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山八大古墓”之八】

百花冢张乔墓
一位风华绝代的明末传奇才女
一个四百年前的广州爱情故事
一对灵魂圣洁无瑕的花城儿女
一段流传于云山珠水的风雅颂
这,就是关于广州白云山最神秘的古墓——“百花冢”的传说。
如今,关于“百花冢”的由来和墓主的传奇故事,知道的人却很少。
墓主是谁?
坟冢在哪?
今天,慕遇城迹作者带大家走近这座神秘古墓,去揭开芳龄早逝的墓主短暂而充满传奇的爱情故事——堪称广州版的“梁祝”。

白云山梅花坳(今广州大道北梅花园)有一座明朝万历年间的古墓遗址,非常有名,曰“百花冢”,即明末爱国女诗人、广州知名歌妓张乔之墓。
当年,芳龄19岁的张乔便香消玉殒,百余名五羊城文人墨客无不叹息,纷纷前来为其送葬,每人手持一朵鲜花献于墓前,后又环墓栽有近百种名花异木,故得名“百花冢”。
墓主张乔(1615~1633),字乔婧,号二乔,明末女诗人、歌伎,原籍江苏,出生于广东,因出身低微,清丽脱俗,自喻“二乔”,坊间称之为张丽人。
据说,有一次张乔读到杜牧的《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时,不禁掩卷长叹,十分羡慕大乔、小乔能配上孙策、周瑜这样的英雄丈夫,遂以“二乔”自喻。自此以后,“二乔”之名传遍羊城。

张乔的母亲本是苏州名妓,能歌善舞,辗转来到广州,婚后生下张乔。张乔天生丽质,花容月貌,且聪明伶俐,在其母的调教下,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皆精通,尤其擅长吟诗画兰,又写得一手娟秀的好字。
后来因家庭变故,母女俩不幸流落青楼,但她洁身自爱,卖艺不卖身,故身价不凡,许多达官显贵垂涎其美色,欲娶其为妾,可是张乔并不为之所动。
她反而对文人墨客情有独钟,广交爱国忧民志士,常与明末岭南有名望的忠节人士相聚于南园诗社,弹琴伴唱,作画助兴,时有诗词唱和,抒发家国之叹,深得名人雅士之喜爰。
谷风吹我襟,起坐弹鸣琴。
难将公子意,写入美人心。
这是明末爱国诗人陈子壮写的一首诗,诗中被其比作“谷风”的美人,指的就是与柳如是齐名的羊城著名歌妓张乔,陈子壮以“谷风”称赞张乔本是一非寻常女子。
她不慕权贵,曾说“不如寒淡嫁书生”,生前与番禺名士彭日祯(字孟阳,号稳心道人)尤为相好,还流传一段凄美爱情故事,更被后人称作广州版的“梁祝”。

粤妓张乔画像
英雄救美定终身,红颜薄命百花祭这个看似文弱的番禺书生彭孟阳,却是一位英勇的慷慨侠义之士,路见不平一声吼。
一天,张乔随母亲在街头卖艺,被一群豪强恶少的市井之徒调戏,此时正好番禺名士彭孟阳路过,仗义喝退流氓。
彭孟阳虽为一介书生,贫困潦倒,但诗才横溢,为人情笃,亦名噪一时,张乔早就对彭孟阳早有好感,经过此次“英雄救美”之后,更是倾慕有加。
她与爱郎彭孟阳情深意笃,多次借诗寄情。在白云山梅花坳的花海下许下了爱的承诺,含情写下《漫述》:

朱门粉队古相轻,莫拟侯家说定情。
金屋藏娇浑一梦,不如寒淡嫁书生。
坠入爱河的两人决定私奔,只可惜天不遂人愿,造化弄人,在明末风雨飘摇的乱世之中,私奔阻力重重,未能成功。
张乔从此思君心切,感觉度日如年,相思成疾。一天,张乔随戏班到外地演出,途径二皇庙为在外地的爱郎祈福,当晚作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庙里的水神要娶自己为妻,这让她惶惶不可终日,遂染病卧床不起。病中,她含泪写下《离恨曲寄孟阳》:
伏枕春寒病转加,游魂唯得到天涯。
无端见面无端别,愧对庭前并蒂花。
之后她的病情加重,想到不能永随彭孟阳,她含恨写下《东州寄孟阳》:

