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嘴李瑞英:28年零失误,儿子坠楼坚持工作,退休后却遭质疑

松涛谈历史 2024-12-14 15:16:13

前言

从一个普通的播音学子,到站上央视新闻联播的讲台,李瑞英用28年零失误的记录,铸就了"央视国嘴"的传奇。

然而在1998年那个令人心碎的下午,当电话那头传来儿子重伤垂危的消息时,这位母亲却不得不强忍泪水,继续完成新闻播报。

这一幕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也让她饱受争议。

而这个"冷血"还是"敬业"的话题,在她2014年提前退休后,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母爱与职责的拷问

回到那个惊心动魄的下午,整个演播室里静得连针掉下来都能听见。

李瑞英正对着镜子仔细整理着妆容,手边放着刚刚校对完的新闻稿。突然一通电话打破了这份宁静。

"对不起瑞英出大事了,孩子从楼上摔下来了,满身是血......"颤抖的声音从话筒里传来。

这一刻李瑞英感觉自己的心脏骤停了。手中的稿子"啪"地一下掉在了地上,她浑身发抖双腿发软。

但墙上的时钟无情地提醒着她:距离新闻联播开始,只剩下几分钟。

这或许是她28年主持生涯中最难熬的300秒。

作为一位母亲她多想立刻冲出电视台,奔向医院。

可是作为央视新闻联播的主持人,她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

那一刻她咬紧牙关,用冰凉的双手捧起一杯温水,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没事的一定没事的......"她在心里默默安慰自己。

从化妆间到演播室的短短几步路,对她来说却像是走过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3、2、1开始!""观众朋友们好这里是新闻联播......"

谁能想到这位正在为全国观众播报新闻的主持人,此刻的内心正在经历着怎样的煎熬?

那30分钟里她用尽全身的力气,才能保持声音的平稳。

每一条新闻稿的朗读,都像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终于当最后一个标点符号播完,她几乎是飞奔着冲出了电视台。

匆忙之中她甚至被台阶绊倒在地,但她顾不上膝盖的疼痛。此时此刻她只想快点见到她的孩子。

当她气喘吁吁地赶到医院,看到守候在手术室外疲惫不堪的父母和丈夫时,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这一刻她不再是那个光鲜亮丽的央视主播,只是一个担心儿子的普通母亲。

谁说新闻人就该无情无欲?谁说敬业就要牺牲亲情?这样的质疑声在事后接踵而至。

很多人说她"太冷血",可他们不知道那30分钟里,她的心一直在滴血。

从收银员到"国嘴"

面对着这样的质疑声,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1961年。

谁能想到这个出生在北京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的小姑娘,最初的理想居然是当一名收银员?

"我就爱数钱!"年少的李瑞英经常这样跟父母说。

每次逛商场她都会站在收银台前,看着收银员娴熟地按动计算器,眼里闪着小星星。

这让她那两位学者父母很是头疼,觉得这孩子的理想也太不上档次了。可谁知命运总喜欢和人开玩笑。

1979年高考前的那个下午,彻底改变了李瑞英的人生轨迹。

原本是陪着要考播音系的好朋友去试音,结果阴差阳错遇到了播音系的张颂教授。

"小姑娘你要不要也读一段试试?"张教授和蔼地问道。

就是这么一句随意的邀请,让李瑞英站在了人生的转折点上。

她硬着头皮拿起一份报纸,磕磕巴巴地读了起来。"咦?声音不错啊!"张教授眼前一亮。

就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李瑞英与播音结下了不解之缘。进入北京广播学院后,她简直就是"拼命三娘"的翻版。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声,抱着课本在操场上大声朗读。同学们还在呼呼大睡,操场上就能听到她朗诵的声音。

