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人同情到激起众怒,让凉山陷入困境的不是贫穷,而是人性的恶

曾勇说国际 2023-06-22 09:19:26

“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同胞!”

只要来大凉山扶过贫的人,都会发出这样泣血的呐喊。

随着国家扶贫工作的展开,大凉山这个“贫困中心”地区成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关键。

没有路,去哪都要翻山越岭、坐滑索,住的是漏雨透风的房子,穿的是不合身甚至是摞着补丁的衣服,谁看着这样艰苦的同胞能不心酸呢?

可每一个扶贫人到最后离开大凉山的时候,都对这群贫困的同胞们无话可说,他们实在是心寒。

早上送去给贫困户养殖的小猪崽,不到中午就成了锅里的肉。

送去的家具没两天就被拆掉当做柴火烧掉,送去的小羊也要吃掉,有干部来检查,就在远远的山坡上系上白色的塑料袋,假装在放羊。

这样的操作,即使国家对凉山地区开展了这么多年、这么大力度的扶贫工作,也还是没能让大凉山摆脱贫困。

也难怪去过大凉山的人都会这样评价:在中国大地上只有两种彝族人,一种是普通彝族人,另一种是大凉山彝族人。

那是什么导致的大凉山摆脱不了贫困呢?又是什么让人们越来越讨厌大凉山呢?

解放前的大凉山

现在的大凉山的建国前的没什么区别,唯一区别可能就是他们不用戴着手铐脚镣。

解放前,大凉山地区还实行的是封建社会的奴隶制,人们麻木、茫然,甚至和牲畜吃住在一起,他们一点都不像“人”。

1956年,党的光芒照耀到了大凉山地区,奴隶制度被废除,从封建剥削一跃翻身自己做主人,很多凉山彝区的人民根本适应不了。

这一步跨得太大,以至于他们现在还没跟上解放后的思想。

或许是“奴性”在他们的骨子里留下的烙印太深,如果没有人在背后催着,他们根本不知道干什么,整天就是无所事事。

说得难听点,就是“懒”。

评论区有位网友谈及自己曾看过央视的一档节目《走进大凉山》,称这一幕让他至今难忘:

一百米的距离都不愿意走,宁愿穿着单衣瑟瑟发抖也不捡柴火生火,连起身将门窗关住都懒得动。

而有些网友对凉山彝区的人印象更差,称他们是又懒又坏。

单位和凉山某县对口扶贫,单位订扶贫的产品,但每次都遭遇抬价,拉回来的产品一半都是坏的。

如此一看,这扶贫有什么用呢?连思想都穷得如此“可怕”又该怎么解决呢?

而且彝族人聚居在一起很喜欢抱团,也经常用一些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不管是在大凉山的地界,还是外出打工的地方,法律意识都很淡薄。

这也导致有很多干苦力的地方,比如建筑工地都不太敢收彝族的工人,因此很多走出大凉山想靠自己双手赚钱讨生活的老实彝族人被排斥。

也有网友好奇,为什么同是彝族自治州,云南的楚雄地区为什么就能发展好?

据了解云南地区的彝族早在明朝起就读书开化思想,其实和汉族差别不大了。

而且地理位置很占优势,是昆明往西出云南地界的必经之地,还有“滇川通道”的称号,在楚雄还有各大国道、铁路经过,在经济发展上就占有了相对的优势。

而且在1927年时,楚雄已经有了党支部,建国前就已经是党的根据地之一,因此接受党的领导就容易多了。

除了以上不可抗力的因素之外,凉山彝族远不如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还有一个恐怖的原因影响。

被毒品侵染的大凉山地区

再往前推个十几年,来到大凉山,你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罂粟花,你也可以看见“欲仙欲死”的群众。

早在清末鸦片传入中国,大批的英国人看中大凉山“优越”的环境,在这里种下了一批又一批的毒品。

而因为“天高皇帝远”,大凉山成为制毒贩毒的好地方,可以说是清末时期各国列强都来争夺的地方。

而认为“毒品”是生活必需品的理念,到今天也没能从凉山彝区的人民的脑海中彻底清除。

在国家屡屡禁止种植的情况下还有不少人在偷偷种植、吸食。

除了毒品问题,凉山彝区还存在着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艾滋病。

凉山彝区甚至有“中国艾滋之乡”的称呼。

艾滋病和毒品往往是伴生的,再加上凉山彝族地区还有不少地方保留着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因此艾滋病泛滥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在惊讶于这个地界上毒品泛滥的同时,也不免担心凉山彝区的孩子该怎么办!

