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日志|罗新旭:让科技之花在山村小学绽放

新湖南 2025-01-23 07:01:34

罗新旭在备课。叶聪 摄

【人物】

罗新旭,男,汉族,1967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炎陵县船形乡学校教师。他扎根乡村,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带出了一批“创新达人”。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优秀教师”“湖南好人”“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优秀乡村教师”“马安健教育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日志】

1月17日,星期五,晴。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又是一个学期结束了。

寒假第一天,收到刘艺康同学的微信信息:“您好,老师!我问一个事,您昨天不是送了我们一个飞机模型吗,这最后一步没看懂。”他还发了图片给我,原来是橡皮筋打结的问题,图上附有两种打结方法:一种是简单的方法,但容易松脱,且“结出”的“骨朵”较大;第二种是越拉越紧,而且“结出”的“骨朵”较小且平整。

于是,我拍了一段小视频演示给他看,边演示边讲解,并附上文字信息讲解橡皮筋所起的作用和原理,指导他完成了最后一步制作和组装。他随后拍了一张图片,并写上:“做好了,谢谢老师!”

这就是我的工作日常,即便是假期也一样。乡村学校的老师,一般都不是教固定的科目,我教的主课是英语,但从1987年担任乡村教师至今,也教过语文、数学、体育、科技等。乡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尽力去做什么。

2014年,学校安排我承担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任务,于是我有了一间简陋的实验室,并在学校成立了科技创新活动社团,开展了科技创新教育活动。

当时,由于学校缺少科创器材,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机械设计,我便自费购买了培训课上所需的相应器材。

有了器材,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了,社团成员也从当初报名的27人逐年增加,学校也办成了科技创新特色校。2022年,学校被共青团中央授牌创建“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每年固定投入“实验室”专项资金3万元,科创器材不足的问题迎刃而解。

一路走来,锲而不舍,我们见证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改变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回想近些年学生做的一些小发明,每一步都会碰到很多困难,但在我的引导启发下,他们最终还是“攻关”成功。

每当收割季节,农民会将稻谷摊晒在地面上。但一旦遇到天气阴沉,农民们心中便充满焦虑——如果雨水很快降临,稻谷可能会被淋湿。如何快速收谷装袋?六年级谢羽欣、刘宇婷同学发明了“家用应急收谷机”。她们用儿童玩具——“轨道停车场”的旋转轮当作稻谷提升轮,用一个矿泉水瓶制作稻谷提升桶,用儿童“学步小推车”的轮轴制作动力转轴总承,用一个“玩具界线桩”加工成装袋斗,推动底座。如此一来,轮轴即可带动叶轮旋转将稻谷提升送往装袋斗,一边收一边装袋,大大提高了收谷效率。

秋天,每当花生成熟时,收花生是一件辛苦的事。学生杨丹妮就悄悄地告诉我,她想发明一个摘花生的机器。创意是因为她在帮助家人摘花生时,不想一颗一颗地去摘,便张开5个手指去耙,发现更快了。于是她就做了一个“耙子”,但耙取的花生还常常连带着像“蝌蚪”一样的尾巴,于是她又想到了理发用的“推剪”,进而把“耙子”与“推剪”的原理相组合,完美发明了一个“无动力轻松摘取花生的巧妙装置”。

为了给幼苗施肥时既不“烧坏叶片”,又能散撒均匀,谢羽欣同学还发明了一种幼苗施肥装置。她用一个塑料杯罩住幼苗,防止肥料向内撒落,外面再装上一个大一点的塑料筒,创造出一个环形出肥口。进料口是用一个漏斗做的,漏斗颈部还装有碎肥栓,用来将部分结块的肥料分散开。

类似的小发明还有很多,这些作品皆源于生活,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难题,不少作品还在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了奖。

在历练中成长,在成长中奉献。如今的我,也算得上是有一定科技教育实践经验,而且还主持过2项省级课题结题的教师了。面对充满激情而又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我也开始“收徒”,发挥传帮带作用,多位“徒弟”相继在新的学校将科技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

寒假,对我而言,将更加充实。新进的“科技创新实验”器材刚刚拆包;Arduino创意编程套件还等着我对照《Arduino创意编程入门教程》去研究;“AI小学赛事器材套装”还有一定的难度,计划请供应商过来做个培训;“智能感应灯”“智慧道闸”“超声波测距仪”等10余种小作品的制作和编程倒是不难,可以在开学的头一个月制作完成并写好日志……我想,一个寒假过去,我自己会得到提升;对于孩子们来说,在新学期也将有新的体验和收获。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春祥 整理)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