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TVB的生存状态常被媒体冠以“式微”“没落”等标签——本土市场萎缩、人才流失等问题确实困扰着这家华语电视巨头。然而,若抛开宏大叙事,细察其近几年的内容策略,会发现一种“沉默的务实精神”正悄然重塑港剧基因:不再执着于“复兴黄金时代”的执念,而是以灵活的小成本制作,在有限资源中精准狙击细分市场。这种“小而美”的转向,既是对行业寒冬的理性回应,亦是对港剧本质的重新确认。
在我看来,从《金宵大厦》的奇幻叙事到《上车家族》的市井温情,从《白色强人》的职业厚度到《新闻女王》的锐利锋芒,TVB正以“不躺平”的创作实践,为狮子山精神写下新时代注脚。
从宏大叙事到精准穿刺:港剧的类型化务实策略
从《溏心风暴》的家族史诗到《大时代》的股市风云,21世纪初,港剧惯用市井烟火包裹时代洪流。而今面对市场变局,TVB的创作轴线已从“宏大叙事”转向:“精准穿刺”。当悬浮剧霸屏时,新港剧用"清醒的烟火气"撕开时代褶皱——它不歌颂苦难,却让每个普通人的挣扎都成为大湾区奋斗者的生存辩证。

TVB医疗剧《白色强人》以手术刀般的专业刻画剖开权力肌理,《金宵大厦》用志怪单元剧刺破香港的社会焦虑。这种转型绝非收缩战线,而是以类型化利刃切入现实:TVB悬疑剧《十八年后的终极告白》将身份迷思缝进罪案外壳,《青春不要脸》重温1980年代电视艺员训练班往事,以怀旧情怀致敬行业初心。这些作品放弃宏大叙事,转而聚焦小人物如何在房价、职场、家庭等压力下“用双手打拼”,恰如编剧陈宝华所言:“香港故事的精髓,在于草根阶层的生命力和幽默感。”正是这种扎根本土的创作自觉,让港剧在流媒体时代依然保持着独特的生存智慧——如同他们镜头下的香港人,既懂得“同舟共济”的坚守,更擅长“顺势而为”的灵活。

从大制作执念到轻量化转型:港剧的工业化增效实践
TVB近年剧集大幅减少外景拍摄,转而采用“棚拍+灯光调度”模式。例如《黑色月光》讲述职场复仇故事,全剧大量戏份集中在写字楼、豪宅、咖啡厅等几个核心场景,仅通过调整灯光、道具和镜头角度,就模拟出清晨、深夜、雨天等不同氛围,省去大量转场成本。将90%的戏份集中在同一摄影棚拍摄,通过灯光调度模拟不同时段,省去外景成本。

同时,力推“老带新”模式,降低片酬占比,又延续观众缘。《黑色月光》让杨茜尧(杨怡)回归担纲女主,搭配新晋小生何广沛,既利用“视后”号召力,又降低新人市场风险。这种搭配不仅节省开支,还能通过“老面孔”稳住传统观众,同时培养新生代。
专攻悬疑、职业剧等传统优势赛道,减少试错风险。近年剧集普遍采用“主线+单元案”结构,如《法证先锋VI》每2集解决一个案件,确保观众即使中途入坑也能跟上节奏。
从水土不服到引进破局:港剧的适配化生存智慧
在流媒体时代,传统电视台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而内地市场成为TVB重要的增长点。然而,与早年盲目追求“大合拍”不同,近年TVB与内地平台的合作策略明显转向精准化、务实化。
2024年,引进剧业务贡献显著,同比增幅达69%。精准聚焦与优酷、腾讯视频的深度合作,以类型化精品剧集撬动市场:2024年推出的《反黑英雄》《法证先锋VI》延续经典IP的工业化优势,《企业强人》《黑色月光》则针对内地职场悬疑类型需求定制,而《巾帼枭雄之悬崖》更以港式江湖叙事激活引进剧差异化竞争力。这种“以战养战”的合作模式,既控制制作风险,又最大化释放内容价值。

同时,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的背景下,TVB与内地的引进剧已超越单纯的内容合作,演变为观察社会共生的文化镜像。“社会切片”式创作,使引进剧成为两地制度比较的软性对话平台。更深远的是,TVB正从香港地域文化代言人转型为国家战略的"柔性解码器"——通过职业剧展现大湾区医疗融合,借助商战剧演绎跨境金融合作,这种既保持港味本色又呼应国家叙事的平衡术,正是引进模式最独特的竞争优势。
从邵氏片场到流媒体时代,TVB始终是香港文化的晴雨表。当全网在“躺”和“躺”之间仰卧起坐,TVB基因里自带进度条——抬头是维港海风轻拂永不掉帧的天际线,低头是茶餐厅阿姐三秒开七瓶可乐的手速。当面对一次次失败,《创世纪》中叶荣添那股坚韧和冲劲已经从黄金时代的地理坐标中升华为精神等高线,这种务实的创作伦理既是枷锁也是救生索,在每一次时代巨浪拍岸时,为华语影视保留着冷峻的叙事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