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放生十斤大鱼,鱼的反应令她潸然泪下:靠在岸边久久不愿离去

狸猫之一的动物圈 2025-03-28 16:09:42

信息来源于网络,央视新闻,凤凰网,山西晚报。

万物皆有灵?

开头我必须很不负责任的说,这段说的这个视频我其实没找到出处,是真是假都不确定。但我之所以还敢拿出来写,是因为我觉得这个事情并不稀奇,确实是经常会发生的情况,具有普遍性,也具有警示性。

视频中一位女子用手丈量着一条大鲤鱼,她表示这条鱼有10几斤重。可以看到这条鱼的宽度差点就跟女子的手掌一样长了,估计起码有10厘米宽,但女子估计的体重应该是偏大的。女子随后又多角度展示了这条鲤鱼,之后将鲤鱼从水槽中捞出来。

画面一转,女子被电动车载着来到了河岸边。她捧着鱼将其小心翼翼地放进了水中,鱼朝着远处游去,但很快就掉头了。

只见这条鲤鱼游到了岸边,具体说就是女子刚才放生它的位置,然后就靠在岸边久久不愿离开。女子表示相当感动,甚至有点想落泪了,她在镜头外表示:“万物皆有灵。我都想哭了,我们应该爱护生命。”

视频就此结束。

乍一看确实是感人的画面,但鱼并不是认知能力多高的物种,你要说养久了的鱼比较不怕人有可能,但是会跟人亲近是几乎不可能的,更别说视频中的这条鱼显然是女子买来或者钓来的。

那么鱼为何做出这么让人误会的行为?

真实的原因

放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是把鱼丢到水里,把鸟放在空地就完事的,还要考虑它们是否能在新环境生活,具体怎么做后来说,现在先来分析放生环境跟放生的物种本身生活的环境的差异过大,导致放生物种出现异常行为的各种可能性。

首先鱼类进入非原生水域需要适应期,看起来都是水而已,但是水的pH值、盐度、溶氧量波动和温度因素可能会各不相同。

而有些鱼类对水体酸碱度极度敏感,比如如锦鲤适应pH 6.5-8.5,突然进入pH<6的酸性水就会导致体表黏液被破坏,引发感染。盐度很好理解,有些放生者确实很没常识,会出现将淡水鱼放到海水的情况,或者反着来,这样会导致鱼类渗透压失衡,前者会因为细胞脱水死亡,后者会因为吸水胀破细胞。

深水区溶氧可能低于浅水,一些富营养化水体的底层会缺氧,鱼被迫上浮至岸边呼吸。还有就是鱼类是变温动物,新陈代谢直接受水温影响。若放生时温差较大,那可能会让它们难受好一阵子。

所以视频中那条鲤鱼大概率是因为进入了新的水域,还在适应,因此游到岸边缓解,并不是为了感恩女子”久久不愿离去“。

我们不知道这条鱼的来路,如果是买的养殖鲤鱼,那就更好理解了,因为这样的养殖鱼类因此产生了人为依赖,它们长期被投喂,因此形成条件反射,将人类活动与食物关联。 靠近岸边的人类可能是为了祈食。

还有种可能性是这条鱼生病了,有很多疾病都会导致鱼类出现长期待在浅水岸边的异常行为,比如水霉菌病、氨中毒和寄生虫感染等等。

如果被放生的鱼察觉到水域中有大量的猎食性鱼类,比如黑鱼、鳡鱼、鳜鱼等肉食鱼类,它们就可能在岸边避难。

正确的放生方式

真的想要让放生的物种生活得好的话,其实是非常非常复杂的一件事情,我今天只说放生水生物种。

你需要去科学评估放生物种,确定哪些物种可能放生。最好的途径就是去查阅《中国内陆水域鱼类资源》或地方渔业志,确定你要放生的鱼类在你所处的区域是否合适生活,还需要重点确定其是否为外来物种。

然后是确定放生区域的水质,专业点需要使用便携式水质仪检测pH数值,在6.5-8.5之间的比较合适,溶氧量>5mg/L,氨氮则是<0.02mg/L。 要小心不要将物种放生在污染严重的水域。

除了水质,还得确定水文特征,一些 水流平缓、水草、底栖生物丰富、有深潭与浅滩交替的水域,避免激流区的区域是最”万金油“,大部分物种在这样的区域都能更快地适应环境。

对了,鱼本身也是需要消毒的,可以用用3%盐水浸泡鱼体5分钟,杀灭体表病原菌。或者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此外还需要将要放生的鱼隔离在目标水域的水中30分钟,让它提前适应新水域。

放生的时候也要注意,最好是倾斜容器,让鱼自己游出去,避免损伤。我看到有些人放生鱼是直接摔到水中的,仿佛跟鱼有深仇大恨,这非常离谱。如果你更讲究,还可以分段释放,先放10%的鱼观察24小时,若无死亡再放剩余个体。

还得避免夏季正午和雷雨前的时候放生,夏季高温水中含氧量低,雷雨前气压低,这都会对鱼产生威胁。

更进阶更稳妥的做法是在放生前要向相关部门报备,各地的要求不同,我知道上海要求提前15天申请《水生生物放流申请表》,并提供检疫证明,还要提交物种、数量、来源、放生地点等等信息。

报备流程:向县级农业农村局提交《水生生物放流申请表》,注明物种、数量、来源、放生地点。 示例:上海要求提前15天申请,并提供检疫证明。

很麻烦吧?做好事哪有那么容易!功德要是这么好积攒,所有人就都功德圆满了。

乱放生可能违法

在我国,不当放生可能涉及法律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38条中写道:禁止随意放生野生动物,若造成他人损害或生态破坏,需依法赔偿(如放生毒蛇、攻击性鱼类)。第58条表示:擅自放生外来物种的,处1万~5万元罚款;造成严重生态后果的,可能追究刑事责任。

另外在《生物安全法》的第60条中说道:释放或丢弃外来入侵物种的,需限期捕回或消除,并处5万~25万元罚款。

不同地区有自己的规定,比如《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中明确禁止在中心城区放生,违者最高罚款2万元。

相信大家都经常看新闻,比如著名的鳄雀鳝,好几次都是直接抽干湖水来遏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金钱。很多景区的巴西龟都泛滥了;南方地区的各大水域都会数量惊人的罗非鱼。

这些都对我国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0 阅读:0
狸猫之一的动物圈

狸猫之一的动物圈

这里是轻松简单的动物微科普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