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名嘴”到“滚出主持界”,董倩到底经历了什么?

陌灵聊装修 2023-05-10 10:48:19

央视为何会选中毫无经验的董倩,顺利进入央视的她却未曾平步青云,反而频遭“嫌弃”,甚至让她一度产生了辞职的念头。

不服输的她痛定思痛,靠实力拿下“金话筒奖”后,几乎成了又一位台柱子。

人们都记住了这个先后主持过《焦点访谈》、《新闻1+1》等节目的主持人,记住了她温婉的面孔和温柔的嗓音。

正值事业高峰期的她,为何又一夜逐渐沦为众矢之的,从“央视名嘴”到人人喊打的“冷血怪人”。

甚至被曾经喜爱支持她的观众指责“滚出主持界”,董倩到底经历了什么?

▶1 “叛逆”的童年

1971年的一个冬天,一个小女孩降生在一个北京的普通家庭里,家人们为她取名为董倩。

和那个年代家中认为“多子多福”,普遍兄弟姐妹众多的情况不同。

董倩的父母由于一些综合因素只生下了这一个女儿,作为家中唯一的的孩子,她也顺理成章的成了全家人的掌上明珠。

被爱包围着的董倩成长的恣意而张扬,一切事情都按着自己的想法去想、去做。

幼儿时期叫做活泼和开朗,儿童时期叫做调皮和淘气,到了学生时期,却显得十分“叛逆”了。

她依旧我行我素,不论家人和老师多少次告诉她好好学习才是唯一的出路,但她始终信奉自己的自由和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同学们都一门心思放在学习上,生怕哪天落下一点进度,董倩也是每天都在斗智斗勇,只不过是在逃避父母老师的“念叨”。

面对父母使出的浑身解数,她仍然不为所动,对她来说,学习就像是她的“天敌”一样,让她一碰就头疼。

董倩的这种想法也成了家人们共同的一块心病。

无奈之下的父母只能期盼着某一天董倩能够突然自己“开窍”,忽然就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了。

但焦心的父母还没等来这一天,就先等到了一位老师,这位老师面相和蔼,讲话更是温和平静。

父母看着眼前的人,完全不抱任何希望,毕竟之前所有的老师和家人都在油盐不进的董倩那里铩羽而归。

这样毫无“攻击性”的人怎么可能搞定家里的“小魔头”。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温柔的老师,没有指责,没有教训,只是把每个选择会带来的结果一个个摆在董倩面前。

老师对她讲明了道理,她向老师说明了想法,两个人在不知不觉间就达成了共识。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竟然真的神奇的发生了,董倩从一个叛逆的“小顽童”,变成了一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2 “开窍”的好学生和“离经叛道”的决定

和父母预想完全不同的是,和老师交流过的董倩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一样,她勤奋又上进,努力又刻苦。

仿佛从前那个只知道贪玩儿的小孩不存在了一样。

甚至被父母调侃到自己家孩子是不是被那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老师给“偷偷换掉”了。

无论他们作何猜想,时间还是没有辜负董倩的努力,她顺利了考进了全国知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选择了攻读历史系。

这可总算了却了家人们的一桩心事。

然而进入到北大的董倩却傻了眼,她自以为的聪明在这个学校里只能算的上是平庸。

她这样的学生在这里一抓一大把,天分不够自然要用努力来凑。

于是同学们总能在图书馆里发现董倩的身影,对她来讲,专业课上的知识完全不够填充自己的“脑袋”,课余时她就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泡在了图书馆。

一向只知道玩儿的她开始主动学习,还那么刻苦,生怕自己从“知识的海洋”中溜走,放在从前,就连董倩自己都不敢这么想。

董倩从一个“坏孩子”成为了老师和同学心中共同的“好苗子”。

他们都认为以她的实力,毕业后留下做个历史老师一定能做的很好,甚至做到教授的位置也未可知。

但骨子里仅存的那点“叛逆”似乎在现在显露无疑,临近毕业时,同学们的重心都放在了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工作上。

董倩却偶然看到了中央电视台到北大来选主持人的消息。

动了心的董倩说干就干,报名了海选不说,更是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竟然顺利的通过了选拔,成功的获得了进入央视的机会。

这本是天大的“馅饼”,然而主持人的工作和董倩的专业几乎没有一点关系,这么好的机会砸在头上,但老师和同学仍然觉得董倩真的是“疯了”。

▶3 非科班出身的“央视名嘴”

