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在如今这样一个经常出现炫耀换心,结婚三个月就分手的时代,竟然还能看到马一浮这样痴情的男子,真的非常罕见。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让人落泪的爱情故事,讲的是马一浮和他19岁离世的妻子汤仪的故事。
马一浮对他的妻子有着深深的爱意,深到什么程度呢?当他的妻子汤仪去世的时候,他在棺木前跪了整整三天三夜,以此来向他的妻子表达他的哀思和忏悔。
他用最传统的方式,用行动去表达他对妻子的深情厚意。
他的一跪,不仅是对妻子的愧疚,更是他一生的誓言。
马一浮一辈子都在说,他对不起她。
有多少人能为一段感情坚持一辈子?反正马一浮做到了。他在妻子去世后,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劝他再找一个,因为他才19岁,未来的人生还很长。
他却摇摇头,拒绝了我。
你以为这就完事了?不!马一浮为了让所有人死心,去报社登了声明,声明里只有四个字"绝不再婚"。
连他的岳父都看不下去了,因为岳父心疼这个女婿,于是想让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他。
然而马一浮却坚决拒绝了,并对汤仪的父亲说了一句令人动容的话:"您永远是我的岳父,我的妻子也只会是汤仪,除了她,我绝不娶其他女人。
这话的分量有多重?这可是在封建年代,一个男人守寡,那简直比登天还难。但马一浮做到了,而且一守就是65年,直到84岁离世,他都没有食言。
有人觉得他傻,有人认为他固执,但在我看来,这才是至高无上的爱情模样。它并非热烈满满的表白,也非华而不实的浪漫,而是由一个深情的男人,以一生去珍藏那份无法继续的爱情。
真正的爱情或许就是这样,即使对方已经离开,心中的位置依然属于她。
马一浮向我们展示了所说的真爱绝非仅是一种口号,而是即使身已逝,依然坚守承诺,用余生去思念。
不要着急,这只是故事的开始。为了理解马一浮为何会如此深情,我们必须回到他们初次相识的那一年。
让我们穿越回到1898年的那个春天,见证这对少年情侣甜蜜初遇的瞬间。
那会儿的马一浮,可以说是个学者的天才少年。8岁就能作诗,9岁就成功地将古代重要的文学作品记在心中,这无疑是古代版的"别人家的孩子"。
你觉得这么优秀的人会没人爱?然而,马一浮的命中注定在他15岁那年就遇见了。
这一年,马一浮参加科考,打败了鲁迅和周作人两位兄弟,一举夺得状元。放榜那一天,他兴奋地在考场外激动得原地转圈,犹如现在高考完查到好成绩的学子一样。
一辆马车正好路过考场,车里坐着同样15岁的汤仪。春风的温柔将车帘轻轻掀起,让她看见了那位意气风发的少年。
"一眼万年"这个词在此处用得恰到好处。汤仪被这个阳光开朗的少年深深吸引,心中暗暗期待着能与他再次遇见。
没想到老天爷这么给力,没过多久汤仪听到一个好消息:父亲要把她许配给那个在街上看到的状元郎!
你们猜猜看汤仪可能会有什么反应?这位小姑娘内心其实早就开心得不得了,但还是得装出大家闺秀的样子,红着脸对父亲说:“女儿全凭父亲做主。
哎呀,这话听起来既矜持又甜蜜呢。
就这样,两个不太懂得爱情的少年,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最终成了一对。
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能如此亲密无间的小夫妻非常少见。新婚燕尔的日子里,他们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黏在一起。
可惜好景不长,由于马一浮的求学计划,他不得不离开家门。
人生就像一部写好的剧本,有甜有虐。而这个金童玉女的故事,在甜蜜过后却迎来了最残酷的转折。如今回想他们的相识,不禁感慨命运无常,珍惜眼前人的重要性。
谈到这个话题,不得不提及他们结婚后的生活。这是一段看似门当户对、美满幸福的姻缘,却被现实的残酷所摧毁。
"举案齐眉"的这一对小夫妻很快便变成了"书信夫妻"。马一浮为了进一步的学习,只能把新婚不久的妻子孤零零地留在家中。
一个世纪前,网络通信并不像现在一样发达,没有微信、没有视频通话,甚至连电话都打不了。 两个人唯一的联系方式,就是每个月的书信往来。
单薄的纸笺却承载了他们最真挚的情感。马一浮并非古板的丈夫,他在信中常常鼓励汤仪多读书。
汤仪是一个明事理的妻子,她暗自下定决心:丈夫在外追求进步,我在家也不能落后。
然而,汤仪在信中从未提及家中的困难,总是报喜不报忧,生怕会影响到丈夫的学业。
一天,马一浮突然收到家信,得知父亲病重。等他匆匆忙忙赶回家时,才发现这些年父亲一直身患疾病,都是汤仪在背后默默地照顾。
想一想,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要照顾生病的公公,还要打理整个家务,这份压力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更让人心疼的是,汤仪从不曾在书信中提及这些辛劳。她总是轻描淡写地表示:“家里一切正常,您放心读书就是。”
马一浮一生都在执着于这份内心的愧疚,无法释怀那个曾经那么懂事的女孩。
