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被问到中国历史上存在哪些较为知名的“治世”,想必大伙都能不假思索地说出几个来。
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仁宣之治这类时期,它们在中国历史长河里都能算得上是较为美好的时代呢。在这些时代中,国内没有战事纷争,内部矛盾也并非十分突出,就连土地兼并这样的问题也不怎么显著。可以说,生活于这些时代的古人,着实是比较幸运的。
然而,若提及历史上首个治世究竟属于哪个时代,恐怕不少人都不是很明晰。
事实上,在历史上首个被称作“某某之治”的时代,并非汉朝的文景之治,而是西周的成康之治。要知道,早在文景之治出现的九百多年前,周朝的统治者就已然开创出了一个极为美好的时代呢。
西周时期,有“成康之治”一说,它指的是西周第二位天子周成王与第三位天子周康王当政之时。这两位周天子前后在位共四十多年呢。相传在这四十多年间,呈现出“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的景象。后世所讲的“大治之世”这种说法,便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成康之治究竟是何种情形呢?为何在三千年前,中国人便能够迎来首个理想时代?这个时代又是怎样得以出现的呢?
成康之治所处的时期着实太过遥远了。那可是西周初期,彼时文字体系才刚刚形成,记录历史相当困难。正因如此,后世对于那个时代诸多事宜的记载颇为稀少。当下,我们唯有凭借一些考古发掘成果,再结合《史记》里的相关描述,方能对那个时代的历史予以回顾。
在历史的长河中,真正开启了成康之治这一盛世局面的,并非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某一任周成王哦。实际上,真正起到关键开启作用的,乃是那位声名远扬、大名鼎鼎的周公。
其主要缘由在于,当年武王成功讨伐纣王之后,仅仅过去不到两年时间,周武王便离世了。武王离世后,其嫡长子姬诵顺利继承王位,成为周成王。可关键在于,周成王初登皇位之时,年纪尚幼,根本无力处理朝廷政务。
因此在周武王临终之际,便嘱托自己的弟弟姬旦,让其对自己的儿子予以辅佐。而这个姬旦呢,便是后世人们口中所提到的周公。
周武王的兄弟数量着实不少,毕竟他的父亲周文王相当能生育呢。单是在正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周文王的儿子,就多达二十余个。而在这些子女当中,有十个乃是周武王与其正妻所生,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嫡子。
在这十个嫡子里,排行老大的那位,便是在《封神演义》中被纣王弄成肉羹的伯邑考。而周武王呢,是排在老二的位置,至于周公,他则是老四啦。
另外,在那群庶子里面,有一人颇为特殊,此人便是姬奭。在所有庶子当中,他的年纪是最大的,后世都称其为召公。在周武王离世之前,实际上是将朝政之事托付给了周公与召公这两人,让自家这两位兄弟一同来辅助自己的儿子。
如此一来,在周武王离世后,周成王便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而在这个阶段,就周朝的实际管理情况而言,真正在操持各项事务、把控大局的人,实则是周公与召公二人。
对于一个方才开国的新王朝而言,彼时周公所肩负的担子着实不轻。要知道,周武王在世时仅仅是推翻了商朝的王族统治罢了,而在山东、河南以及江淮一带,依旧存在着诸多拥护商朝的诸侯国,并且还有大量商朝遗留下来的民众呢。
这群商朝遗留下来的民众,始终怀揣着造反的念头,心心念念的就是要恢复商朝昔日的统治,一直妄图通过某些举动来达成这一目的呢。
其次,周武王英年早逝这一情况,使得周朝高层内部渐渐涌起暗流。彼时,周武王的数位弟弟已然按捺不住,动起了心思,妄图起兵以谋篡位之事,局势由此变得波谲云诡起来。
此外,新朝开国后,周武王离世过早,致使未能及时构建起完备的统治体系。彼时的周朝,既缺乏成体系的律法,又无法针对整个中原地区搭建起一套完整的统治架构。如此一来,在这种状况下,各地便极易出现叛乱的情况。
很明显,这些问题全都不太好解决。要想妥善处理好它们,着实存在不小的难度,各个问题都有其棘手之处,难以轻松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呢。
