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曾经发现一种现象,却又感到相当茫然:那些曾经在幼儿园里对什么都感到新鲜、求知欲满满的孩子,一旦上了小学,没过几年,就完全失去了当初的学习生机,变得不爱学、不想学了,不少孩子完全丧失了学习的欲望。
这种反常现象的确值得我们为人父母者去思考。我们在孩子身上所做的一切努力不都是为了把孩子培养好?我们除了在孩子性格、品格、人格和体格等方面对孩子进行重点培养之外,培养孩子对知识的渴求显然也是我们的目标之一。但问题在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家长所期望的和孩子的实际表现总是不能合拍、走到一块儿。
回到孩子不爱学习这件事上,我们会发现,促使孩子热爱学习的有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好奇心;还有一个是兴趣。
01 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丧失了学习欲望我们是不是从小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对一件事情一般都是先有好奇心,然后产生兴趣,接下来才会有深入探究和学习下去的欲望。直觉告诉我们,学习的起源于好奇心,发展于兴趣,这两者构成了孩子主动学习的重要源泉。在这里借用教育专家们的说法:主动学习是孩子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哪个学霸,其共性的地方都是主动学习。一个不具备主动学习能力的孩子,是永远无法成为学习的掌控者。
因此,我始终认为,怎么强调主动学习都不为过。主动学习作为终身学习的基础条件,始于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
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随着教育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压力不断增加,还没上学的孩子都已经在承受沉重的学习任务,更别提已经上学的孩子了。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让孩子早早地开始学习,各种补习班成了孩子们最常去的地方。
我不反对孩子学习,相反我认为学习是做学生的第一要务,但在上学之前,有一件事情不能随便跳过,这就是要先把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其次才是教孩子掌握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如果家长把这个顺序给颠倒了,就会出现只注重孩子短期学习的效果,却忽视了影响孩子长期发展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品质的培养。这将导致这样的一个结果的发生:孩子越来越不喜欢学习,丧失了本是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出现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厌学现象。
根据长期的实践观察,不爱学习的孩子通常有以下这么三类:
第一类,属于不适应新环境类型的孩子。也就是说,由于在从幼儿园到小学期间没有做好衔接,孩子还暂时不能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包括不习惯上课、不习惯课后学习、不习惯做作业等。这类孩子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如果家长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往往很快就能促使孩子适应小学生活。
第二类,属于不懂时间管理类型的孩子。这类型孩子主要表现在不能合理分配好玩耍和读书学习的时间。家长只要教会这些孩子做好自己的作息时间规划,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等,他们也能很快适应上学。
第三类,属于对学习没有兴趣类型的孩子。这类型孩子从学习中体验不到任何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对家长来说,他们的问题是最难解决,需要对症下药和采取不断的鼓励,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
孩子不爱学习,问题并不一定出在孩子身上,却往往出在家长的教育方式上。我们不要被那种灌输和刷题等产生的明显学习效果所迷惑,这只不过是在透支孩子未来的学习潜力。从长远来看,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相反还损害了孩子对学习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造成厌学心理,这实在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
02 学习经验会改变大脑的结构,进而影响学习心理儿童心理学所讲的学习和早期学习,跟很多家长理解的学习不一样。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坐在书桌前看书、做作业才是学习,而在户外奔跑、跟同伴玩游戏、捏橡皮泥、搭积木等,都不是学习。
在儿童心理学上,学习和发展包括动作、语言、认知(也就是智力)和社会性这几个领域,孩子看书、做作业等,只是认知发展领域的一部分;孩子在户外奔跑等属于动作领域,跟同伴玩游戏属于社会领域,这些都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是学习的内容,家长对学习的方法也有不同的理解。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在上课听讲、写几个字、做做作业等才是学习。有关教育研究表明,孩子的学习是通过自己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动作(跑、跳、摆弄各种东西等)以及与人的交往(聊天、做游戏、合作和比赛等)进行的。
所以当我们在某一天看到幼儿园老师在教孩子玩游戏、玩跑跳抓、教孩子搭积木捏橡皮泥等,不要误以为这些孩子都是简单地在玩,似乎什么都没有学,但实际上这些玩的内容都是在丰富孩子的学习经验。对于孩子来说,一切的体验和经验都是在学习,而这些学习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大脑结构。
03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就是在保护孩子的学习欲望很多学龄前的孩子,经常会做些让我们感到有点不可思议的事,比如他们会喜欢把一堆小玩意在罐子里拿进拿出对,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重复着。从心理学上来说,孩子不断重复“放进去拿出来”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是孩子重复再多次也不会感到厌烦的神奇动力。
每个孩子从小都有一颗好奇心,这是他们想要了解未知领域的一种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通常包含成就感和满足感,是驱使孩子去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关键所在,也被人称之为内在动机。处在这种状态下的孩子对待学习完全是自动自发的。
与之相反的是外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指为了这件事情之外的某种原因而做某件事情。举例来说,比如为了获取名次、得到表扬或为了避免被老师家长对批评惩罚而读书,就是外在动机;如果是因为喜欢而去读书就是一种内在动机。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以内在动机做事有一种满足和快乐感。