马父离世后不久,汤仪向丈夫透露自己身份。本应是一件喜事,却因陋习作祟,成了压垮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些书信无法说完的话,那些想要共同经历的人生,那些对未来的期望...都变成了遗憾。
三年的婚姻生活,两人聚少离多。然而正是这短暂的时间,却让马一浮用后半生的时间来怀念。
这就是所谓的:"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吧。可惜天意弄人,这对璧人终究还是天人永隔。。。
命运总是在你最措手不及的时候,给你致命一击。
马父刚刚离世,汤仪便发现自己怀孕了。年仅19岁,正值人生的黄金阶段,本应是新生命带来希望的时刻,却因一种荒谬的陋习,成为了这段婚姻最深的伤痕。
当地流传着一种说法:如果家里的长辈去世时,晚辈们正在怀孕,那么这个孩子就不能要,否则会被视为不吉利。在一个世纪前这种说法就像紧箍咒一样束缚着人们,让年轻的夫妇们难以抉择。
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本该是庆祝的时刻,却让他们做出了最艰难的决定。
为了保全家族的名誉,为了马一浮的前途,汤仪决定放弃孩子。这个决定看似满足了所有人的利益,却让汤仪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成为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汤仪的身体再也没能从床上起来,从那以后,19岁的她的身体每况愈下,根本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
很快,这个温柔善良的姑娘便永远地离世了,离世之突然,以至于没有给深爱她的丈夫留下告别的机会。
但马一浮总是把责任归咎于自己。
这世上有太多的"如果"。
如果那时没有过分去在意名声,现在会是怎样。
如果可以在她身边陪伴她就好了。
若她能够获得更多的关爱,那将是非常美好的。
也许结果就会不一样了。
可世上没有后悔药。19岁,多么美好的年华,却成为了永远的遗憾。
有人说:“年少不懂软饭香,错把青春倒插秧。”然而,马一浮与汤仪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并不是物质的交换,而是生命中最珍贵的相遇。
这段婚姻虽短,却让马一浮用余生来思念,用一生来赎罪。
有人说,最深情的告白并不是一时浮华的承诺,而是默默坚持的行动。马一浮用他的余生,向世人展现了什么才是"此生不负你"的深情厚意。
失去妻子后,马一浮全身心地投入学术研究中。他并不是在逃避,而是通过这一方式疗愈自己的心伤。
他是一个痴情的书生吗?并不是,这位"终身不娶"的男人,他在事业上的成就同样令人敬仰。
这个人在国外深造的同时,带带回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在那个充满风云变化的年代,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没有被变化的时局所动摇。
当年国民党政府开出了极其丰厚的薪酬,邀请他去清华大学任教,但他毅然决然地拒绝了。而浙江的军阀孙传芳掌权之时,本想前去拜访,但他像孤傲的寒梅一样,直接关上了大门,没有给军阀任何进屋的机会。
这操作放在现在就是:“别说天王老子,我自岿然不动!”多么坚强啊!
然而,在中国新成立后,马一浮主动来到北京拜见主席。此外,他还特意题词:"大海有真能容之量,明月以不常满为心",这充分体现了他心目中主席的崇高地位。
他后来还经常出现在国宴上,与总理和陈毅的关系都很不错。可以说,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他找到了新的人生价值。
但是你们知道吗?即使已经到了晚年,每当有人问起他的感情生活,他仍然会说:"我这一生,只爱过一个人。"
他深情地对他84岁孤独终老的妻子告白。
有人问:真的值得吗?但马一浮从没后悔过。因为在他心中,有些承诺比生命还要重要。
现在的年轻人总说:"宁愿单身,不愿委屈。"然而,马一浮先生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不是找个合适的人凑合过,而是遇到对的人,愿意用一生去珍惜。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人品和爱情一样,都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或许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爱情观,但是我想真情至深至纯的爱情标准永远不会过时。
请我们记住马一浮这个人,记录他与汤仪的故事。不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有多么壮烈,关键在于这份爱情,它能经得住岁月的摧残,经得住时光催人老的考验。
在这个普遍认为恋爱如同喝水般稀松平常的时代,一个人能守候一生的深情显得如此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