然而,周公真正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此。在随后的数年当中,周公凭借自身的非凡智慧,将那几个棘手的问题逐一成功解决。而这一期间,在后世则被称作周公辅政。
那几年间,周武王的数位弟弟联合商朝的遗民率先发起叛乱,此叛乱在后世被称作三监之乱。待叛乱爆发后,周公耗费了整整三年时间,才将其彻底平定。不仅如此,那些曾臣服于商朝的东方诸侯国,也都被周公一一给灭掉了。
在经历了这关键的一战过后,周朝方才得以将山东、河北、河南以及江淮地区全然掌控在自己手中,由此实现了对天下的真正统一,自此开启了新的统治格局。
在平叛取得成功之后,周公大力主张建造一座新的都城。这座由周公主持建造的新都城,便是日后闻名的洛阳,在当时它被称作洛邑。之所以要兴建此都城,关键在于此前周朝的首都位于西安一带,大体上处于关中区域。就当时的交通状况而言,定都关中,对掌控那些商朝旧地明显是不利的。
要是直接进行迁都之举,那么关中地区的基本盘极有可能会出现状况。
于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周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营造新都的方案。待新都建成后,周公把众多商朝的遗老遗少都迁移到了洛邑周边。另外,那些较为听话的商朝遗民,周公则将他们安置在了商朝旧都那一带,还建立起一个新的国家,让商纣王的兄长出任国君,也就是宋国。
与此同时,在周公的精心安排之下,周王室诸多亲戚陆续被分封至各地,由此各大诸侯国纷纷建立起来。而这些由姬姓亲族所建的诸侯国,它们的存在无疑进一步强化了周王室在天下的统治地位。
在完成那几件事之后,商朝遗民想要叛乱就变得极为困难了。接着,周公顺势推出了周礼,构建起一套能够约束全天下的规则体系。其实,周礼并非只是简单的礼仪规范,它更近似于我们如今的宪法呢。要是违背了周礼,可不像现在仅仅是不讲礼貌这么回事,而是差不多等同于现今的违法乱纪行为啦。
当周礼被全面推行开来之际,周成王已然成年。随后,周公果断地将政权交还于周成王,使其得以亲自主理国家政务。又历经三年时光,周公溘然离世。至此,随着周公的离去,周朝的权力交接事宜,终究是圆满且彻底地完成了。
事实上,周公辅政的那几年,完全可算作是成康之治的其中一部分。毕竟这期间正是周成王在位之时呢。等到后来周成王从他叔叔那儿真正把权力接过来后,他才惊觉:自己仿佛压根就没什么事儿需要去做啦!
周公已然把所有该做的事情都替他做完啦!
这样一来,在周成王登上皇位后,只需依照周公事先所做的安排稳稳去施行,他自己别胡乱折腾,那么整个国家便能够平稳地运行下去,是压根不会出现任何状况的。
因而,站在后世的视角去看,成康之治的主持者,无疑是周成王与周康王。不过呢,真正开创这一治世局面的人,实则是周公啊。
在周成王亲政之时,此前该完成的事情均已做完,如此一来,后续值得一说的事情便寥寥无几了。起码,鲜少有能够被记载下来的重大事件。正是基于这般状况,如今我们去探究这段历史,便会发觉与之相关的史料存在欠缺的情况。
在史官看来,当着手记录那个时代的历史时,或许会感到有些难以下笔吧。毕竟着实没多少特别值得大写特写的内容。彼时,一切事宜皆依照周公生前的部署,有条不紊地逐步开展起来了。
如此一来,在周成王当政的那段时期,真正能够值得再多讲上几句的事儿,说实在的也就只有大规模进行分封这一项了。
周成王进行分封之时,周公之子获封于山东曲阜一带,由此建立了鲁国;而周成王的姥爷,声名赫赫的姜子牙,则被分封到山东临淄之地,进而建立了齐国。另外,曾与周公一同辅政的召公,其大儿子代召公受封,分封之地在北京那边,燕国便就此建立起来了。
另外,周武王的第十五个弟弟获封于镐京周边,由此建立起毕国。之后毕国虽遭覆灭,可这位老十五的子孙后裔却留存了下来。过了好些年,老十五的后裔又创建了一个国家,也就是处于战国时期的魏国。
周成王的几位弟弟,皆为周武王之子,他们也陆续获得分封。周武王膝下共有五子,在这当中,除了长子继承大统成为周成王外,还有一位儿子颇为重要,此子便是老三。后来,老三经周成王分封,前往山西之地,于此建立起一个国家,也就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晋国。
总而言之,在周成王当政的时期,其主要举措便是不停地进行分封,从而接连建立起诸多诸侯国。待这些诸侯国纷纷建成之后,周王室对于中原地区的掌控力度,即刻便有了极为显著的提升,迈上了一个相当高的层级。
在此处,我们得额外提及一点:彼时周王室为何非要坚持进行分封呢?为何就不能如同秦朝之后那般,直接由中央派遣人员去实施管辖呢?
