式的半隐藏式门把手、配备电动隐藏式拖车钩,不知道开门方式是否能像问界M9一样隔空开门(手势开门)。内饰方面,我认为和问界M9基本相同。现在车辆已经到店,小订数据表现也不错,等正式上市后,订单转换率能有多高呢?我们拭目以待。

或许连华为都没想到,卖得最贵的问界M9,却成为“华为系”卖得最好的产品。那么,究竟是哪些人在买问界M9?能买入50万元级别的SUV,用户的实力大都不凡。正因如此,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向来是各大豪华汽车品牌争夺的主战场。问界M9大卖背后,主要客户也基本如此。据悉,4月份,问界M9销量为15139辆,其中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销量为2575辆,占比达17%。从问界公布的用户画像来看,不少原先瞩意BBA的车主,纷纷转投问界M9。这意味着消费者对自主品牌高端车型的接受度在提升。消费者信任度的提升,显然还得益于名人效应。

因此,问界M7 Ultra虽然进行了升级,但前景还很难说。华为在智驾、智能座舱方面是毫无疑问的第一梯队,仅仅是盘古大模型这一项,就能带来巨大优势。但如果用户不买问界M7,是因为对这款车的安全性能、车体结构、悬架系统等不放心,那问题就比较严重了。我们一直都说,不要神化任何一个厂商,强如比亚迪,手底下也有腾势N7、腾势N8、护卫舰07这种扶不起来的车型,华为在某些问题上犯错也是正常现象。问界M7在短时间内崛起,这给了华为巨大信心,但要想真正在市场上长久立足,还需要时间打磨内功。
2025年以来,车企对产品、技术集中发布,城市NOA、激光雷达、智能辅助驾驶等技术的价格门槛也持续降低。在这种“高配下放、智能平权”的趋势下,问界原有的“智能标签”逐渐失效。尽管背靠华为的技术生态,问界车型以鸿蒙座舱、ADS智驾系统为核心卖点,但更重要的是,2024年华为“四界”集结完毕,智界、享界、尊界等品牌开始加速布局。业内人士表示,华为在营销资源、智能化技术支持上开始向其他“界”字辈品牌倾斜,技术卖点也逐步在其他品牌车型“上车”,问界将面临同质化竞争的风险。不仅是“四界”,华为与广汽等头部车企也开始合作,因此外界也开始出现“问界除华为外,竞争力在哪?”的声音。事实上,问界下滑的背后,体现出车市格局的变化。2025年以来,为了不下“牌桌”,新能源车企价格战仍在继续,同时智能化与智驾下放也成为各车企竞争的主题。此外,车企在销量上的门槛也进一步提升。2025年3月,包括小鹏、理想等车企销量均超3万辆,而小米、岚图等车企销量超2万辆并向3万辆冲击。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颜景辉认为,新造车已走过最初竞争阶段,新一轮的竞争已经开始,规模化效应达成后,技术之外服务、产品质量均是各车企的竞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