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敢:我的《金瓶梅》研究和金学事业——在江苏师范大学2025年读书节的演讲

古代小说研究 2025-03-26 06:41:31

我研究《金瓶梅》有一些偶然性。1979—1982年,我在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从王进珊教授攻读硕士学位。所学专业是中国文学史,研究方向是元明清小说戏曲。

1982年9月徐州师范学院首届硕士研究生合影

《金瓶梅》是明代中后期的著名长篇白话小说,自然要有所涉及。但我选定的硕士论文题目是《赵氏孤儿剧目研究》,也就是说当时我想以戏曲研究作为主要科研方向。

让我接触到《金瓶梅》的是副导师郑云波先生,1983年初,我已经在徐州市文化局工作,郑老师主编《中国古代小说辞典》,要我承担其中长篇小说、宋元话本、小说论著三个部分,这就不能不使我对《金瓶梅》作出基本的全面的认识,但我对《金瓶梅》研究没有产生兴趣。

1984年3月13—18日,我到武汉出席中国古典小说理论讨论会(参见附件2)。大会对桑梓先哲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给于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但对于张竹坡的家世生平却不太知解。

1984年2月12日上午武汉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讨会合影

作为徐州人,既受到鼓舞,也感到责任。返徐以后,又得到吉林大学王汝梅副教授的督促,遂决意率先追踪寻觅张竹坡家族史料。

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

彭城张氏是徐州望族(张竹坡是其五世,郡望是浙江绍兴),十二世张伯英更是近现代地方名人。

张伯英是启功的老师,金石考古很有功力。他的书法,更将汉隶、魏碑融进楷书,端庄润劲,自成格势,独步一时。

笔者调查彭城张氏的家乘遗集,即从张伯英一支后人入手。1984年五月中下旬,在很多师友的惠助下,我跑遍徐州市区,骑行徐州郊区和铜山县、萧县、丰县,终于辗转寻访到张伯英的从弟张尚志(日伪时期徐州市长张云生的独子)。

张尚志年近古稀,精神矍铄,确切告知铜山县罗岗村尚有一部族谱存世,并具函绍介于其侄、族谱保存者张伯吹。

5月29日晨,笔者遂骑自行车前去罗岗。原来张竹坡的从兄张道瑞,六传一支兄弟两人,长曰介,次曰达,达即张伯英的祖父,罗岗所居乃介之后人。罗岗在徐州市南三十里,属今汉王镇管辖。时值双夏,张伯吹正在麦地点种玉米。

接谈之后,即于地头摊解笔者据调查结果并地方志乘所编制之《彭城张氏世系表》。伯吹以手指表,侃侃而谈,某人熟知,某人闻名,某人某某事,某人某某村云。忽戛然停语,执手而起,曰:客至不恭,歉歉,请屈尊舍下一观。

笔者一向认为风尘中通脱达观者所在定多,而伯吹慷慨有识,早已心许。伯吹自房内梁上取下包袱一只,掸去灰尘,悉令观览。一面自谦道:我识字无多,不知价值,请自取用。

笔者早已解袱取书,蹲地开阅。谱名《张氏族谱》,一函,函封系借用,其签条书题《有正味斋全集》,乃张道渊纂修,张璐增订,乾隆四十二年刊本。

乾隆四十二年刊本《张氏族谱》御集封面

伯吹自一旁曰:先君爱读书,重文物,动乱之年,“四旧”人俱焚之,独秘藏梁端,易箦之时,尚叮嘱再三。伯吹摩挲族谱,怅然往忆。笔者亦陷入沉思:竹坡家世生平湮没三百余年,人莫能详知,而今即将见世,当是含笑欣慰于九泉的吧?

后来,七八月间,在铜山县第二人民医院院长张信和等人的协助下,笔者又访见康熙六十年刊残本《张氏族谱》与道光五年张协鼎重修刊本《彭城张氏族谱》各一部,以及其他一些抄本张氏先人诗文集。

道光五年刊本《彭城张氏族谱》封面

九月中旬,徐州师范学院图书馆时有恒捐献书目编制告竣,也发现有一部康熙六十年刊残本《张氏族谱》与一部晚清抄本《清毅先生谱稿》。

在这些新发现的张氏家谱中,以乾隆四十二年刊本《张氏族谱》最具文献价值。该谱辑录有关张竹坡的资料最多最全,计:

《族名录》中一篇175字的竹坡小传,《传述》中张道渊撰写的一篇997字的《仲兄竹坡传》,《藏稿》中张竹坡的诗集《十一草》,《杂著藏稿》中张竹坡的一篇770字的政论散文《治道》、一篇368字的抒情散文《乌思记》,以及其他一些与张竹坡生平行谊有关的文字。

