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我坐在书桌前,回想今天和儿子的一段对话,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儿子放学回家,我问他今天的考试成绩。他小心翼翼地从书包里拿出试卷:"爸爸,我这次数学考了92分。"
"92分?你这连100分都考不到,以后怎么跟人家竞争?别人家孩子都在上补习班,你看看你..."
话还没说完,我就注意到儿子的眼神暗了下来,低着头不说话。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样的对话,在我们家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的一段话:"中国父母最不缺的就是爱,但最缺的是懂得如何表达爱。"
01
我们总说爱孩子,却不知道如何用合适的方式表达。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个家长交流会。一位妈妈分享了她的经历:她的女儿因为害怕和她说话,宁愿把自己遇到的困难告诉班主任。
"我每天接她放学的时候,第一句话永远是'今天考了多少分','作业写完了吗',从来没问过她今天开心吗,和同学玩得怎么样。"
这位妈妈说着说着哭了:"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女儿的日记本,上面写着'我多希望妈妈能和我说说话,不是只问分数的那种'。"
这样的故事并不罕见。在我们的成长环境中,父母很少会表达"我爱你",更多的是批评和教导。
这种表达方式,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了下一代。
看看身边的例子。我的邻居王叔每天接送儿子上学,但一路上几乎不说话,偶尔开口不是"你作业写完了吗"就是"这次考试要考好"。
他儿子现在初二,成绩在班上中等偏上,但性格越来越内向,很少和同学交流。
02
我们需要改变的不是爱的多少,而是表达的方式。
上个月,我参加了一个教育讲座。
主讲人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一项调查中,90%的中国父母表示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但只有30%的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爱。
这种差距源于我们的表达方式出了问题。
我认识一位家长,他儿子在运动会上拿了第四名。回家路上,孩子满怀期待地等着父亲的评价。
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是:"你看前面三个同学,人家是怎么跑的?"
孩子期待的眼神瞬间黯淡下来。
而另一位家长面对同样的情况,他说:"第四名已经很棒了!你是怎么训练的?和我说说看。"
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给孩子带来的感受完全不同。
03
学会倾听,是改变的第一步。
我开始尝试改变和儿子的对话方式。不再以命令和批评开场,而是先倾听他想说的。
那天他从学校回来,兴致勃勃地和我说起课间和同学玩的游戏。
以前的我可能会说"别整天就知道玩",但这次我选择认真听他讲完。
让我惊讶的是,在讲述游戏的过程中,他还分享了数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原来他们在游戏中运用了课堂上学的图形知识。
04
表达爱的前提是理解。
我的同事小李有个读高中的女儿。有一次,女儿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很沮丧。
小李没有像往常一样批评她,而是问:"你觉得哪里准备得不够好?"
女儿慢慢道出了自己的困惑和压力。通过交谈,小李发现女儿并非不努力,而是方法出了问题。
"那天的对话改变了我们的关系。"小李说,"我发现,当我真正去理解她时,她也会敞开心扉和我交流。"
05
好好说话,其实是一门学问。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了"积极倾听"的概念。它包括:
用平和的语气说话。"你为什么又考这么低"换成"这次考试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避免否定和贬低。"你怎么这么笨"换成"让我们一起想想该怎么解决。"
给予真诚的肯定。"考了92分啊,进步很大"而不是"别人都是满分。"
表达理解和支持。"我知道你很努力了"而不是"你根本没用心。"
06
改变并非一朝一夕。
最近一次,儿子又拿了92分。我深吸一口气,说:"比上次有进步,告诉我你是怎么复习的?"
他眼睛一亮,开始和我分享他的学习方法。我们的对话第一次没有以沮丧或争吵结束。
一位资深教育工作者说过:"父母的语言就像是给孩子心里种下的种子,用什么样的语言,就会长出什么样的花。"
批评和指责会让孩子失去自信,而理解和鼓励则能让他们充满力量。
写在最后
我们用爱织就的网,不该成为束缚孩子的绳索。
改变需要勇气,更需要行动。从今天开始:放下身段,学会倾听。控制情绪,用平和的语气对话。给予肯定,传递爱与支持。相信改变,持之以恒。
让孩子感受到的不仅是爱的深度,更有表达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