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县第一位抗日县长——马功岑

城市没有距离 2024-07-21 18:58:36

马功岑,原名世勋,字功岑。1907年出生在山东省濮县(今河南省范县)马路口村一个农民家庭。父耕母织,自食其力,生活比较富裕。他自幼聪明好学深受家中老辈人的喜爱,所以得到了一个农民家庭中少有的学习机会。1919年,到外祖父家随外祖父读私塾。他学习非常刻苦,当时外祖父家生活不很富裕,晚上不许点灯看书,恰遇邻家每天晚上在院里编草帽辫,功岑便常坐在院里借邻家的灯光看书学习,每天都要等到邻家熄灯他才休息。于是,功岑“借光读书”成为乡里的美传,由于刻苦努力,他不仅熟读《五经》《四书》,还练就了一手工整的毛笔字,并学会一整套珠算的运用。4、5年后,开始上学堂,他的学习兴趣更高了,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上小学时,已是15、6岁,是一个年龄较大的学生。他对小同学和蔼可亲,对贪玩的孩子耐心地帮助。所以,同学们都叫他大哥哥。在村里,他是孩子们中的小头头,大家都听他话。谁要是仗势欺人,他总是站在弱小的一边,打抱不平,他还经常将食物拿给穷孩子们吃,虽然几经父亲的训斥却得到善良母亲的理解。

功岑自幼热爱劳动,每逢假日,都要帮助家里干活,不怕脏、不怕累,没有一点“洋学生”的架子。他怜贫恤苦,并且对老年人特别尊敬。有一次他去地里看红薯,恰遇一位老奶奶摘红薯叶,他便偷偷地给她装了一篮子红薯,上边盖上红薯叶把老奶奶送走。有时去看小麦,他就躲在一旁看书,小孩子们揪麦穗,他也不管,他还叫孩子们快揪快走,免得被大人们看见。功岑的举止,深受乡亲们的称赞,都夸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投身革命

1930年入濮县师范(1931年改为范(县)朝(城)濮(县)三县联立师范学校)学习。翌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激起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群众纷纷要求抗日,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从而激发了功岑同志的爱国热情。他积极参加我党组织的反帝会、读书会,和进步学生一起散发传单、发表演讲,抨击蒋介石的反动政策,宣传抗日救国。功岑同志的抗日救国表现,引起了我地下党同志的重视,便推荐他阅读鲁迅、郭沫若、田汉等进步作家的作品,使他思想受到启蒙。他又秘密阅读了《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论》等革命书籍,思想发生了根本变化。1933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功岑同志入党以后,总是站在斗争的最前沿,他积极参加了学校党支部组织过的几次学潮。在1933年秋,范县国民党政府保卫大队的士兵无故殴打了一位同学,并借故在学校门口鸣枪示威,引起学生们的极大愤慨。这时党组织因势利导,积极组织和发动学生,学校当局迫于学生压力,向国民党政府提出抗议。傍晚,全校二百多名学生包围了县政府,功岑同志手拿一根顶雨搭的杠子,走在学生队伍前列。在学生们的愤怒要求下,第二天上午县长马君英来到学校,向全校师生赔礼道歉。

1943年夏,功岑同志师范毕业回到濮县任小学教员,继续从事党的秘密活动,为了广泛地团结知识分子,加强党和知识分子的联系,功岑同志和张诚一、王彭成等同志联名发起成立了“小学教员联合会”。这个组织逐渐扩大,曾一度发展了全县小学教师的一半以上。联合会定期开会,讨论教育界的问题,或议论政局。每次集会,功岑同志都积极发言,借机向教师们灌输革命思想,他的发言在同事中影响很大,因此也赢得越来越多人的尊敬。当时,小学教员薪金很低,而且每年还要扣发几个月的薪金。大部分教员生活困难,对国民党政府十分不满,因此,这是教员们经常议论的一个大问题。一天,在濮城南关小学举行例会,大家又提出这个问题,议论纷纷、牢骚满腹。功岑同志见时机成熟,便决定发起请愿活动,于是,他对大家说:“我们在此发牢骚有什么用?何不到教育局讲理去!”他的话立即得到在场教师的拥护。于是功岑同志便带领全体教师冲进教育局,把县督学,国民党员皮定同拉到院里痛打了一顿。教育局也被迫补发了工资,斗争取得了胜利,这就是有名的濮县小学教员“大闹教育局痛打县督学”事件。经过这次事件,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团结起来的力量,增强了斗争的信心,功岑同志的威信变得更高。1935年,我党在濮县组织分粮大户,夺取地主枪支的斗争。功岑同志带领部分教员积极配合,进行宣传,并参加了木靳庄的夺枪斗争。他们的行动很快引起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仇恨,于是把小学教员联合会强行取消,但功岑同志在教员中的秘密活动始终没有间断。