吞声死别如何别,绝命迷离赋恨诗。
题落妾襟和泪剪,终天遗此与君随。
未怕此生终弃乱,绝了此生终眷恋。
此时,惊闻爱侣病危,身在增城的彭孟阳连夜赶回,虽然与张乔尚未有婚约,但他不希望爱侣背负“歌妓”的名义过世。于是,他东挪西借筹集数百金,将张乔赎出青楼,好生照料。此举深受人们赞赏,人们将之与齐昭王“千金市骏骨”媲美。
可惜,张乔已病入膏肓,不日便香销玉殒,年仅19岁。临终之时,张乔对彭孟阳说:“现在北方狼烟遍野,百姓处在水火之中,我只是个弱女,不能驰骋疆场,只有心头郁愤,徒叹奈何...…”彭闻之,泪流满面,报定投笔从戎之志。
为了祭奠这位绝代佳人,彭孟阳在张乔许下爰的诺言之地的白云山梅花坳择了一块吉地安葬她,还为其举办了一场十分奇特的葬礼。
出殡之日,五羊城文人墨客百余人前来送葬,每人各执一花,尽不相同,并赋诗一首,表示哀思。当时被誉为“牡丹状元”的黎遂球为好友张乔作了《墓志铭》《百花冢》之记。

张乔遗作
张乔有遗诗130首,均清丽婉约,情挚动人。彭孟阳把张乔遗诗、遗像以及他的百首悼诗、其他名士悼诗合编刊印,题名《莲香集》,喻其出于污泥而不染。
梅树的枝干苍劲挺秀,宁折不弯,历来被人们用来象征刚强不屈的意志。彭孟阳将爱侣张乔埋在梅花盛开的山坳,是因为张乔是一位有着梅花气质的奇女子。他在张乔逝后,也曾写了“竟虚桦柏心期誓,空现梅花梦里身”诗句。
据传,坟后有两方奇石,高约两米余,一大一小,互相依偎,尤如一对恋人。而环植墓冢的名花异木近百种,有红梅、紫薇、大棉、含笑等共762株。
从此,张乔墓上百花盛开,姹紫嫣红,朝霞暮霭,芳香四溢,人称“百花冢”。一时之间,张乔和“百花冢”名闻遐迩,每逢春秋佳日,很多羊城的仕女纷纷莅临吊祭,一睹芳冢。

张乔遗冢
羊城遗迹百花冢,芳踪难觅梅花园历代文化名人对“百花冢”情有独钟,岭南诗人屈大均在咏百花冢的诗歌中写道:“北同青草冢,南似素馨斜。经古芳魂在,依依为汉家。”
青草冢是指汉代王昭君墓,素馨则是南汉宫妃的墓葬地,也称花田。屈大均将百花冢与青草墓齐名并举,可见对张乔的推崇。
作为一代名妓,其美色自必不说,但能为世人所爱戴和怀念,因为叹其命,慕其才,更因其交往的仁人志士所饱含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以及与义士彭孟阳的凄美爱情堪比“梁祝”,有诗为证:
日障百花起高楼,草没青冢是古丘。
羊城竟日烟火气,终天何物泪不休。
方寸衣襟缠笔墨,百年泣血梦幽幽。
乔阳二君如有泪,轮回尽处诉离愁。
近年来,广州文化界掀起了“百花冢”创作热,根据广州版“梁祝”百花冢的故事改编有音乐剧《冢爱——云山凄迷情千古》在南方剧院上演,还有由东山少爷演唱的《百花冢》颇为流行。同时,这个故事也被收录在电视节目《羊城度度有段古》中。
虽然张乔与义士彭孟阳的爱情故事凄美堪比“梁祝”,只可惜斗转星移,年湮代远,一抔黄土掩风流。如今,即便是广州本地人,除了文化名人,知道百花古冢的人寥寥无几。