为了纠正口音她甚至把铅笔横着咬在嘴里练习发音,疼得直掉眼泪。

这段求学经历不仅让她收获了专业技能,还意外收获了爱情。

北大经济系高材生张宇燕,就是在操场听她读稿时认识的。

"你天天这么早起来读稿,不累吗?"某天清晨张宇燕递给她一瓶热牛奶。

青涩的校园爱情,却在毕业时遇到了考验。1983年李瑞英被分配到了江苏电视台。

从北京到南京这一千多公里的距离,让两个年轻人的心都揪得紧紧的。

但张宇燕说:"你放心去吧,趁年轻多锻炼锻炼。"于是李瑞英带着满腔热血,从江苏电视台的小记者做起。

跑新闻、写稿子、当编辑,她把所有基层工作都认认真真地做了个遍。

她说这段经历就像是在新闻领域的"魔鬼训练营"。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6年她终于等来了调入央视的机会。

"太棒了!终于可以回北京了!"电话那头张宇燕的声音比她还要兴奋。

一年后这对坚持了三年异地恋的恋人,终于修成正果。

国民级主播的巅峰时刻

婚后的李瑞英事业也开始走上快车道。

1990年亚运会开幕式的解说让她一战成名。

那天她用充满激情的解说,让全国观众记住了这个声音清亮的女主播。

一年后她更是登上了春晚主持人的舞台。

但这些成就都比不上1996年元旦那天的历史性时刻。

那一天中央电视台决定让《新闻联播》首次进行直播。

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一场革命性的创新。

"你确定要直播吗?万一出错怎么办?"台里的老前辈们都替她捏了一把汗。

但李瑞英和搭档罗京都异常坚定:"试试看呗,总要有人第一个吃螃蟹。"

结果证明他们完美完成了这次挑战,开创了新闻联播直播的先河。

从那以后李瑞英就像开了挂一样,不断刷新自己的记录。最令人震惊的是1997年那次30小时不间断的特别报道。

邓小平同志逝世的消息传来,整整12页的稿子摆在她面前。她和罗京轮流播报,声音始终保持着庄重和稳定。

没有人知道为了保持状态,她连续30个小时只喝了几口温水。就这样她用实力诠释了什么叫"新闻人的担当"。

连她怀孕期间都坚持去上海进修,就为了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这种拼命三娘的性格,让她在央视站稳了脚跟。28年来她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从不出错。

"李瑞英播新闻",成了很多人的收视习惯。甚至有网友调侃:"只要听到她的声音,就知道又到了吃晚饭的时间。"

但这些光环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为了保持最佳状态,她每天早上都要练声一个小时。

晚上睡觉前必须用温水漱口,生怕着凉影响第二天的播音状态。

有人说她太过较真,但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专注,成就了她的传奇。她说:"我不是机器,但我希望自己能像机器一样精准。"

退休不是终点

就在所有人以为李瑞英会一直播到退休年龄时,她却给大家来了个"神转折"。

2014年正值事业巅峰的她,突然宣布提前退休。这个决定着实让不少人大跌眼镜。

"才53岁就退休?这也太早了吧!","是不是觉得压力太大了?","是不是身体出问题了?"各种猜测满天飞。

面对这些质疑李瑞英选择用行动来回应。退休后的她压根就没闲着。

今天去老年大学讲课,明天去青少年活动中心做公益。

有时还会接到邀请,去电视台分享自己的主持经验。

但是好事者又开始酸了。"开播音培训班这不就是为了赚钱吗?","退休了还到处跑,这是闲不住啊!"

对于这些声音李瑞英依然保持着她一贯的优雅和从容。

她说:"播音这个行业,不是简单教几句话就行的。","我希望能把自己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这不是什么'捞金',而是一种传承。"

确实在她的培训班里,不少学员后来都成了各地电视台的台柱子。

退休后的李瑞英,把更多时间留给了家人。终于可以好好陪陪那个曾经因为她工作太忙而摔伤的儿子。

也能和张宇燕一起,慢慢品味二人世界的悠闲时光。

她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李瑞英。她不是冷血的"新闻机器",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只是她把平凡的人生,过出了不平凡的精彩。

从默默无闻的播音学子,到央视"国嘴"再到退休后的知识传播者。每一个身份的转换,她都走得坦坦荡荡。

这或许就是李瑞英最了不起的地方——她始终是她自己,从不在意外界的眼光。

无论是当年坚持播完新闻再奔赴医院,还是现在提前退休追求新生活。

她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只要问心无愧就好。

0 阅读:12
松涛谈历史

松涛谈历史

生活的道路,我们却还是会努力想把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