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聊斋——西湖主

心静古典分享 2023-09-03 14:06:55

河北省有个青年书生名叫陈弼教,表字明允,因为家道艰难,便在朋友的举荐下跟了一位名叫贾绾的副将军做文书。

有一天,陈弼教和贾绾在洞庭湖上乘船游玩,忽然看见一只猪婆龙浮游在水面上,贾绾兴致大发,扬手一箭射中了它的背脊。奇怪的是,竟然有一条鱼衔着猪婆龙的尾巴不肯离去,结果被他们一起捕获了锁在桅杆下面。这时,气息奄奄的猪婆龙嘴一张一合的,好像在向人求救。陈明允看着看着,不由得产生了恻隐之心,便请求贾绾把猪婆龙和那条鱼放掉。陈明允带有专治箭伤的金创药,在猪婆龙的患处涂了一些,又把它们放回湖里。猪婆龙在水中时而沉没,时而浮起,足有一刻多钟,才游得看不见了。

一年以后,陈明允要回河北,又经过洞庭湖的时候,船只被大风吹沉。幸亏抓住一只竹筐子,漂泊了整整一夜,才被伸进水里的树根挂住。他正攀了树根要上岸时,又漂来一个人,一看,原来是他的童。他用力把书童拖到岸上,但书童已经死了。

陈明允目睹惨景,又难过又无聊,只得独自坐在那里长吁短叹,从天不明到半晌午,一直闷闷不乐。忽然,书童的身体微微动起来,他高兴得什么似的,赶忙给他按摩、捶背。不一会儿,书童吐了许多水,猛然清醒过来。他和书童相互搀扶着来到一块石头旁晾晒衣服,快到中午时分才勉强可以穿了,然而肚子却又咕咕噜噜地叫唤着,饿得实在难以忍受。

于是,主仆二人急急地朝山那边走去,希望很快找到一个村落。谁知他们才走到半山腰,就听见响箭的声音,正迟疑,只见两个女郎乘着骏马,一前一后在山路上奔驰而过,远远看去,那马蹄像豆子撒落在地上。两个女郎都是一样打扮:头罩红巾,发髻上插着野鸡翎子,身穿紧袖锦衣,腰系绿色缎带。一个手持弹弓,一个带着青色的臂套。她们翻过一道山梁,又看见十个装束一样的美丽女子,骑着马正在树林子里打猎。陈明允主仆站在那里不敢过去。这时,一个驭手打扮的男子跑过来,陈明允迎上几步问他是哪里的人,在这里干什么。男子说:"这是西湖主在首山打猎哩!"陈明允把自己的来历向男子讲了一遍,并告诉他肚子实在太饿了。那男子很慷慨,随即从袋子里拿出些干粮来,给了陈明允主仆,说:"你们最好赶快到远处去躲一躲,要是冲犯了西湖主的车驾,是要被杀头的。"

陈明允心里害怕,急忙带了书童向山下走去。

山下有一片茂密的树林子,透过繁茂的枝叶,隐隐约约看见里面有殿阁楼台。陈明允以为是一座庙院,走近一看,周围是一道粉刷雪白的围墙,溪水叮叮咚咚绕墙流去,溪上一座石桥一直通进半开的红漆大门。扒着门扇侧身向内望去,那气象简直可以同皇帝的宫廷相比,那景致又好似贵族大户人家的后花园。主仆二人徘徊多时,终于进到里面。一路来,藤葛牵衣,花香扑人。过了几道曲栏,又是一座院子,几十株高大的垂杨扫拂着红椽绿瓦。山鸟鸣叫着在花树间飞来飞去,把花雕踏的满院乱飞;从深长的小巷里吹来的微风,使榆钱片片飘落。陈明允看到此处.早已是心荡神怡,暗想,这大概不是人间吧!他这样想着,不觉又穿过一个小小凉亭,来到一架秋千旁边,向上一看高入云霄,高挂的绳索一动不动,四面一看,香无人迹。正疑心这地方离闺阁不远,心里害怕,不敢再往前走的时候,忽听门外传来乱糟糟的马蹄声,似乎还有女子的说笑声。