进入央视后,她接触到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大热节目《焦点访谈》。

但她的表现却并不亮眼,反而显得十分拉胯。

没有系统学习过专业的弊端在此刻完全显露了出来。

至今她仍然记得自己第一天去台里的情况,为了显示尊重,她整整早到了半小时,但同事们都各自忙着自己手里的活。

没有人告诉她应该做什么,甚至连跟她搭话的人都没有。

董倩只能一个人无助的站在一边,甚至觉得自己站在哪里都碍事,处处都是空地,却又让她觉得无处落脚。

这样的压力和局促感觉一直到一年后都没有好转。

到央视满一年后,董倩从主持人岗位调动到了采访记者,她依旧拿着自己不服输的犟劲儿猛冲。

然而这并没有迎来领导的青睐,反而频频受到同事的质疑。

但这并不是她眼前最大的困难。

招她进央视的老师对她讲,“我从来没有看走眼,但你这样的表现让我不得不对自己产生怀疑,你可不要砸了我的招牌。”

轻飘飘的一句话如同一块重石一样成了压垮董倩的最后一根稻草。

茶不思饭不想的她一度产生了想要辞职的想法。

但她天生的倔强却不允许她就这么认输。

她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工作方式,试图寻找一个更加合适恰当的途径来提高工作效率,又能突出自己的特点。

面对整页整页的批评,董倩也没有藏着掖着,反而大大方方的把它贴在了自己的工作台上。

对于性格特点十分鲜明的她来说,这些批评并不是一种耻辱,反而是一种激励。

终于锲而不舍的董倩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她变得更加努力。

台里的同事看到这样的她,也对她改观不少,纷纷拿出了看家本事不遗余力的倾囊相授。

非专业出身的董倩,就这样凭借着自己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对职业的尊重,一步步提高了自己的职业素养。

被委于重任的她项目主持了中央电视台的一系列重点栏目,其中就包括大家熟知的《新闻1+1》、《面对面》等。

零失误的她不仅获得了台里的支持,更收获了观众们的喜欢,被称为“央视名嘴”。

甚至在2001年拿到了第5届“金话筒奖”。

主持届的最高奖项就这样被一个非科班出身的董倩收入囊中,足以证明她的实力。

▶4 “央视名嘴”竟被骂“滚出主持界”

董倩特点鲜明的采访方式既为她赢得了观众的鲜花和掌声,也在此后给她招来了许多非议。

2008年,这注定是骄傲却又痛苦的一年。

这一年,奥运会在京顺利举行,这一年,在一场地震中,有数万人埋骨故里或他乡。

身为前线记者,董倩自然毫不犹豫的冲在最前面,跟着队伍赶到时,入眼即是满目疮痍。

残破的土地,倒塌的楼房,无数人的流离失所,深深冲击着她的内心。

在面对一个被砖块掩埋了很久的的小男孩时,董倩采访的时候没有先关心小男孩的状况。

而是非常直接的问出了一句:“被压在下面的时候害怕吗,疼不疼,再被发现之前,有感到过绝望吗?”

这些问题对于一个刚刚获救的小男孩来讲实在太过沉重。

被埋在地下的时候他不知道时间的流逝,不知道外面的情况,甚至他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那么幸运能活着出去,更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亲人是否都还在。

尽管这个问题本身没有错误,只是如此犀利直接的方式无异于撕开人的血肉疯狂的撒盐。

但对董倩来说,她坚持的认为记者最重要的就是真实,只有亲身经历者的直观感受才能引起旁观者最直接的共鸣。

没有必要为了粉饰太平而忽略现状的真实,在那种情况下,“阿Q精神”并没有多大的用处。

但还是有许多观众不接受,认为她应该优先考虑抚慰当事人的创伤,而不是为了所谓的真实把最基本的人性都“丢掉了”。

董倩自此便被打上了“冷血”的名字,这才仅仅是她被诟病的开始。

七年后的夏天,天津滨海区的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牵动了全国上下所有人的心。

作为前线记者的董倩再一次赶往了现场,她在路边找到了一位消防员。

在采访中她得知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其实是家中的独子,她直击灵魂的一句:“如果你牺牲了,你的家庭怎么办,你的父母不就成失独父母了吗?”

不仅把消防员问的久久无言,这个片段播出后,也迅速的把董倩推上了风口浪尖。

无独有偶,在采访2019年四川凉山火灾的幸存消防员时,董倩仍然直击痛点,问他是不是会自责没能救出日夜奋战在一起的战友。

无处发泄的人们把矛头纷纷又一次指向了董倩。

“无情的冷血怪物”彻底成为了一个钉死在她身上的标签。

从近八十万的网友的讨论度来看,这件事的关注度就可见一斑。

为此甚至有人建立了一个话题“董倩‘ 滚’出主持界”。

仿佛董倩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

但被万人唾弃的董倩,难道真的是无心之人吗?

