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是一部新片的分数。
也是这段时间院线片最高的评分。
为了观影,有人专门驱车三小时去到放映它的城市。
电影结束后,在场的许多观众热泪盈眶,激动到发出爆鸣式掌声。
他们无不赞叹:鼓舞人心、震撼感动!
然而,这部几乎没有差评的电影,宣传却几乎为零。
影院排片也没有优势,上映首日只有0.5%。
接下来几天很快降到不到0.1%的排片。
《泳者之心》
01因为她是女性
1949年,波伏娃写出了《第二性》,她指出女性被视为“第二性”或“他者”的地位并非天生如此,而是社会和文化因素逐渐塑造的。“女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
特鲁迪(黛西·雷德利 饰)的一生就是逐渐“成为女人”的过程。
(《泳者之心》截影)
小时候父亲不愿意让女儿学游泳,因为:“哪有女孩家家的出去游泳?”
长大后,母亲想让女儿加入游泳队,父亲表示反对:“抛头露面以后怎么嫁得出去?”
众人都看不起你,可你偏偏最争气。
原本陪伴姐姐玛格丽特(蒂尔达·格哈姆-哈维 饰)参加的游泳比赛,却让特鲁迪意外获得第一。
于是,那个屠夫家的女儿一跃成为了游泳界的大明星,打破了多项世界纪录。
(《泳者之心》剧照)
之后特鲁迪被派往参加1924年的巴黎奥运会,本是为国争光的大好机会,特鲁迪和数位运动员却因为女性身份惨遭不公平对待。
在长达三周的海上旅程中,男教练唯一的任务是“确保女运动员的安全“,派修女守在女运动员的门口,出门需要修女陪同,不允许她们接触同船的男运动员,更不允许她们训练。
于是,三周没有下水的特鲁迪最后只获得了3枚奖牌,其中包括一枚4×100接力赛金牌,惨淡回国。
(《泳者之心》剧照)
奥运之旅给了特鲁迪巨大的打击,直到一个陌生的小女孩告诉她:”你是我的偶像特鲁迪吗?谢谢你,因为你我可以学游泳了“。
那一刻,特鲁迪才明白自己身上背负着更加重要的使命。
看到媒体招募敢于穿过英吉利海峡的勇士,特鲁迪有了想法。
但特鲁迪是一个女人,奥委会主任亲口暗示自己任命的男教练:”我多年来维护着体育事业的纯洁性,眼看着他们投票给女性,这次绝对不能让一个女人有机可乘“
(《泳者之心》截影)
假借送食物故意触碰特鲁迪、送上含有晕船药的茶水,看着特鲁迪越游越猛的态势,男教练三番两次阻挠特鲁迪的成功。
只因她是个女人,女人不可以获得成功。
02家人教练的支持
和大多数天赋异禀的运动员一样,她在游泳方面的天赋很快显现出来,16岁时便成了一名专业游泳运动员。
在1924年的巴黎奥运会上,特鲁迪·埃德尔代表美国队参赛,赢得了一金二铜,不仅证明了她的绝对实力,也为她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然而,在泳池的荣誉并不能满足她渴望在更具挑战性的环境中证明自己能力的野心。
她渴望突破自己的极限,更渴望创造历史。
要知道在20世纪初,极限运动一直是男性垄断的体育项目,女性几乎被默认排除在外。
而当时在极限运动类目中,最具代表性的挑战之一,便是横渡英吉利海峡。
埃德尔为此进行的第一次尝试是在1925年,但由于教练认为环境过于危险,在挑战过程中将她从海中拉出,导致尝试未果。
而如此险恶的环境并没有让她心生胆怯,这次挫折反而激发了她更强烈的决心。
在此次挑战失败后,她开始在布鲁克林社区的泳池中坚持不懈的训练,并完善了当时创新的自由式泳技。
当然,只拥有决心和技能还远远不够,海洋中的险阻与游泳比赛的泳池完全不是一个赛道。
于是在1926年第二次尝试之前,埃德尔做了几项重要的调整。
首先,她设计了一套实用的两件式泳衣,替代了当时沉重的羊毛泳衣——因为这种当时最常见的泳衣在其第一次尝试挑战时严重阻碍了她的表现。
但身着两件式泳衣的埃德尔,在民风保守的时代再度引发争议,甚至整个社会的舆论都充斥着偏见。
他们不但忽视了她已经超越其他男性游泳选手的完善泳技,甚至一位男记者还带有极强性别歧视意味的在报道中戏称她为“美人鱼”。
除此之外,冰冷的海水、变幻莫测的潮汐和被水母蜇伤等不可控的自然因素也是一大难题。
她选择在身上涂满了油脂以抵御寒冷,并防止被水母蜇伤,还专门学习了潮汐模式的相关内容,以便她更有效地导航不可预测的海流。
只是尽管准备充分,埃德尔在游泳过程中仍面临诸多身体和心理挑战。
在挑战当日,她还是遭遇了恶劣的天气,突如其来的风暴让大海的波涛更加汹涌强大波浪,海流更加难以判断。
但埃德尔并没有选择放弃,她咬紧牙关,以14小时31分钟完成了从法国到英格兰的游泳,不仅成为首位完成这一壮举的女性,还打破了之前的男性记录,领先近两小时。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功“上岸”后,接受访问的她还透露了一个非常可爱的细节。
“我完成挑战还有一个额外的动力——我的父亲和姐姐一直在支援船上不断鼓励我继续前进,并且抓紧一切机会提醒我,完成游泳后将获得一辆红色跑车的奖励。”
或许她这个充满爱与鼓励的家庭也在客观地向大众展示,一个优秀的孩子最需要的是怎样的培养。
03特鲁迪
特鲁迪,是个怎样的人?