好奇是人的一种本能,而兴趣更多的是后天环境的熏陶、培养的结果。多项研究表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对促进孩子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好奇心引发孩子的学习,而兴趣则让孩子的学习不断深入,大大提高了孩子对学习积极性。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就是在保护孩子的学习欲望。如果每个孩子从早期教育发展中培养了这种好奇心和兴趣,将能更快地适应学习生活。
04 正确把握正常管教和过度控制两者间的界限虽然孩子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家长的一些不适当的做法也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好奇心,进而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兴趣的形成。这些不当做法中最常见的是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控制。
1.家长的过度控制将让孩子丧失学习主动性
内在动机是孩子主动学习的驱动力,当家长强加控制的时候,等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那孩子就无法发挥自身的内在动机。
很多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控制是无意识进行的。当我们面对没有经验、没有生活能力的孩子,因为种种的顾虑,总会忍不住要去管教一番,却忽略了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培养。这种管教就异化成为了“过度控制”,而这种过度控制将让孩子丧失学习主动性。
除此之外,家长的过度控制还会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产生影响。对于个性比较温和的孩子,家长的过度控制会让他们没有自信和自主,变得唯唯诺诺的,情况严重者最后就变成了永远长不大的妈宝男;而对于个性强势的孩子,过度控制会让他们变得性格倔强,容易跟家长形成对抗的关系,特别会在青春期阶段出现逆反行为。这样的事例无论是在我们身边还是在网上,都经常能看到。
2.如何区分正常管教和过度控制
过度控制是我们要摈弃的教育方式。不少家长对“过度控制”和“正常管教”这两种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模糊不清。
实际上,正常管教和过度控制有一个重要的区别:“过度控制”一般只考虑家长的需要,而不考虑或者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及需求,只按照家长的意愿去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举例来说,如果孩子很喜欢观察研究自然生物科学,但家长认为这纯粹是在浪费时间,还是学语数英更重要,于是就强行要求孩子不能接触自然生物,一心只读语数英。这就属于过度控制了。过度控制对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和性格培养等都有不利的影响。
如果家长是出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及运动习惯等目的,则是正常管教。比如,家长让孩子按时起床、按时吃饭、坚持锻炼、到点就寝及按时完成作业等等,都属于正常管教,这些都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和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要求,即使家长没有提醒,孩子也应该要做到。
如何避免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控制呢?这里有一个重要前提是,家长把孩子当作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05 孩子主动学习的“神秘力量”心理学家早就确认了好奇心与大脑中负责奖赏和快乐的多巴胺系统之间的联系。当人因为强烈的好奇心而想要了解和探究某项知识或信息时,这些知识或信息就成为了一种特殊形式的“奖赏”。而获得知识和信息会使大脑中负责奖赏回路中的多巴胺增多,因此人就会有快乐和满足感。
我们把这种“奖赏”运用到孩子学习的场景中,当孩子学习到新的知识,获得学习成果时,大脑中的多巴胺就增多了,孩子就会有一种快乐和满足感,这便是促使孩子主动学习的“神秘力量”。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学习成果本身就是对孩子的奖励,并不需要额外的物质奖励,因为额外的物质奖励只会让孩子把关注点从学习本身转移到物质上,这样内在动机就变成了外部动机,孩子也就不会有任何的动力去学习了。
我们以一个常见的生活场景为例。昊昊很认真地画了一张特别漂亮的画,妈妈看到了特别高兴,立刻表扬了昊昊:“宝贝真棒!妈妈奖励你一个玩具好不好?”昊昊一听妈妈要奖励玩具,高兴地一蹦三尺高,说:“我现在就要买一个变形金刚!”等到妈妈买回来了,昊昊就一直抱着变形金刚把玩着,连饭都顾不上吃了,更别提要像平时那样时不时地就画上几张。
妈妈眼看着孩子几天都没有动手涂鸦,就忍不住提醒孩子,可没想到孩子却说:“妈妈,如果我画了一张画,你要再给我买个玩具哦!”昊昊原本有画画的主动性,但昊昊发现自己画的一张画竟然可以换取变形金刚等玩具的时候,他开始把心思放在了玩具上,只要哪一天换不来玩具,他的画画热情就直线下降,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走到哪都要动手画上一张。可以说,家长的物质奖励使得孩子为了得到玩具而去画画,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和破坏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如果家长反过来是以鼓励孩子的内在动机为出发点,那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将引发孩子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孩子更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
总之,家长一定要慎用物质奖励,多对孩子进行言语和肢体语言方面的精神奖励,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学习动机上,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学习力,促使孩子爱上学习。
结语孩子不爱学习、讨厌学习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问题核心都可归结为这两点:一是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好奇心;二是孩子失去了学习兴趣。家长在教育孩子中,要重点从这两个方面去对孩子进行正面引导,而不是孩子越不想学,就越是给孩子学习“加码”。没有找对问题根源,问题是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的。
重新唤醒孩子对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做好这两点,并不需要家长要有多高的教育水平,只要家长有心去做好,是一定能做好的,也能像其他骄傲的父母那样,教出一个喜欢学习、各方面都努力上进的孩子,这也不是不可能办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