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俄两国悄悄坐到了一起,开始谈论乌克兰的“未来”。然而,乌克兰作为冲突的当事方,却被彻底排除在了这场谈判之外。更有意思的是,英方首相斯塔默竟然在旁边高调宣称要“力挺乌克兰到底”,并且说如果乌克兰被逼签下不平等协议,那将是“二战以来的最大耻辱”。
美俄的“和平协议”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其中的暗流涌动,究竟是谁在从中得利?英国的激烈反应,真的是出于正义,还是另有原因?
首先,让我们看看美俄的“和平协议”。美国和俄罗斯两大强国突然宣布要达成一份和平协议,但令人吃惊的是,乌克兰竟然被排除在外,连个“发言权”都没有。乌克兰作为冲突的主角,竟然没有资格参与谈判,这让人不禁想起“弱国无外交”这句话。
原本是自己的领土和命运,结果却被其他大国做了决策。更荒唐的是,这份“和平协议”居然没有提到如何保障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反而在讨论如何划分一块“肥肉”。这让人想起二战前的《慕尼黑协定》,英法为了避免与希特勒的冲突,把捷克斯洛伐克拱手让给了纳粹德国。结果,历史并没有因为这样的“妥协”而变得更好,反而是战争的开始。
尽管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明确表态:“我们不会用领土换和平!”,但是在强国博弈的桌子上,乌克兰的声音显得有些微弱。美国的目标显然是想通过这份协议稳定住俄罗斯,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毕竟,美国既不想看到俄罗斯继续扩张,也不希望局势失控。
这时候,英国的介入似乎让人更加困惑。看上去,英国急于捍卫乌克兰的主权,甚至声称如果乌克兰被迫签署不平等条约,那将是欧洲历史上的最大耻辱。然而,英国真的只是为了乌克兰好吗?
作为北约和欧盟的重要成员国,英国的立场显然不仅仅是为了乌克兰的未来,而更多的是为了维护自己在欧洲的地位。毕竟,英国已经在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上花费了几十亿英镑。如果乌克兰最终被迫“割地求和”,那么这些投入恐怕就会白费。因此,英国的“力挺”乌克兰,实际上更多是为了维护自己在欧洲的影响力,避免俄罗斯的势力进一步扩张。
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英国非常担心一旦乌克兰割让领土,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这对欧洲的安全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英国媒体甚至直言:“这将是欧洲国家把胜利拱手让给俄罗斯。”不难看出,英国的“力挺”更多的是出于自身的战略考虑,而不仅仅是为了乌克兰的“正义”。
除了英国,北约和欧盟的反应同样值得注意。尽管这些国家纷纷表示要全力支持乌克兰,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以德国为例,尽管德国政府多次表态支持乌克兰,但在援助上却显得犹豫不决。2025年,德国对乌克兰的援助预算仅为40亿欧元,远低于2024年的80亿欧元。
法国和意大利也在援助上有所保留。法国总统马克龙虽然多次表态支持乌克兰,但在实际行动上却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意大利由于国内经济问题,根本无法提供更多的援助。可以说,北约和欧盟的“支持”,更多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实际行动远远跟不上。
美国的角色则更为复杂。从特朗普总统时期开始,美国就始终坚持“美国利益至上”的战略。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在数字上看似庞大,实际上却是美国进一步巩固其在欧洲地缘政治地位的手段。美国通过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不仅增强了自己在欧洲的影响力,还通过能源出口等手段从中获利。
美国可以说是这场战争中的“双重角色”,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它通过援助乌克兰获取政治利益,又通过能源和武器的出口获利。对于乌克兰来说,这些援助不过是美国确保其在国际事务中主导地位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