陈明允拉了书童藏在花丛里,不一会儿,笑声越来越近。只听一个女子说:"今日打猎的兴味不好,猎获的飞禽太少了。"

又一个女子说:"要不是公主射下一只大雁,几乎是空忙一场。"

过了一会儿,几个穿红衣服的女子,簇拥着一个女郎来到凉亭里坐下。女郎身着戎装,十四五岁年纪,漆黑的头发像罩上一层薄雾,细细的腰肢吓得风也不敢吹动,那如花似月的容貌,仙女一般的姿色,简直难以用言语形容。

众女子献茶的献茶,熏香的熏香,环立在女郎的周围,远看活似一堆闪闪发光、五颜六色的锦缎。

又过了一会儿,女郎起身,顺着台阶一步一摇走下凉亭。一个女子说:"公主骑马打猎已经够累的了,还能再荡秋千吗?"公主笑着点了点头。于是有扶着她肩膀的,有拉着她手臂的,有为她撩起裙子的,一时间哄笑着把她扶在秋千上。但见那公主舒展开洁白的手腕,小脚使劲一蹬,像轻捷的空中飞燕荡入云霄。荡罢秋千,众女子把她扶下来,说:"公主真不愧是仙人呀!"大家一路说笑着簇拥着她走了。

陈明允在花丛间偷看多时,迷得他顿时神魂飞扬。他等到笑语声渐渐消失,来到秋千架下,来回踱步,苦思冥想。就在这时,他突然发现,篱笆下有一块红绸手帕,他知道一定是刚才的美人们遗落的,便高高兴兴捡起藏在袖筒里。接着,他又来到女郎刚才歇息的凉亭,见桌子上放有文房四宝,便拿起笔在捡得的红手帕上题诗一首。那诗道:

雅戏何人拟半仙?

分明琼女散金莲。

广寒队里恐相妒,莫信凌波上九天。

写完,又一边吟诵着走出凉亭。正要寻旧路出去,一看,几道门都已上关落锁。想来想去没法子,索性折回去到处游览起来,几乎走遍了所有的亭台楼阁。他正在一所宫殿里流连,忽然有个女子推门侧身而人,见到陈明允,吃了一惊,问:"你怎么来到这里的?"

陈明允说:"我是个迷了路的人,请可怜救救我吧!"

"你捡到一块红手帕吗?"

"是的。可是已经叫我弄脏了,怎么办呢?"说着拿出来让女子看。

"你是没地方死了呀!"女子大吃一惊,说:"这是公主经常带着用的东西,现在涂抹成这个样子,如何使得!"

陈明允一听,吓得面如土色,哀求女子为他求情免罪。

女子又说:"偷看宫廷的罪过已是不可赦免的了。念起你是个儒雅书生,原想私下成全你;如今又弄脏了红手帕,是你自己造罪,我还有什么法子!"说完,拿了手帕急匆匆地走了。女子一走,陈明允不由得更加心惊胆战,恨自己不能立刻长了翅膀飞出去,只好伸长脖子等死了。

过了好一阵,女子又来了。他以为这次是拿他问罪的,不料那女子却悄悄向他祝贺道:"你有活的希望了,公主拿着手帕看了三四遍,只是微微含笑,并无半点怒意,或许会把你放走的。最好再耐着性子等一会儿,千万不要爬树、跳墙的,要是被公主知道了,定不轻饶的。"

已是太阳落山的时候,是凶是吉还没个结果,肚子饿得像着了火,又忧心忡忡,快要把人煎熬死了。这样又等了一会儿,只见女子挑着灯走来。一个婢女提了酒壶,拿出酒饭招待他。他急忙向女子打听消息,女子说:"刚才我瞅了机会对公主说:'亭园里那个秀才,如果可以宽恕,就把他放掉。不然的话,会把他饿死的。'公主皱着眉头想了想,说:'深更半夜的叫他到哪里去呢?'于是就命我来给你送饭吃,这并不是坏消息呀。"

不管怎么说,陈明允只是恐惧不安,整整一夜在忧郁、徘徊中度过。

次日早饭毕,女子又来给他送饭,他又哀求女子帮他说几句好话,快把他放走。女子说:"公主不说放,谁敢把你私自放掉?我们都是下人,怎么敢有一点点冒犯?"

