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冬天的街头,有人争论起一个有趣的问题:“‘尔滨’这个新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 有人说是因为2025年亚冬会让这座城市再次走进世界视野,也有人谈起1996年的那场亚冬会盛况,认为这是冰城起步的重要节点。
两届亚冬会,让哈尔滨留下了太多有关冰雪的故事,而名字背后的故事,或许比我们想象中要丰富得多。
哈尔滨29年“双亚冬之城”:冰雪热情如何延续?
如果你25年前在松花江边漫步,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们在结冰的江面上滑着自制的小冰车,呼呼的风里满是笑声,远处有人用雪堆起一个个“雪人部队”,还有滑雪爱好者拎着简朴的装备从山坡上一冲而下。
哈尔滨人的冬天,总有忙不完的“冰任务”。
正因为市民对冰雪的这份热情,1996年亚洲冬季运动会在这座城市举办时,哈尔滨第一次站上国际冰雪运动的舞台。
那是一次全民总动员,基础设施匮乏、办赛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大家靠着一股拼劲把赛事筹备得井井有条。
时任组委会工作人员付来斌回忆说,那年冬天,很多小朋友甚至自愿加入志愿服务队,“小大使”们为外国运动员指路、唱歌助威,语言不通的窘迫也藏不住热情。
29年后再迎亚冬会,哈尔滨人的冰雪热情不减反增。
2025年,街头的人偶吉祥物“滨滨”“妮妮”成了网红,摆在摊头的雪雕作品引来游客拍照留念,各类冰雪体验活动让人目不暇接。
如今大家聊起“尔滨”这个新名字,更多的是自豪感——冰城不止是冰天雪地的代名词,更是一座冰雪梦想孕育的城市。
老场馆蝶变新赛地:冰球馆的华丽升级走进哈尔滨冰球馆,谁能想到它的原貌有些“年代感”。
1996年,这里是亚冬会男子冰球和女子冰球比赛的主场地,面积只有1.55万平方米,每逢赛事高峰,人多到连热水供应都成了小问题。
但即便条件有限,当年的比赛还是留下了众多难忘瞬间,比如中国队与日本队的激烈争夺,场馆里呐喊声此起彼伏。
2025年再度举办亚冬会,这座冰球馆经过全面翻新,焕然一新。
从室内采暖到赛场照明,再到网络支持,更多智能化管理系统为赛事保驾护航。
负责维护场馆的赵冠男说,他们甚至考虑到了声音的回音问题,设计了特殊的扩声系统,让场馆内的每一句指令都清晰传达。
不光是冰球馆,其他比赛场地也实现“点石成金”。
一个曾经的学校冰球馆,如今被打造成世界级的冰壶比赛场地。
建造团队花了180多天改造地面和声学系统,让这里具备承办高规格赛事的能力。
对于运动员来说,不用再为雪道厚度担心,造雪设备随时能调整出理想的比赛条件,而市民们习惯了的那些老地方,如今变得既新潮又专业。
新角色,新使命:“尔滨人”为亚冬会尽全力虽然哈市的冬天极冷,但人们的心却是热的。
在2025年的亚冬会上,志愿者中不乏这样一些熟悉的面孔:曾在1996年担当宣传工作的吴翔,如今带着他收藏的老物件,在各类活动里讲述这座城市的冰雪故事;前女子冰壶队选手王冰玉,这次以裁判的身份忙碌在赛场。
时光改变的是身份,不变的却是初心。
医生刘鑫也在本次亚冬会上找到独特的参与方式。
他负责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的赛道安全工作。
小到赛道边缘的防护设计,大到天气变化引起的突发状况,他都要一一评估。
“这个冬天虽然忙碌,但能在家门口参与一届这样的盛会,是职业生涯中最特别的经历。”他这样说到。
还有更多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为亚冬会添砖加瓦。
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丛靖涵,作为开闭幕式志愿者,她的春节几乎全搭在了排练上。
“虽然错过了热闹的年夜饭,但看到表演那一刻,觉得一切都值了。”从志愿者到媒体工作人员,从餐馆老板到出租车司机,整个哈尔滨市都在共同努力,让所有前来参赛的人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热情与用心。
冰雪文化如何吸引亚洲目光:开幕式上的中国风采作为2025年亚冬会的重头戏之一,开幕式以“中国式浪漫”再度惊艳了全场。
从冰雕、灯光到音乐和舞蹈,展现了哈尔滨与冰雪的不解之缘。
吉林二人转融入现代编排,展示了亚洲文化的多样性,传统冰灯制作技艺结合新科技,点亮的不仅是赛场,也点亮了千百万观众的心。
不过,谈到开幕式,就不得不提1996年的亚冬会。
当时的节目虽然舞台上不如现在科技感十足,却充满真挚与创意。
表演《太阳·冰雪·亚细亚》和《豆豆之歌》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吉祥物“豆豆”也成了那个时代最具代表的冰雪符号。
如今,吉祥物换成了“滨滨”和“妮妮”,但传递的依旧是用冰雪连接亚洲各国的共同梦想。
2025年的哈尔滨,凭借全新的面貌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再次凝聚亚洲目光。
这次的亚冬会不是对过去故事的简单重复,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找到更多新可能。
结尾:冰雪的故事还在继续,而哈尔滨也在用它独特的方式讲述着属于自己的冰雪传奇。
这不仅仅是两届亚冬会的传承与变化,也是在更大范围内延续一种文化共鸣。
人们常说冰冷的雪带不来温暖,但哈尔滨用29年的时间证明,冰雪运动的热度,靠的是一个城市的人,用行动去守护梦想,点燃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