儿时,她因麻疹而高烧不退,医生一度下了死亡通知:她估计熬不过今晚。
然而一夜过去,特鲁迪却凭借超强的求生意志活了下来。
因麻疹留下的耳疾,成了父亲禁止她学游泳的理由。
对此,她整日整夜守在父亲身边反复哼唱同一首歌,以一种柔和的方式去反抗他的命令。
最终父亲被烦到只能妥协。
而她之所以想要学游泳,是因为在码头游过一圈就能获得免费的热狗…
父亲对此敷衍道:那我直接给钱你买。
但她却倔强地拒绝:我不要买,我要赢。
有网友是如此评价:一个人成长不仅靠天赋,更要靠“来都来了”“我想”“我要”,这样简单的词句。
虽然电影整体中规中矩,但难得的是,看到了一位女主角的成长路径是从内到外,将“自我”放在第一位。
横渡即将开始时,姐姐问她是什么感受?
她回答:我就想今天游个痛快!
在宣布要参加横跨英吉利海峡的挑战时,她的姐夫忍不住嗤笑出来。
而父亲更是勃然大怒:我不允许!
特鲁迪则很淡定地回答:我不是询问意见。
声音很轻柔,力量却是巨大的。
整部电影并不只有她在闪闪发光,她背后是一群同样美好且坚定的女性群体。
她们是母亲、是姐姐、是女教练,也是素不相识的女性们。
教练出场的台词令人振奋:这里没有管事儿的男人,是我建立了这支女子游泳队。
在听到特鲁迪的决定后,母亲有过担忧,但依然支持她追寻梦想。
在特鲁迪横渡海峡快要坚持不住时,姐姐义无反顾跳进海里,陪她游过一程,鼓励她前进…
在她想要放弃游泳事业时,是一群小女孩提醒了她,自己身上背负的使命。
她们满怀崇拜地表示感谢:你是我的偶像,因为你的成功,我终于可以学游泳了…
彼时的她们力量微弱尚不足以反抗,但在互相的鼓励与帮助,总有人闯出一片天地。
很多年后,当记者问特鲁迪为何要非要横渡英吉利海峡时,她的回答简短有力:总需要一个人证明,女性也能做到,不是吗?
04评价
很多人也许会认为《Young Woman and the Sea》是一部赞颂成功女性的传记电影,成功是首要的关键词。
因为就和原型走向完全一样,主角特鲁迪·埃德尔成功横跨英吉利海峡,在体育届作出了表率,她也的确获得了个人层面的荣耀,在女性与体育的关系上实现了开拓性的意义。
但细看这部电影,我会觉得这件事是可以打个问号的。
纵览特鲁迪的一生,她超群的天赋,她获得的奖牌奖杯,她如何努力训练而后迸发实力,这些固然也有,但篇幅并不多,编剧更多是在书写她对于游泳这件事的看重,以及她逆道而行,执意游泳,这个选择本身具备的意义。
所以在一同学习游泳的姐姐选择嫁人时,乃至结婚的婚礼上,电影都花了很多篇幅来写特鲁迪跟姐姐的争执与拉扯,她们的重心都不在于特鲁迪更强,更可能赢,而在于对命运的不同看法和决定。
姐姐认为自己只能嫁给不爱的男人,这是身为屠夫的女儿逃不脱的宿命,而特鲁迪不以为然,一直劝她退婚,跟喜欢的人在一起,自己也始终不肯听从爸爸的安排。
更明显一段是在特鲁迪奥运会失利后,她灰心丧气,也想到了放弃,这时几个小女孩走过来,其中一个对她表示感谢,说特鲁迪是自己的偶像,“我现在也在学游泳了。”
这个节点卡得很妙,特鲁迪作为难得参加奥运,有代表性意义的女泳者,当时已经被大众认定到此为止,折腾不出什么花样了,但小女孩恰恰是这个时候,感谢特鲁迪曾经的努力给予了自己勇气。
之所以这么写,我想就是为了把“行动”的意义,放在“成功”的前面。
特鲁迪的成功是毫无疑问的,但对于大部分女性而言,比起成功,更值得看见和学习的是她出发的决心,是屡屡碰壁但没有顺流而下的前进姿态。
这是跟女性处境相关的,正是因为男性作为既得利益者,会直接或间接地给女性造成阻力和压力,就像横渡屡次失败的男教练,嫉妒且想要阻挠特鲁迪,在茶里下安神药,让特鲁迪第一次横渡失败;
就像特鲁迪去比赛时,许多男性对于女性运动员的关注还只停留在“让我们看看澳大利亚女人的身材”等。
在这个前提下,对于女性,成功可以说是相对低概率的事件,要付出数倍的努力,因而,哪怕只是试着拿回一次主动权,只是为了平权说一句想说的话,都是某种意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