等啊,等啊,不觉又是太阳偏西的时候,他正隔着窗棂不住向外眺望,女子气喘吁吁地跑进来,说:"糟了,不知哪个多嘴的把这事告诉了王妃,王妃展开手帕一看,扔在地上,大骂'狂生'不止,看样子大祸就要降临了!"

听到此处,陈明允吓得毛骨悚然,面如死灰,急忙跪拜在地,向女子求救。就在这时,忽听外面传来纷乱的捉拿他的喧闹声,那女子赶紧向他摆摆手示意他躲避起来。

说时迟,那时快,几个手持绳索的婢女,"呼啦"一下闯进来。正待动手,其中有个小婢女睁大眼睛看着陈明允,说:"还说是什么人呢,你不是陈郎吗?"说着随手拉住拿绳子的,说:"先不要捆,等我禀报王妃去。"说完返身便走。

不大工夫,小婢女回来说:"王妃请陈郎进去说话。"

陈明允战战兢兢跟着婢女,穿过几十道门户,来到一个宫殿,正殿挂一幅绿色的帘幕,两边垂了银做的帘钩。见陈明允进到殿里,有个美女揭起帘子,大声禀报道:"陈秀才到!"

正殿上坐着一个美貌的妇人,裙服鲜丽,耀眼夺目。陈明允跪倒在地叩头拜谢道:"臣孤身一人,家在万里之外,请饶性命。"

王妃急忙离座把陈明允搀起来,说:"要是没有您,我哪里还会有今天。婢女们有眼不识泰山,以致得罪了我的好客人,实在是有罪!有罪!"王妃说完,连忙叫摆了酒筵,用金镂玉琢的杯子向他敬酒。

陈明允突然受到如此厚遇,茫然不解其故。王妃说:"生还之恩,永世难忘,只恨没有机会报答你。我的小女儿承蒙你题诗相爱,应当说是天做的良缘,今天晚上就让她去侍奉你好了。"

陈明允刚才还担惊受怕,哪里还会想到这些,如今听王妃一说,反倒觉得神情恍惚,无所着落了。

傍晚,小婢女来到酒席筵前向王妃回话,说是公主已梳妆完毕,接着就领陈明允往公主住处去玩花烛。就在这时,忽听锣鼓喧天,笙管和鸣,台阶上全铺了花毡,门前里外,篱笆间,厕所内,到处点着彩灯、红烛。陈明允刚踩着花毡进入洞房,就有几十个美女争先恐后扶着公主和他交拜。屋子里洋溢着麝香和兰花的香味。婚礼既毕,二人携手同入帷帐,两相爱悦,欢好非常。这时,陈明允说:"臣长久旅居他乡,从来不曾看望、拜会过你们,弄脏了你的手帕,得以免罪就算万幸了,反而结为姻亲,我实在是想也不敢想的。"

"我的母亲是洞庭湖君的妃子,扬江王的女儿。"公主说,"去年母亲回娘家,偶然在湖上游走,被飞箭射中,承蒙你解救了她,又给她敷了金创药。我们一家对您十分感激、敬佩,把此事常常挂在心上。你不要以为咱们不是同类而产生疑心。我从父王那里学会了长生不老的秘诀,愿意和你共同享用。"

听公主这样一说,陈明允才立刻醒悟,原来他遇到了神仙。陈明允又问:"那个小婢女是怎么认识我的呢?"

"你那天在船上不是看见有个小鱼衔着母亲的尾巴吗?那就是这个小婢女呀!"

陈明允又问在手帕上题诗的事,说:"我弄脏你的手帕,既然不把我杀掉,又为何迟迟不放我走呢?"

公主笑了,说:"我其实是爱上了你的才华,但上有父母,不能自作主张。那夜我翻来覆去睡不着,只是谁也不知道罢了。"

陈明允听到这里,不由感慨万端地说:"你真是我的知心人呀!那个给我送饭吃的是谁?"