1936年春,濮县县委遭到破坏,党的活动暂时处于低潮。4月,成立鲁西特委,功岑同志任组织部长。年底,濮县国民党政府开办地方工作人员训练班,根据组织决定,功岑同志报了这个训练班。经过短期培训,功岑担任了高堤口乡乡长,打入了敌人的内部,并担任中共濮县县委书记。

高堤口乡是一个反动势力比较集中的地方,驻有国民党的地方武装和杂牌军队。“七七”事变以后,他们不抗日却积极反共,因此,功岑同志的活动受到很大限制。他就以乡长的公开身份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当时,当地群众身受三害:一是地主高利贷剥削;二是反动政府和军队的勒索;三是封建迷信活动的愚弄。而这三者又往往相互勾连,从政治上、精神上和物质上迫害广大群众,压得群众喘不过气来。功岑出任乡长以后,便决心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尽量减轻人民的痛苦。他首先向封建迷信开刀。当地有一座大庙,是一个迷信活动比较集中的地方,群众经常在这里求神问ト,问病求药,抽签算命。每逢过年过节,还要烧香上供,多少年来不知坑害了多少良民,浪费了多少钱财。当时的群众生活已是十分贫困,但由于旧思想的束缚还不能摆脱这些迷信活动。于是功岑同志一方面宣传破除迷信,一方面发动群众,一举将庙内的神像全部打倒埋入坑内,这一举动必然遭到了当地乡绅们的反对。但是功岑身为一乡之长,他们也无可奈何。同时为了减轻群众负担,功岑同志还公开抵制反动政府和军队的横征暴敛,当时驻在高堤口乡的国民党杂牌军和地方武装,吃的、喝的、用的、烧的全靠当地供应。他们巧立名目横征暴敛,逼得不少人背井逃荒,鬻(yù)儿卖女,民不聊生。功岑同志便暗中发动群众抗捐抗税,并以乡长的身份对上边的各种摊派明推暗抗。有一次,一股反动军队向乡里要粮要柴,功岑同志一方面不向下布置任务,一方面又说,粮柴未收上来,一直拖着不交。一个催粮官威胁说:“你高堤口乡不催不拿,我看你马功岑有多大能耐,我这个拘留所就是改造人的地方!”,功岑同志却从容不迫地说:“并非我不催不拿,老百姓穷得连饭都吃不上,粮柴交不上来,我有什么办法!”说罢,催粮官恼羞成怒,下令把功岑扣了起来。消息传出,乡亲们都联名保释,全无效果。最后,功岑的祖父把家中仅有的粮柴送去两车,才换得功岑释放。功岑同志的这些举动,得到了劳苦群众的支持和同情,也遭到一些人的非难,有的说他“不务正业,早晚要闯大祸”,因而被视为“危险人物”,甚至一些亲友也不敢接近他。而功岑同志对这些却不以为意。“七七”事变后,他更是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并秘密组织了一支抗日游击队伍。当时,高堤口乡驻有一个地方民团,常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对我党的活动极为不利。于是,县委决定拔掉这颗钉子。功岑同志就以乡长的身份先深入民团,了解敌情,然后设巧计安排游击队一举歼灭了这支反动武装,并成功缴获了步枪90多支,极大地改善了游击队伍的武器装备。此后,这支队伍便打出了名号,成为一支活跃在濮县广大农村地区的抗日游击队伍。

1938年4月,濮县抗日游击队被编入东进纵队第四支队,功岑同志调任四支队民运科长,后随军来到冀南,从此便走向了抗日斗争的第一线。(来源:新邯山文化研究中心)

0 阅读:0

城市没有距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