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内江一段关于两台小米SU7 Ultra同框行驶,其中一台发生碰撞事故的视频在社交平台热传,引发网友热议。事故现场照片显示,一台SU7 Ultra车头受损,但车身结构保持完整,A柱无明显变形,安全气囊全部弹出。而另一台SU7 Ultra则安然无恙,两车形成鲜明对比。
但是总有人说我是在替小米洗白,别人怎么想是别人的自由,但是我希望还是能有更多的人理性的看待这件事,这就是一起造成严重损失的事故,驾驶员有没有责任,一定是有的,高速路造车方或者其他方面有没有责任还得等待调查。

小米汽车自从问世到现在,已经卖了很多,车祸也不少,高速撞击的车祸也有,但是起火的这是第一起,所以引来的舆论争议也特别大,这里面有没有别有用心的人或者企业推波助澜应该是有的,尤其是那些直接遭受到影响的企业。这些企业对小米不能说是恨之入骨,但至少是心存怨念。但我还是那句话,这就是一起造成严重损失的事故,而汽车不是导致事故的第一原因。如果汽车在路上刹车失灵,突然加速,失去控制导致了事故,那事故的首要原因肯定在于车子。我知道这么说会让人联想到某个车子,但是我在这么写的时候真的只是就事论事,我也是在写完这句话以后才联想到了某个品牌。但是从小米上交的数据来看,在发生事故前车辆是可控的,这种情况下就不该把太多责任安到汽车上。

人也一样,新的不一定比旧的靠谱。我是一位开车二十五年的老司机,在二十出头的时候,也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喜欢速度与激情,飙车漂移,2006年的时候,有一位朋友是赛车手,每当大众发布新款车的时候,就经常邀请他们做特技表演,当以100公里的时速漂移停车入库的时候,整场都是雷鸣般的掌声和刺耳的尖叫。他有两台日本原厂就经过改装的右舵方向盘赛车,丰田赛利卡和三菱的拉力赛车,2.0T 双涡轮增压,全时四驱,夜晚大老远看去,只要驾驶舱内蓝色的指示灯亮的时候,就是第二个涡轮增压启动,发动机达到7000转以上了。减震器硬的像钢板,车内是几个钢管支架固定,安全带横七竖八地把自己固定在椅子上,车内没有空调,开车出去吃个午饭,烧的油比打车贵十倍,右手扶着方向盘,左手换挡,起步,刹车,一脚油门,发动机咆哮到一万转,轮胎烧胎冒着蓝烟,松开刹车和离合器,车子犹如离弦之箭飞出去,地上已经刨开一个坑。

在德上高速的碰撞爆燃声后,一场关于技术伦理、资本权力与人性尊严的公共辩论被彻底点燃。此间,事故引发的舆论海啸,本质是数字时代认知建构机制失效的集中爆发。
事故初期,社交平台上“车门锁死”“电池爆燃”的碎片化叙事,与小米官方“技术合规性回应”形成鲜明对立,折射出风险社会中技术理性与情感正义的深层割裂。
公众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紧急逃生机制的缺失。新能源车电池起火速度极快,若车门无法通过机械方式解锁,乘客的生还几率将大打折扣。二是数据透明度不足。事故车辆的后台数据尚未公开,家属与公众的知情权亟待得到保障。三是行业标准滞后。现行的碰撞测试多基于理想场景设计,对于极端事故的防护设计缺乏强制性规范。三名年轻女生的逝去,不仅给她们的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悲痛,更是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了沉重的警钟。当车企们纷纷追逐智能化与续航里程的提升时,是否真正将基础安全放在了首位?当消费者们为“科技光环”买单时,是否无形中成为了技术缺陷的试验品?此刻,池州考场的座位上空缺了三张,那三张本该充满青春活力的脸庞,永远定格在了那场火光与泪水交织的悲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