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之前连棉被都没有,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熬过去的?

素戈 2024-08-26 11:39:31
前言

棉花原产于印度,大约于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但是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种植,而且大部分时间被作为观赏植物,没有开发出纺织工艺。

直到宋代开始,棉花开始作为纺织原料应用,棉纺织品逐渐出现,古人也开始缝制棉被,成为御寒的最佳物品。

直到明代开始,棉花种植才得以大面积开展,棉纺织品也大量涌现,棉花被褥也开始走进普通人的家中,成了既价廉又物美的御寒上品。

那么宋代之前的古人是怎么御寒的呢?

古人的智慧

其实大家可以脑补啊,不一定非要棉被才能御寒啊,当然棉被的御寒效果肯定是最理想,同时也最经济。

但是就像现在很多人也都用羽绒被一样,自古也是有鸭绒、鹅绒、羊绒等做的被褥,当然这只是富人阶层才能享用的物品。

并不是阶级不同使用物品不同,而且这种羽绒的物品价格昂贵,一般老百姓也只能望而却步了。

远古的原始人不但没有棉被,甚至没有衣服。

那如何御寒,甚至抵御冰冷的冰川时期呢?

远古人虽然进化到可以直立行走的程度,但很多生活习性跟动物还很相似,而且体毛还没有进化,厚厚的体毛就像动物毛一样起到御寒的作用。

而且远古人还会往温暖的地方迁徙,以躲避严寒,另外穴居也是避寒的重要手段,居住在洞穴中可以躲避风霜的侵袭。

特别在火山爆发之后,遗留的火种让远古人发现了取暖的绝佳方法,但是火种保留又成了问题,直到钻木取火技术的发现和应用。

成为远古人彻底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也为取暖避寒取得了技术上的重大进步。

古人贵族和富人自然是很难为寒冷烦恼,除了羽绒的御寒物品,各种动物的皮毛也是御寒佳品,皮衣貂裘华贵无比,既温暖还是高贵的象征。

大家看过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穿着“着旄黄色金丝鱼袋裙,蟒袍羊皮大氅,三蓼五彩寿衣”。

还有众女眷在雪中雅聚的场景,众姊妹穿着“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斗篷”,映衬着雪景,显得尤为醒目和华丽。

古代达官贵族家中自然也是温暖如春的,冬天可以烧碳炉,就像我们现在的暖气,这可是一般老百姓烧不起的。

而且还有手炉,不会烫手的啊,类似于小香炉般外面套上罩衣,里面燃着无烟的碳,很像现在的暖手宝。

有些贵族家中都有暖阁,把房间的墙壁做成中空的,天冷的时候烧火让热气进入墙壁。

热气在墙壁中流通很慢,这样可以让墙壁变热,很像我们现在家中的暖气,保持屋内温暖舒适的温度。

还有“椒房”,把花椒捣碎,然后和成糊状,均匀涂抹在墙壁上,起到保温的效果,还能起到驱虫的作用。

古人的智慧确实高明,在科技水平落后,资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靠智慧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而且放到现在依然不算落后,真的让现代人叹服。

话说回来很多的智慧结晶和成果,也只是贵族和有钱人才能享受到的。

广大的老百姓在更拮据和极为有限的条件中,在低廉的生活资料中,艰难的对抗着恶劣的自然环境,真真一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景象。

穷人御寒,其实都算不上御寒,更多的穷苦人称为熬过冬季也不为过。

家中只能把稻草铺的厚厚的,当做床褥,躺在上面又软又暖。

粗布麻衣在冬天就显得单薄了,虽然有条件可以多穿几件,但是数九寒冬一样难以抵抗。

穷人家中是烧不起碳的,虽然煤是在我国周朝时期被发现的,但是可以说那时候人们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直到十八十九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煤才被作为燃料和动力。

没有煤炭,穷人家中只能烧柴烧木头等燃料用以驱寒,家中做个火塘,地上挖个坑,然后上面用泥土石块垒个圆堆,上面开口。

既可以续柴火,也可以烧饭菜,跟泥炕相通还能兼带烧炕的作用,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农村烧大锅和烧炕的灶。