他们整日生活在毒品和男女关系混乱的环境中,又怎么能不长歪!

与此同时,凉山彝区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这个问题还是凉山人民穷困的根源。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教育,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凉山彝区一直不被重视,人们认为上学没用,不如在家种 “烟草”,也不如外出打工。

对男孩尚且如此,对女孩就更不用说了,很多女孩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走进教室的机会。

老一辈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孩子在混乱的环境中成长,长大后对待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一代代流传下去,形成闭环,愚昧的思想难以开化,贫穷自然也难以甩开。

“贫困”已经深深烙在了大凉山的彝族人的血液里。

而原本凉山彝区的人民已经够困难了,却还是有些缺德的人趴在他们身上“吸血”。

慈善博主的“恶”,难以原谅

要想富先修路,但大凉山的先天条件限制了公路的普及,里面的人想走出大山很难,就算走出去也都是靠苦力挣钱。

在大多数人看来,大凉山是穷乡僻壤,可相反,山外的人却能看见大凉山的“商机”,并且为了靠大凉山赚钱无所不用其极。

在短视频平台上,只要带上大凉山的标签就会有很多流量。

对大凉山话题的高关注度使得一些别有用心的网红将主意打到了他们身上。

先渲染一下他们的可怜,再趁热打铁送上一些物资,视频的评论区一水的夸赞:

“为你点赞”

人们这才知道她在视频里给的钱,基本上都收回去了,小孩哭不出来就滴眼药水,眼药水看起来不真实,就掐小女孩让她哭出来。

而消费苦难这件事在当今确实屡禁不止,大凉山贫困,但在一些毫无底线的自媒体眼里却是堪比金矿的存在。

2021年,一个叫“云南波波”的博主在大凉山的“慈善”圈里出了名。

唯一的区别就是云南波波给老人三千块钱,收回2800块,还给留了200元。

这样的行为真的很可恨,最让人受不了的是,云南波波还教孩子们说谎话,按照他剧本上教的那样说,就有钱拿。

还分辨不了善恶是非的孩子,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还能往正路上走吗?

不出所料,等到相关部门开始调查云南波波,发现他的那些催泪视频全是根据剧本拍摄。

有了流量后再开直播卖货,卖的货还要戴上“扶贫助农”的大帽子,以博取网友的同情心促进购买。

而社会热心人士通过云南波波想把钱捐给生活困难的孩子,到最后这些善款全到了云南波波的口袋里。

今年年初这个号称“全网最穷正能量”的博主账号被封禁,同时也因为摆拍虚假视频涉嫌寻衅滋事被依法行政拘留15日。

云南波波的骗局落幕,那这会是大凉山最后一次被消费吗?

结语

到底是什么让大凉山一步步走入无法解救的困境呢?

是贫困吗?很显然“穷”不是唯一的理由。

基础教育的缺失、解放前的“奴隶”思想以及人性的“恶”交织在一起,才造成了大凉山现在的困境。

国家每年拨给大凉山扶贫的资金无数,但看如今毫无起色的大凉山,很明显这些钱都打了水漂。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话是这样说的,但祖祖辈辈在大凉山上居住的彝族人们,只想国家拿钱来帮扶,给物资就吃了,给钱就花了,根本没有把日子过好的心思。

这也导致大凉山“越帮越穷”,外界人们对大凉山的风评越来越差,逐渐对他们生起愤怒的心思。

如此种种也让国家意识到扶贫要从“根”抓起,于是2018年下半年,国家开始展开控保辍学、退学工作。

思想不解放,大凉山人们就永远是自己的“奴隶”,是欲望的“奴隶”。

整体形成教育向上的氛围,也会影响一些其他的人,包括一些仍旧持有“读书无用”观点的家长。

孩子是一张白纸,什么环境造就什么样的孩子,凉山彝区的扶贫工作还是从新一代开始比较靠谱。

也由此可见,凉山彝区的扶贫工作任重道远,即使生活水平提高了,思想的“贫困”也依旧是致命问题。

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大凉山的彝族同胞们知道上进,依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过上了小康生活。

但相比较而言,这类懂得自己努力的凉山彝族人是少数,大多数的人都还是处于一种“混吃等死”的状态。

写到最后,衷心地希望大凉山有更多的人觉醒,能够认识到身边“恐怖”的环境。

同时我们也相信,在不断的努力下,未来的凉山彝区会变得好一点。

0 阅读:14
曾勇说国际

曾勇说国际

希望给你带来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