"她叫阿念,也是我的心腹之人。"

"那么叫我拿什么来报答她呢?"

公主又笑了,说:"她侍奉你的日子长着呢,以后再慢慢想法报答她也不为晚。"

陈明允问:"你父王哪里去了?"

公主答道:"跟着关圣帝君去征服蚩尤还没有回来。"

陈明允在这里住了几天,想到家里不知他的消息,心中十分惦念,就写了一封平安家书让书童先回去了。

原来,家里人听说陈明允乘的船在洞庭湖上被风吹翻,以为他死了,妻子已经为他服孝一年有余,直到书童回来,才知道他还活着。然而音信梗塞,总担心他漂泊在外难以回来。

又过了半年,陈明允忽然骑着高头大马,穿着名贵的服装回来了,行囊里满满的尽是珠宝。从此,陈明允家成了家富万贯的大户人家,楼阁连亘,婢仆成群,就是世代官宦人家也比不上他家奢侈、豪华。

这样,陈明允在家住了七八年,妻子为他生下五个儿子。家口兴旺,自然高兴,他天天摆酒设宴,邀朋聚友,吃的喝的都是宫廷里的山珍海味、琼浆玉液,非常丰盛。有人问起他是怎么发了财的,他说起来一点也不避讳。

陈明允有个小时候的朋友,名叫梁子俊,在南方做了十多年的官。一次回家,他在洞庭湖上见到一只画船,雕栏、红窗,曲幽歌细,正在一碧如烟的湖水中缓缓游荡,不时有美丽的女子推窗眺望。梁子俊向船内一看,只见一个光着头的少年男子,跷了二郎腿坐在上面,旁边站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正在那里搓手呢。梁子俊心想,必定是当地的贵官了,然而却瞧不见骑马随从。他又睁大眼睛向船内细瞅,想不到那位少年竟是他小时朋友陈明允,心情一时激动,不由隔船呼叫起来。

陈明允听到喊声,立即叫停了船,来到船头,把梁子俊接过来。梁子俊进去看时,桌子上放满了吃剩的美酒佳肴,船内依然散发着浓烈的酒香。陈明允立即叫撤了残席,时过不久,就有几个标致的婢女献上了茶、酒和山珍海味,都是梁子俊从来没有见过的。梁子俊吃了一惊,说:"十年不见,怎么就富贵到这个样子?"

"怎么!"陈明允笑了,"你看我这个大穷人就不会发迹吗?"

二人取笑一番,梁子俊又问:"刚才和你对饮的那位是谁?""是我的妻子。"

粱子俊又奇怪起来,说:"你带了家要到哪儿去?"

"西边。"陈明允见梁子俊还想说什么,就立刻叫人唱歌以助酒兴。话语未落,随着一阵聒耳的呼应,就听歌声四起,再也听不见说笑的声音了。

梁子俊见眼前站满了美丽的女子,不觉借酒大喊道:"明允公,能叫我真的乐个够吗?"

"足下醉了!"陈明允笑着说,"虽不能让你十分满足,但有足够买个美妾的钱可以赠给朋友。"说完,就命侍女送给梁子俊一颗明珠。又说:"绿珠不难买,我也不吝惜。"接着又向梁子俊拱手作别,说:"我还有点小事忙着要办,恕不能和老朋友久聚了。"陈明允把梁子俊送过船去,便解缆开船去了。

梁子俊回到家里,到陈明允家去探看,只见陈明允正和客人吃酒呢。他更加怀疑起来,便进去问陈明允,说:"昨天你不是还在洞庭湖吗?为什么往返这样快?"

"没有呀!"陈明允故作惊讶地说。

梁子俊见他不承认,就把昨天遇到的事从头讲了一遍,在座的人都感到很惊讶。这时陈明允笑了,说:"你大概认错了人吧,难道我有分身法吗?"

不管他怎么说,大家还是感到很奇怪,只是终究也解不开这个谜罢了。

后来,陈明允八十一岁时去世了。出殡那天,抬棺的人都奇怪棺木太轻,打开一看,原来里面什么也没有。

5 阅读: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