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答应给西方列强割地赔款。这个钱就落到了老百姓身上,导致人们本来就清贫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而清朝官吏还在不断地向老百姓索取贿赂,民不聊生。最终在1850年前后,在全国爆发了多场农民起义,其中以太平天国持续时间最久,影响最大。
(宣布起义)
可在起义初期,太平天国曾派遣将领仅仅率领3万人就北伐,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些将领真的以为几万人就能打天下吗?
一、太平天国北伐之谜1851年,一位叫洪秀全的落第书生,看的老百姓生活困苦,希望天下安宁。于是在金田发起了太平天国起义,各地百姓都加入其中。
就在这个时候,各地都爆发的农民起义。面对这种局面,清政府决定“抓大放小”,优先解决闹得比较大的“太平天国运动”。
在起义初期,洪秀全本来想要往北和西方向发展,结果被清军阻击,反倒是打了败仗。就在这个时候,杨秀清就向洪秀全建议“向两湖地带进军,最终拿下南京”的计划。
(杨秀清)
因为起义军想要变强,就必须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要是始终小打小闹,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清朝剿灭。
而南部地区影响力最大、最容易被拿下的就是南京这个六朝古都。而且南京所在地是清政府的经济命脉江南地区,把这个地方给拿下,也会重创清政府的财政。
洪秀全于是就向东进发,本来清朝在太平天国周边部署了一定的军队,不曾想洪秀全突然带着部队去了另一个方向。
(太平天国运动局部图)
随后,洪秀全就拿下了南京,顿时清朝举国震动,很多人都加入了太平天国,洪秀全率领的太平军精锐扩充到10万之众。
清政府为了剿灭太平天国就在长江北岸建立了江北大营,还从各地调兵,准备集中全国之力弄死太平天国。
清朝部队虽说战斗力确实不咋地,可数量占据了绝对优势,而且南京周边很多地区都还没有在太平天国的掌控之中。
(林凤祥)
为了减轻太平天国的压力,让清军无法集结和扩散自身影响,洪秀全自己亲自带着3万军队坐镇南京,在扬州派遣了2万人驻守,还让人率领2万人西征。
同时,洪秀全把最大的筹码给了林凤祥,让他带领3万多太平军北伐。临行前,洪秀全还向林凤祥交代:“此行不要顾忌什么,直接往清朝首都北京进军。”
事实证明,林凤祥超额完成了任务。
二、北伐军与清军的交锋林凤祥在收到命令后,就亲自带着部队北伐了。对应太平天国的这一突然行动,很明显出乎了清政府预料。
(太平军北伐)
而且这3万多北伐军都是能征善战的精锐,他们一路突破了清政府在长江和黄河等地布下的防御,清朝再度震恐。
本来出发的时候不过3万人,结果随着太平军北伐闹得越来越大,很多人都加入了太平北伐军。以至于到河南等地的时候,经过多次战斗的北伐军反而有了4万人。
(太平军北伐路线)
此时的清朝咸丰皇帝非常担心太平北伐军,连很多准备调往南京的清朝部队都让其暂时留守原地,准备勤王。
林凤祥带着太平北伐军连战连捷,最终直接达打到了天津这个清朝重地,北京的门户。
这下次咸丰彻底虚了,让当时清政府第一名将僧格林沁,率领此时北京周边所有的军队来和太平北伐军一战。
此时的北伐军面临了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补给不足,南京的洪秀全是无法把粮食送到天津的。而天津周边也抢不到多少粮食。
(僧格林沁)
对于北伐军的这个情况,身经百战的僧格林沁敏锐的发现了。于是他带着4500人驻守在北京周边的关隘,等着北伐军粮尽。
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军队,在被农民军逼近首都后只能固守等待对方自己退兵的做法,无疑是丢大脸了,可却是此时最有效的方法。
因为僧格林沁手里也就几千人的部队,在怎么能打也不能以一敌十。林凤祥一看僧格林沁的布置就知道他咋想了,也尝试进攻了僧格林沁,可没有打下了。
(太平军)
面对部队粮食不足的情况,林凤祥只能撤军了,与此同时,清政府大量勤王部队也赶到了天津附近,归僧格林沁统帅。
看到太平军撤退了,僧格林沁迅速展开追击,林凤祥在撤退途中和僧格林沁数次交手,双方难分高下。
可林凤祥毕竟是以区区几万人和一个统一王朝对抗,在没有趁着各地勤王部队赶来之前把北京那些,那林凤祥的失败就是早晚的事情了。
(僧格林沁)
1855年,在镇木城,僧格林沁再度大败太平军,林凤祥在经过英勇抵抗后被俘虏,太平天国北伐就此失败。
三、太平天国北伐的得失对于太平天国的北伐,很多人也会觉得洪秀全有点草率,几万人就想拿下北京。可从很多细节来判断,洪秀全的真实目前还真未必是觉得北伐能够获胜。
(洪秀全起义)
要知道,洪秀全虽然拿下了南京,可周边的清朝部队已经很多了,还有源源不断赶来的清军。在这种情况下,要让清军不能集中到南京来,北伐无疑是很好的方式。
毕竟对于清政府来说,京城是最重要的地方,绝对不能有失。而事实也证明,这只北伐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牵制了很多原本用来围剿南京的清军。
在北方和清军交战,还扩大了太平天国的影响,使得不只是南京周边的老百姓看到了太平军的英勇,北方老百姓也看到了。
北伐军从3万扩编到4万就是明证,这也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还有一个例子可以用来说明这只部队是洪秀全用来“围魏救赵”的,就是杨秀清的态度。
(杨秀清)
杨秀清对权力非常痴迷,后来他还架空了洪秀全,大肆排除异己,使得太平天国最后也变成了清政府的模样。
如果北伐真的能够成功,他肯定就去了,可他也只是勉励了林凤祥。可见杨秀清很清楚北伐的目的是为了牵制清政府,而不是真的觉得北伐能够成功。
(太平军的覆灭)
退一步来说,就是拿下北京又能如何?清朝皇族不只有北京有,万一咸丰从北京逃出来,在调集军队收复北京不也一样吗?
更何况,仅凭军队是无法控制一个地方的,必须要有人来帮忙治理,“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海纳百川
太平天国的领导们忙着争权夺利,还有心思去北伐吗?实际上就是两大封建集团的争斗,农民只是一个被利用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