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来时无声无息?皮肤出现4种表现,提醒身边人要注意

张老谈养护 2025-02-17 17:13:5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几位老友围坐在一起,聊着家长里短。有人谈到最近总是觉得皮肤痒得厉害,忍不住挠了几下,才发现皮肤上多了几块莫名的暗沉斑点。

另一人皱起眉头,说自己脸色越来越黄,连同事都问是不是最近太累了。几人你一言我一语,忽然有人低声道:“听说,肝出了问题,皮肤会先给信号……”

的确,肝脏是人体最沉默的器官之一。

它不像心脏那样跳动有力,也不像胃肠那样稍有不适便让人疼痛难忍,而是默默地过滤血液、代谢毒素、合成蛋白质,直到负担过重,才会悄悄发出信号。而皮肤,正是肝脏健康的“晴雨表”。

当肝脏出现问题,皮肤往往会率先“报警”,只是很多人未曾留意。

皮肤发黄,暗示肝脏负担过重

俗话说:“脸色如金,病入膏肓。

”在中医看来,面色泛黄往往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而现代医学证实,肝脏受损时,胆红素代谢异常,会导致皮肤和巩膜(眼白)发黄,这在医学上称为“黄疸”。

黄疸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其中肝细胞性黄疸最值得警惕。它往往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等疾病引起。

当肝细胞受损,无法正常处理胆红素时,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皮肤逐渐变黄。

如何判断是肝脏问题导致的黄疸?

· 眼白发黄:比起单纯的脸色发黄,眼白(巩膜)变黄更具代表性。

· 正常情况下,眼白应当洁白透亮,一旦出现黄染,尤其是晨起照镜子时发现比晚上更黄,需警惕肝功能异常。

· 小便颜色加深:如果尿液颜色像浓茶或酱油色,说明胆红素随尿液排出增多,提示肝功能受损。

· 皮肤瘙痒:胆红素堆积还可能刺激皮肤神经,导致顽固性瘙痒,尤其是夜间加重,抓破了也难以缓解。

蜘蛛痣和肝掌,肝病的“名片”

有种奇怪的皮肤现象,很多人都见过却不以为意——蜘蛛痣。

它的外形像一只红色的“小蜘蛛”,中央有一个红点,四周放射出细小的血管分支,按压后颜色会变淡,松手后又恢复原状。

蜘蛛痣的出现与雌激素代谢异常有关。

健康的肝脏能有效分解和灭活雌激素,但当肝功能下降,雌激素水平升高,就会导致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形成蜘蛛痣。

除了蜘蛛痣,还有一种典型的肝病表现——肝掌。

手掌大鱼际、小鱼际部位发红,按压后颜色变淡,松手后又恢复红色,这也是肝功能受损的信号。

哪些人容易出现蜘蛛痣和肝掌?

· 长期酗酒者:酒精对肝脏的损害极大,长期饮酒者肝硬化的风险大大增加。

· 脂肪肝患者:脂肪堆积在肝脏,影响肝细胞正常功能,导致代谢异常。

· 慢性肝炎患者:如乙肝、丙肝,病毒长期损伤肝脏,导致肝功能下降。

皮肤瘙痒,可能不是简单的过敏

很多人以为皮肤瘙痒是干燥或过敏引起的,但如果反复发作,尤其是夜间加重,且无明显皮疹,就要警惕是不是肝脏在求救。

为什么肝病患者容易皮肤瘙痒?

1. 胆汁淤积:肝脏受损时,胆汁排泄受阻,胆盐在皮肤堆积,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瘙痒。

2. 毒素累积:肝功能下降时,体内毒素无法及时排出,刺激皮肤,引起瘙痒。

3. 肝病相关的自身免疫反应:如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常伴有顽固性瘙痒。

如何缓解肝病引起的瘙痒?

· 避免热水烫洗,温水洗澡可减少皮肤刺激。

· 使用保湿霜,减少皮肤干燥引起的瘙痒感。

·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高热量食物,减少肝脏负担。

· 适量补充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有助于肝脏修复。

不明原因的皮肤淤青,警惕凝血功能异常

如果轻轻一碰就青紫,或身上莫名其妙出现淤血斑,可能不仅仅是皮肤脆弱,而是肝脏的凝血功能下降。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凝血因子合成器官,当肝功能受损,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血液凝固能力下降,就容易出现皮下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

哪些情况应高度警惕?

· 淤青增多且不明原因,尤其是腿部、手臂等部位经常出现青紫块。

· 牙龈、鼻腔反复出血,且难以止血。

· 伤口愈合缓慢,小伤口流血时间较长。

如何改善肝脏凝血功能?

· 补充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菠菜、芹菜、海带,有助于凝血因子合成。

· 减少酒精摄入,避免加重肝脏损伤。

· 避免滥用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保护肝脏,从生活点滴做起

肝病并非一日之寒,预防重于治疗。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才能让肝脏轻松运转。

最适合养肝的习惯有哪些?

· 早睡早起,减少熬夜,肝脏在夜间排毒,熬夜会加重肝脏负担。

· 多喝水,促进代谢,每天饮水1500~2000ml,有助于肝脏排毒。

· 适量运动,提高免疫力,如快走、瑜伽、太极等温和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肝功能。

肝病来得悄无声息,但细心观察,身体会提前给出信号。

留意皮肤的变化,或许就能在疾病萌芽之初,将隐患扼杀在摇篮里。

参考文献

1. 《肝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年版。

2. 中国肝病学会,《肝脏疾病早期筛查指南》,2022年版。

3. WHO《全球肝病流行病学报告》,2021年版。

4.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2022年肝病相关研究论文。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0 阅读:194
张老谈养护

张老谈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