穷人夜间除了火塘火炕来御寒之外,他们会将稻草、芦苇、树叶、柳絮等等这些东西填塞到被子里,当然比不上棉被和绒被,但是勉强御寒还是可以的。

古代冬天的残酷

自古以来朝代更替,战争频发,昏君治国,都是造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缘由。

相比炎热的夏天,最难过的就是冬天。

其实自古治国理政,很多明君明相也都把安民作为执政的重要方略,当时人力战天力的水平十分有限,同时国力的有限,也使得改善民生成了有心难为的事情。

汉武帝时期,在大汉朝也是自“文景之治”之后,相对繁盛的时期了,在元鼎二年三年,接连出现大雨雪的极寒天气,而且到春季不止,倒春寒堪比严冬。

元鼎二年三月的大雪“平地厚五尺”,三月份河水还没有化冻,民多冻死,缺衣少食的贫困民众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况。

人吃人啊,这是多么无法直视的惨烈状况啊。

像大唐这样盛极一时,甚至可以说是世界大国的中国,也有对天寒无可奈何的惨痛经历。

唐昭宗的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先是夏秋之交“久雨”,入冬以后就开始下雪,连雨加雪一直下到春天也未停止,即史书所谓,“自冬至春雨雪不止。”

在这样极端天气下,最遭殃的肯定普通老百姓,这中年天气我们之前说的智慧啊御寒措施啊几乎已经丧失了功能。

十一月开始就“城中薪食俱尽”,“民冻饿死者日以千数”,每天冻饿死的老百姓都在千人以上。

甚至连皇宫都断粮了,皇上也只能靠宫人自磨豆麦充饥,“自后宫、诸王十六宅,冻馁而死者日三四”,堂堂帝王之家,每天都有三四个人被冻饿死。

民间灾难之深重就可想而知了。

可以看出在极端天气面前,连采暖措施十分完备的帝王和贵族富人家庭尚且难以保全,更何况生活在底层的穷困百姓,危险甚至死亡几乎就是眼前的事情。

宋代的时候,其实是我国历史上工商业最为发达的时代,繁荣到什么程度呢?

中国在康乾盛世时期GDP占全球的33%,这是什么概念?

美国在最强盛的时候GDP占全球的22%,而宋代的GDP占到全球的50%,也就是一半左右甚至更多!

宋代有“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的盛景,集市更是“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可见社会之繁荣。

宋代已经全面出现现代化的前兆,宋朝都城东京开封府,人口达到百万,要知道当时全世界人口达五万人就算大城市,东京应该算都市巨无霸了。

在此基础上,宋代的社会福利制度也算是空前发达。

在寒冷的冬季,饥寒交迫的人们怎么办?宋朝建立了福田院与广惠仓。

我们听听名字就能想象到,福田院就相当于流浪汉和乞丐的救助站,这种居养制就是给流浪汉和乞丐在严寒中一个温暖的家。

让他们有暖和的地方住,有足够的粮食吃。广惠仓顾名思义就是广开粮仓,赈济贫民。

冬日里保证贫困家庭有饭吃,三日一续,孩童减半,直至春回大地,贫困家庭不必担心没有粮食吃,也不用担心居无定所流落街头。

结语

这当然需要强大的财力作为支撑,但是在自古帝国的时代,把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做到如此的,宋代也确实是前无古人了。

而且在宋代之后,在新中国建立之前,这种社会福利制度远不如宋代了,规模和救助力度都无法和宋代相提并论。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1 阅读:629
评论列表
  • 9527 2
    2024-09-16 23:09

    有钱的穿貂皮老虎皮的,没钱的羊皮狗皮。人少冬天冷基本不活干烤火闲聊。不想现在一年365天基本轮流转

  • 2024-09-07 00:29

    吃仙丹

素戈

简介:揭秘社会背后,搞笑故事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