事实上,这个问题并没有多复杂。当时压根不存在大一统的概念,这是一方面。而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生产力水平以及交通能力均有所不足,并且那时的人口数量也算不上多。
在战国时代来临之前,就中原地区的民众而言,从身份层面划分,存在着奴隶主与奴隶这两种。要是依据居住环境来区分的话,又能够被叫做国人和野人呢。这里所说的野人,可不是如今我们脑海中那种在神农架一带出现的神秘莫测的生物,其实就是指生活在野外的人。
在西周时期存在着这样一种诸侯国的形式,它实际上就等同于一座城。当诸侯掌控了某一座城以后,便能够凭借这座城为中心,向周边扩散其掌控范围,进而对周围的一块区域实施管控。这般情形,和中世纪欧洲所实行的分封制有着颇为相似之处呢。
在当时的情况下,想要构建起那种极为严密的组织结构,打造出一套从中央一直延伸到地方的逐级统治机器,凭借当时所具备的生产力水平,这确实是一件无法达成的事情。
即便就分封制而言,放在当时的情境下,那也称得上是极为重大的进步了。在确立了这一整套体系后,又有周礼作为依托,如此一来,周王室从理论层面来讲,是能够掌控中原地区各个角落的。尽管其自身并无直接进行管辖的实力,可一旦哪个地方出现状况,周王室便能即刻找出负责该地管理之人,当即展开问责。
在之前的夏商时期,这样的情况是从来都未曾出现过的,也就是说,在此之前的夏商那段历史阶段当中,压根就没有达成过这样的状况,从来都不曾做到如此这般。
在周成王主政之时,其核心事务便是依照周公设定的思路,持续开展分封事宜,不断有新的诸侯国得以建立。待周成王离世后,王位由其儿子周康王继承。周康王初登大位之际,召公以及排行老十五的毕公都依然在世。有这般经验丰富的老臣从旁协助,周康王自是顺利迈过了初掌政权的适应阶段,迅速对国家政务了如指掌。
此前周公已奠定了良好基础,如此一来,对于周成王和周康王这两位天子而言,只要他们自身不肆意妄为、胡作非为,那么周朝的发展态势便只能是持续向上的,毕竟这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新王朝初立之时,皇帝若能安分守己,一心扑在治国理政之事上,踏实勤恳地履行职责,不乱来折腾。而那些刚获分封的诸侯国呢,自家的那片地盘都还没完全打理清楚,自是无暇也没心思去琢磨对外扩张之事。前朝留存下来的百姓,大都已被彻底平定镇压,也就不存在起兵叛乱的情况了。况且当时土地为公有,尚无土地兼并这类麻烦事儿。老百姓虽说要给贵族劳作耕种,但好歹也能维持生计,勉强过活下去。
如此这般,历史上首个呈现出大治景象的时代,便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成康之治离我们已然十分久远,使得如今的我们对那个时代知之甚少。不过,此时代于整个西周历史而言,意义非凡且极为关键。正是凭借成康之治所积攒下的雄厚根基,西周发展至中期时,方能大规模对外拓展,接连战胜犬戎、鬼方、南蛮等外族,大幅拓宽了中原文明的疆域版图。
“刑措四十余年不用”,这话兴许稍显夸张了些。不过呢,它却无疑是对成康之治极为恰当的一种形容,恰到好处地展现出了成康之治时期那一番和谐安定、几近无需动用刑罚的良好社会景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