仲兄竹坡传

《张氏族谱》发现的意义,首先在于张竹坡家世生平的全面揭晓,张竹坡与《金瓶梅》的研究,因而有了一个较大的突破。我的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由此展开。

张竹坡(1670-1698),名道深,字自得,号竹坡,以号行世。张竹坡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正月26岁时完成了对《金瓶梅》的评点,张竹坡上承金圣叹,下启脂砚斋,通过对《金瓶梅》思想与艺术的评点,在很多方面把中国小说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张竹坡墓

张竹坡评点《金瓶梅》的文字,总计约十几万字。其形式大致为书首专论,回首总评,和文间夹批、眉批、圈点三大类。

属于专论的,就有《竹坡闲话》《金瓶梅寓意说》《第一奇书非淫书论》《冷热金针》《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等十几篇之多。明清小说评点中使用专论(相当于现在的论文)的形式,始于张竹坡。中国小说理论自此健全了自己的组织结构体系。

从文学欣赏方面说,张竹坡的各篇专论以及108条《读法》,是《金瓶梅》全书的阅读指导大纲;而回评与句批则是该回与该段的赏析示范。

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或概括论述,或具体分析,或擘肌分理,或画龙点睛,对这部小说作了全面、系统、细微、深刻的评介,涉及题材、情节、结构、语言、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点、创作方法等各个方面。

张竹坡研究的成果影响到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小说理论史、中国评点文学史、中国文学研究史、中国文学通论、中国小说学等多门学科的建设。

横空出世的《金瓶梅》,破天荒第一次打破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妖魔神怪为主体的叙事内容,以家庭为社会单元,采取网状树形结构方式,极尽描摹之能事,从平常中见真奇,被誉为明代社会的众生相、世情图与百科全书。

得益于此,《金瓶梅》的评点评议也水涨船高,为有识者所重视。而张竹坡的评点在《金瓶梅》所有的评点评议(古近代总共六人次)中最为出色。随着新学科、新课题的层出不穷,《金瓶梅》研究被尊为“金学”,中国小说理论史、中国评点文学史被视为热点,张竹坡研究不但成为金学,而且成为中国小说理论史、中国评点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重要分支。

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是我金学的起步与首选,1983—1986年我发表近二十篇论文之后,结集成《金瓶梅评点家张竹坡年谱》(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张竹坡与金瓶梅》(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9月 )两部专著,后整合为《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文物出版社2009年2月一版。

《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

中国大百科出版社编审、中国《金瓶梅》学会会长刘辉在给拙著《张竹坡与金瓶梅》作序说:“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张竹坡与金瓶梅》,它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彻底廊清了蒙在张竹坡身上的一切迷雾,一经刊布,即可定谳。吴敢同志在张竹坡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已为国内外研究《金瓶梅》的同行所公认。”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国《金瓶梅》研究会会长黄霖在给拙著《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作序说:

今就吴敢兄的研究成果来说,他对张竹坡的研究,可以说不仅是近30年来金学研究中的最重要的实绩之一,而且也是近百年来《金瓶梅》研究中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金瓶梅》是一部复杂的书,围绕着它,绝大多数问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近百年来有两件实绩是无可争辩,且在金学研究中都是关系重大、举足轻重的:

一个是《金瓶梅词话》的发现;另一个即是《张氏族谱》等有关张竹坡资料的发现与对张竹坡的研究。

《金瓶梅词话》的发现,在《金瓶梅》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这一发现只是商人们在收购旧书时无意得之,而吴敢兄发现《张氏族谱》等并进行了系统、细致、长期的研究,虽有天时、地利之便,但主要是他孜孜矻矻,下足了工夫所得。

想当年,刘辉兄与我也都为解开张竹坡之谜作过一些努力,但我们都只是沾到了一点点的边而已。而吴敢兄的研究,终于彻底干净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我们惊叹不已。时至今日,有关张竹坡与《金瓶梅》的研究,无疑还是吴敢兄的研究最全面,最权威。我想千载而下,它的价值还将永在。

我的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前后用时15年才算结题。

撰写《金瓶梅研究史》

撰写金学史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完成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并因为担任中国《金瓶梅》学会和中国《金瓶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而同时熟悉全国以及全世界金学以后,20世纪末,我写出一篇《〈金瓶梅〉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提供给2000年10月23—25日在五莲召开的第四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得到与会师友的高度评价。

后来,扩充为《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长编》,2003年1月由文汇出版社出版以后,得到更多师友的鼓励。

《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长编》魏子云题签

于是,修订与扩写《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长编》而为《金瓶梅研究史》,成为一种责任。

