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最出名的就是“湖广填四川”。
南宋后期,川蜀地区成为抗击元军最后的堡垒,南宋军民靠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元军殊死斗争,一直打了五十多年,甚至打死了蒙古的大汗蒙哥。这是蒙古军队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唯一一个在战场上被打死的大汗。由此可见南宋时,四川人民的战斗力之强大和战斗意志的顽强。在成都的金堂云顶山上,至今还保留着一座石头城,就是当时抗元留下的遗迹。但是由于接连不断的战争,川人死难无数,导致人口锐诚。后来蒙古人灭掉南宋,攻陷成都,就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屠城行动,“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在元朝的统治下,成都了无生机,几乎等同于一座死城。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四川人数还不到南宋嘉定年间的十分之一。

元末红巾军起义后,湖北随县人明玉珍带领农民起义军入川,建立了大夏国,给四川注入了新的血液,也使得四川的局势相对稳定,于是大量的难民涌入四川。后来由于两湖一带战乱不断,因此更多的湖广人陆续避难移民四川。
清顺治十八年,四川全省人口再次锐减,总人口只有50万左右。这是因为在崇祯十七年的时候,张献忠进川,又一次大开杀戒。据野史记载,他曾写过一道“七杀碑”:“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整个四川全境都遭到了屠戮。后来吴三桂进川,更是惨无人道地对待川民,六年内将川民“皮穿髓竭”,搜刮得一千二净。成都十室九空,杳无人烟,老虎等凶兽公然在大街上行走。

清朝的官员看到四川偌大一个省份,几乎荒芜,感觉十分痛心。于是经太子太保、四川巡抚李国英上奏获准,“招两湖两粤、闽黔之民实东西川,耕于野;集江左右、关内外、陕东西、山左右之民,藏于市。”朝廷还专门出台措施,对川民免赋。因而,从顺治末年到康熙年间,大批的两湖两广人、福建人、江西人、陕民举家迁往四川。

清“湖广填四川”历经一个多世纪,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川的人口才得以上升。
“湖广填四川”使四川人丁兴旺,恢复了四川的经济。同时各地的移民还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这些文化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川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