百芪冢
由于历史久远,记载的史料极少,百花冢曾一度湮没,无人知其遗址的具体位置。据清朝光绪年间《广州府志》记载:“百花冢在白云山梅花坳。”清乾隆年间的《楚庭稗珠录》载道:“百花冢在白云山麓梅花坳,粤妓张二乔葬处也。”
根据仅有的史料记载,只能大概知道百花遗在白云山梅花园一帶,可惜历时半个世纪遍寻不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一位年近八旬的练姓老人回忆少年时曾放牧到过百花冢,终于在今广州大道北梅园路一处偏僻角落发现了“消失”多年的“百花冢”。

1936年清明,蔡守、谈月色、李桐庵等文化名人于百花冢前合影,可见墓冢完好无损
如今遗存的的百花冢仅余一座高约3米的花岗岩妆台石,顶部正面刻有隶书大字“百花冢”(传为彭孟阳所书),背面刻“隐心”两字,左旁竖刻小字三行,只能依稀辨认首行中有正楷“花朝”、“厓山张”、“何红药”、“康”等字。
据张乔遗留的诗集《莲香集》中的插图可知,墓前原立有石碑,上刻“张丽人墓”四字,还有墓志铭等。然而,到了抗日战争期间,“百花冢”毁于战乱,墓与碑已荡然无存。
如今的百花冢在现代文明的侵袭下,已难觅昔日的凄艳。荒芜的百花冢,在风雨中是如此的孤独、寂寥,让人徒增感伤。
一只影单影只蝴蝶,在破败的百花冢旁,还能
唤醒沉睡千年的爱情吗?
一个寻爱的年轻人,在百花冢旁,是否遥想到
当年那段美丽的爱情?

百花冢
香草芬芳细柳汲烟雨,
吞声话别再也难留住。
未嫁书生先去,妾襟沾眼泪,
从来自古美丽叹留怨诗几句。
西风吹熄了祭烛几对,
卿卿渐渐淡淡成明月。
又见百花冢处,鲜花笑婵娟,
从来情深有憾到头铭碑一处。
恨寸寸,梦远远,艳压百花终会倦,
乔阳二君也许他生轮回续愿。
情寸寸,魂远远,未怕此生终弃乱,
羊城夜深处汝人孤枕缱绻。
探访手记“百花冢”位于白云山梅花园门岗出入口附近,被一处低矮的平房围住,下边这个大门紧闭、标示“梅园路122号”的院子尽头,便是“百花冢”所在之处!

百花冢位置
由于这里是原广州军区第四招待所,属于军事管理区,处在位置很难找,门也很难进,风雅难再现之地。不过,时常亦有文化人前往一探究竟,追思一代名妓芳冢。

梅园路122号
慕遇城迹作者按图索骥,颇费一番周折才找到此地,也是费了一番口舌才被允许进入这座“军管区”小院,匆匆忙忙地拍了一些照片,便被“请”了出来。

百花冢巨石

百花冢石刻

百花冢文物古迹

百花冢文物古迹
从现在的照片可见,百花冢虽为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因为所处特殊位置,涉及部队产权等原因,其现状真是“梅花园里冢萋萋”,平时算是少人问津。

梅园路

梅园路

白云山梅花园门岗
虽然一墙之隔的梅园路每天都有很多游客路经过此处地上下白云山,但是高墙里面的“百花冢”锁进深院无人知,恐怕更是让人难以亲近了,只能孤芳自赏,面对近在咫尺的云山微微叹息。
下期预告:白云山宋代古墓“姑嫂坟”——古代奇特葬俗,传为千古佳话
白云山古墓姑嫂坟

广州文物古迹姑嫂坟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本文为慕遇城迹作者郑望学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