拙著《金瓶梅研究史》原计划由四个部分组成,“金学概论”勾画全史轮廓,“金学专题”描述个案概况,“金学学案”选释学人成就,“金学索引”开具分类文献。如此排列组合,希冀从不同角度与侧面,多层次全方位秉笔直书,自成格局,而形成本史特色。

《金瓶梅研究史》

没想到工程量如此巨大,一写就是十年。当然,21世纪以来,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戏曲文献和格律,也未在本史上投入全部精力。但十年来本史的写作,从没有长时间间断。

文献的收集整理用去不少时日,其中还有若干学友的帮助。因此,“金学索引”是最早完成的项目。

花在此一项目上的时间,约占本史写作全时的三分之一。在此基础之上,最先进入的项目是“金学专题”。专题如同切块,像魔方一样,先分色打理,再按色合成。

接着入手的是“金学学案”,选取55位师友,以人为题,治理学术档案。这两个部分合起来用时,也约占本史写作全时的三分之一。

最后用剩余三分之一时间攻坚的是“金学概论”,统计文献,切换专题,配置学案,融会贯通。“十年磨一剑”,但愿奉献给世人的是一座金学宝典。

出版方中州古籍出版社后来将全史统计一下,竟有110万字之多,因为出版协议是五六十万字,于是不得已而删除外编“金学索引”。好在台湾学生书局将《金学索引》收入“金学丛书”第二辑,方不至于有遗珠之憾。

《金学索引》(上)

浙江大学资深教授、中国《金瓶梅》学会顾问徐朔方在给拙著《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长编》作序说:

拜读之后,感到作这样文章的作者,非此君莫属。至少有这样两条重要的理由:一是他是20世纪最后20年颇有建树的中年金学家,二是他参与筹办了20世纪六届全国《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和四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

吴敢先生对《金瓶梅》研究的深厚学养和对《金瓶梅》研究状况的熟悉,使得这部著作具有相当的力度。这部研究史既有纵向的深度,亦有横向的广度。

南开大学资深教授、中国《金瓶梅》研究会顾问宁宗一给《金瓶梅研究史》写书评说:

吴敢先生是当代金学界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其以考据深入、见解独特、坦诚直言、一身浩气而蜚声海内外。他是当代真正具备史家修养素质、审美眼光和强烈文化使命感、道义感以及担当精神的金学研究大家。

吴敢先生的这部凝聚其心血的《金瓶梅研究史》的总体特色正是为小说经典文本《金瓶梅》定位,还《金瓶梅》以小说的尊严,从而建立《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学术价值体系。

全书在史述中严格恪守史家之公平、客观的书写策略。具体表现在吴敢先生《金瓶梅》研究史始终贯通一种真诚、豁达、融通的并力求新知的学术姿态。全书不仅资料闳富、知识广博,且有一种在不断探索中为堑新的《金瓶梅》研究史的建构从事奠基的新的学术风度。

同时,它又是对《金瓶梅》研究史的文化断裂的切实填补;更是打通文化壁垒和贯通古今的一种拓展。这无疑是对《金瓶梅》研究史重建所做的巨大贡献。

河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金瓶梅》研究会副会长兼执行秘书长霍现俊给《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长编》写书评说:“吴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总结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的专著。这部《研究史》最突出的特色是它的客观公正性。它所体现的是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正直、公正和学术良知。”

《金学索引》(下)

自1960年饭田吉郎著《金瓶梅研究小史》(《大安》月报,第51号)算起,历经35年,出现王年双著《金学》(台湾复文图书出版社1995年2月);酝酿43年,方有拙著《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长编》;累积55年,而得拙著《金瓶梅研究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6月一版)。

几代学人,添砖加瓦,拾遗补缺,转益多师,终致百川汇流,集腋成裘。是故金学大厦,固或煌煌,实乃集众人之智慧,经历史之打磨,方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金学史算是我《金瓶梅》研究的另一半,亦前后用时15年。从不惑到古稀,我人生的三十年黄金时间,很大一部分贡献给了金学研究与事业。

“金学”事业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句话,中国的知识分子传说了几千年。

我不是哲人,无“立德”可言。我既不通权谋,又无缚鸡之力,没有能力“立功”。

剩下来只有“立言”。总不能白来世间一游,既然不乐意无功无过、无迹无痕地度过一生,那就姑且栖身文道吧。

后来,“立言”也因涉足仕途(1995—2005我在徐州市文化局和徐州教育学院长期担任一把手),冗务缠身,而无暇自我成总选题谋篇。为师友提供一些学术服务,推动若干学术领域的进展,成为我从政的一个重要思路。

虽然我只是在一座小城的一个基层岗位工作,但我没有妄自菲薄。好在我从事的是文化教育工作,学术建设也是文化发展战略的应有内容;好在徐州当时已经形成了一个《金瓶梅》研究群体,而我已经基本完成了张竹坡与《金瓶梅》的研究,建设“金学”也并非好高骛远。