▶5 犀利并不代表着没礼貌

但犀利直接的采访不代表着没有礼貌。

和她同样以提问方式犀利“成名”的还有社会新闻记者易立竞。

面无表情的坐在被访者对面,一副“睥睨众生”的姿态,问出的问题常常让对方觉得哑口无言。

也因此,她被称为让“全娱乐圈害怕的女人”。

这是易立竞想要得到的真实,无限接近真相,刨根问底的问题有时候看起来却不只是为了让大众看清一个人,还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很多观众认为她的采访冷冰冰的,既没有温度,也没有共情力,不像是采访,反而更像是审问。

这样的真实,真的是人们所需要的吗。

▶6 真实是专业,但人都只是一副血肉之躯

人生在世,谁都只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

没有人会真的面对苦难无动于衷,即使是别人遭受的痛苦。

但故事对于旁观者而言就只是一段文字、一段音频、一个视频,只有对亲身经历者而言才有真切体悟过的感受。

她的采访看似犀利而直接,丝毫不顾及被访者的感受,但他们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

作为旁观者的她只能尽力把自己带入进去,想象自己就是灾难的亲历者,用最简单也最直白的话表现出灾难的无情和人间的大爱。

所谓的犀利也不过都是现实罢了,诚然,这种直接撕扯开伤口的方式剧痛无比,但一直捂着的伤口,不上药也是永远好不了的。

如果永远逃避,不面对那些已经摆在眼前的苦难,沉默的火山总有一天会彻底的爆发。

展现真实的情况是记者工作的需要,但这并不代表采访者的内心一定是没有丝毫触动的,外表的平静是记者最专业的素养,内心的波澜是人性最可贵的光辉。

董倩自己也曾说过,“我步步紧逼,其实我于心不忍。”

2019年底,突如其来的疫情迅速席卷了全国,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董倩再次毫不犹豫的主动请缨,为此她甚至向台里递交了六次申请。

不懈的努力终于打动了领导,但她回家收拾行李时却遭到了家人强烈的反对,尤其是自己的儿子。

拽着她的行李箱不想要她去,在幼小的孩子心里,家里是安全的,妈妈要去的地方甚至都是未知的,而在他心里,未知常常代表着恐惧。

但面对儿子的哭喊阻拦,董倩只能选择“熟视无睹”,作为一名专业的记者,在前线为人们带来最真实的情况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于是她把儿子哄睡了交给家人,拎着简单的行李,义无反顾的登上了去往武汉的路途。

面对未知的前路,她会害怕吗,当然会,但是这个职业要求她不许退缩,也不能退缩。

她不仅要聆听一线工作人员的心声,描述他们的故事,更要把这些“大声的”讲给全国人民听。

她采访的第一位人物是张伯礼院士,她坐在对面,问他:“您是1月27号过来的吗?来之前有没有接到什么任务,有通知您什么时候回去吗?”

面对这样的问题,张伯礼院士停了很久都没有出声,忽然他抬手擦了擦眼睛,说这是第一次有人问他这样的问题。

因为来之前他只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武汉,至于同伴是谁,任务是什么他都完全不清楚。

他没有说出口的话大概是:“我不知道此行的归期,我知道此行也许没有归期。”

董倩在《面对面》上问出的这个问题,不仅打动了张伯礼,更让关注这件事的所有人都对一线工作人员肃然起敬。

远隔千里之外的他们都如此害怕,直接接触一线工作的他们难道不怕吗。

正是因为他们“怕”,所以他们才不能退缩,他们一旦放手,沦陷的绝不仅仅只有这一座城。

整整95天,董倩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微小而又伟大”的故事。

● 只有忠实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董倩对自己的评价是,觉得自己当记者是与生俱来的天赋,纵然大学学习了历史专业,但除了记者这份工作,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做好什么。

“既然做了,就要做好。”

这一句话跟着她走过了无忧的童年,叛逆的青春,又陪着度过了成为记者后的日日夜夜。

在被舆论攻击的每一天,甚至被骂滚出主持界,也是这一句话帮助她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做好记者,寻找真相。

这样的记者,尽管犀利,但这是这个时代一定需要的真实。

45 阅读:7430
评论列表
  • 清楚 19
    2023-05-14 09:39

    你捧她她就是名嘴,你不捧她她就啥也不是。

  • 2023-05-12 02:49

    跟老太婆的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

  • 2023-05-13 20:55

    董好象是北大考古专业毕业的,跨专业当央视主持人本人觉得还是很出色的[点赞][点赞]

  • 2023-05-10 15:38

    讽刺朝笑!海英是你领坏的!

  • 2023-05-14 10:19

    像是写传记,这么长

陌灵聊装修

简介:家是生活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