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晚会都看了吧?除了吃的、用的一些问题外,最让消费者气愤的还有“通讯电话营销”现象。而被新华社点名批评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以及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也集体回应。你还别说,这个时候三大运营商还真团结,回应的时间一致,就连内容都大差不差。
具体地,三大运营商针对“通讯电话营销”想象的回应,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知错、重视!但改不改,能不能改,这就是另外的话题了,还真说不定。毕竟这种现象也不是第一次出现了,算是老生常谈的问题,这么多年都没有改,这次也让人不抱希望。
央媒所重点提到的升级套路问题,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通常情况下,工作人员会以“您是优质客户”为由引入,使用“免费升级”、“限时优惠”等很模糊的话术,诱导用户升级。明明有时间限制,明明升级后无法降回去,却对这些限制性的条款闭口不谈或闪烁其词,导致很多消费者在办理后使用了三五个月才发现被忽悠,再想去取消就很难实现,吃了“哑巴亏”。
如果是年轻人遇到这种情况,可能还会想办法维护自身权益,跟运营商死磕到底。但被诱导的都是中老年人,很多上了年纪的用户还存在充值大额话费的习惯,平时也不会去关注自己的话费使用情况,这就会导致很多用户吃了亏还不自知,等到发现再想去处理可能也有大半年甚至一年多了,运营商完全可以不认账。
说实在的,国内运营商之所以敢这样做,且屡教不改,就是仗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和影响力。三大运营商全都是一个样,就算现在允许携号转网,但不管换到哪,也都大差不差,对消费者的实际使用体验并没有太大的提升。
作为一个中国移动十几年的老用户,公正地来说,使用体验确实不太好,投诉也无门。但尽管心中有很多的不满,似乎也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案,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使用。现在只要看到10086的电话,就会从心底里反感,为了避免被坑,直接拉黑,才能得到暂时的安静,但这真的对吗?
通讯运营商存在如此多的问题,且大家都知道它有问题,但就是没有办法让其解决。试想一下,为何有这么多的骚扰电话,为何有这么多的虚拟号来电,为何不认识的人总能找到我们,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暗箱操作?细思极恐。
和以前不同,电话号码已经不仅仅只是通讯工具,它也采用了实名制的方式,且和银行卡、支付宝、微信等等进行了深度绑定,如果无法确保通讯安全,其他的安全又如何保障呢?在曝光运营商“黑”操作的情况下,希望相关部门还要加大对运营商的监管和惩戒,惩罚的力度更大,才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光说有啥用?还是得去做!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评论留言!
回不去的o年代o
就是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