也可以说,我是把金学作为一桩神圣的事业对待的,“立言”之中,也潜带着“立德”。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自觉行为,不是追求一时热闹和虚荣。这才动员出我极大的热情,而甘愿作此牺牲。

1985年6月15日首届(徐州)全国《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合影

也可认为,这符合我的性格,要做就要精益求精,就要有始有终,就要动员一切能量,就要尽可能完美。

1986年10月21日第二届(徐州)全国《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合影

于是而有1985年6月、1986年10月首届与第二届全国《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参见附件11、12)在徐州的召开,徐州也因此成为全国《金瓶梅》的研究与活动中心;于是再接再厉,首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又于1989年6月在徐州召开,同时成立的中国《金瓶梅》学会先后挂靠在我任局长的徐州市文化局和我任院长兼党委书记的徐州教育学院。

1989年6月15日首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合影于徐州

2015年8月,为纪念徐州首次金学会议30周年,兼且拙著《金瓶梅研究史》出版与拙编“金学丛书”(吴敢、胡衍南、霍现俊主編,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第一辑16册,2014年9月初版;第二辑30册,2015年6月初版)首发,第十一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又在徐州召开。

2015年8月第十一届国际(徐州)金会合影

我作为中国《金瓶梅》学会和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的副会长兼秘书长,截至今日,已会同金学师友召开了24次金学大型会议(其中全国会议7次、国际会议17次),即1985年6月在徐州,1986年10月在徐州,1988年11月在扬州,1989年6月在徐州,1990年10月在临清,1991年8月在长春,1992年6月在枣庄,1993年9月在鄞县,1997年7月在大同,2000年10月在五莲, 2005年9月在开封,2007年5月在枣庄,2008年7月在临清,2010年8月在清河,2012年8月在台湾,2013年5月在五莲,2014年11月在兰陵,2015年在徐州,2016年在广州,2017年在云南,2018年在开封,2019年在石家庄,2022年在上海,2023年在汉中。

1989年6月14日中国《金瓶梅》学会成立于徐州南郊宾馆

中国《金瓶梅》学会和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还召开了12次《金瓶梅》研究专题会议[2002年5月9日临沂“《金瓶梅》邮票选题论证会”、2009年3月31日黄山“《金瓶梅》与徽文化座谈会”、2010年1月22日北京“《综合学术本金瓶梅》出版选题座谈会”、2010年4月29日黄岩“第八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筹备会”、2011年9月7日台儿庄“《金瓶梅》文化研究座谈会”、2014年6月14日峄城“电视连续剧《笑笑生传奇》剧本论证会”、2015年10月22日长春“金瓶梅文化高端论坛与版本文献展览”、2017年4月27日台北“《金瓶梅》青年学者论坛”、2017年9月15日枣庄“《金瓶梅》方言研究专题座谈会”、2021年11月27日广州 “《金瓶梅》文本与传播研究论坛暨《金瓶梅》文献资料中心揭牌仪式”、2024年徐州 “《金瓶梅》研究前沿论坛暨吴敢《燕影集》出版座谈会”、2024年11月28日上海“黄霖教授专题藏书捐赠仪式暨座谈会”],即中小型高端论坛,均颇有影响。金学也已赫然成为显学。

《燕影集》,吴敢著,文物出版社2024年7月版。

徐朔方先生在为《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长编》作序时说:

听说吴敢是一个颇有几分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毕业于土木工程系,学工程的同时又喜好文学,最终弃工从文。他的文学研究始于戏曲,成名则由于具有突破意义的《金瓶梅》研究。他不仅由工科入于文道,又由文道入于仕途,在徐州市文化局局长和徐州教育学院院长的职位上,为《金瓶梅》研究的开拓和研究者队伍的集结,作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

黄霖先生在为拙著《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作序时说:

说起吴敢兄对于金学的重要贡献,恐怕还不止于在本本,其功绩还在书外。谁也无法否认,30年来的《金瓶梅》研究中,中国金瓶梅学会以及后来的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在组织上、学术上、宣传上对于推动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学会的成立与发展,吴敢兄当为第一功臣。他是我们这个学会的实干家、大总管、顶梁柱。

2000年10月25日与黃霖、刘辉先生合影于五莲九仙山

精心打造,百思而仍不尽意;殚精竭虑,反复亦难免错漏。金学来日方长,学术方兴未艾,任重道远,谨愿名宿时彦有以教我!

2025年3月21日在江苏师范大学读书节的演讲

吴敢

2024年12月30日于彭城敏宝轩

2025年3月21日修订于徐州燕影堂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