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康辉咬文爵字》康辉
在我小的时候,流传着一条经典电视广告,“黑芝麻糊哎—”一听见这广告里的叫卖声,童年的我就好像闻到了芝麻糊的浓香。今天咱们就“咬一咬”这个美食—芝麻糊(hù)。
先说说芝麻,咱们中国人吃芝麻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我国就有食用芝麻的记载了。有一种观点认为,芝麻是由张骞带回中国的,因此芝麻还有一个“胡麻”的别名。当然,这个胡麻跟我们如今日常说的胡麻并不是一回事。据说他还带回了石榴、葡萄、核桃、胡瓜(也就是现在的黄瓜),等等,我看有网友说,张骞简直是丝绸之路的“带货第一人”啊!
从西汉一直到清代,芝麻逐渐成为中国餐桌上的常见食物。如今,和芝麻相关的食物就更是数不胜数了,比如黑芝麻糊、黑芝麻糖、黑芝麻汤圆、黑芝麻膏等,都是老少皆宜的美食,当然,我最爱的还是芝麻糊。
有些朋友会说了,“芝麻糊”的读音太别扭了,感觉自己“说都不会话了”。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习惯成自然地把“糊”读成二声呢?我觉得其实这是来源于“糊”字的另一个读音,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糊涂”的“hú”,所以自然而然地也就读成芝麻“hú”了。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糊”字读二声“hú”时,意思是用黏性物把纸、布等粘在别的器物上,朋友们也许会问了:“那这也不是糊涂的意思啊?”这又要说起另一个字了,就是“胡”,在词典的示例中就有“胡涂”一词,和“糊涂”同义,只不过我们后来用“糊”的写法更多一些,所以“糊涂”也就顺理成章地读作“hú”。当然,在口语中我们表示类似意思时,也常读成轻声,比如迷糊(míhu)、含糊(hánhu),等等。
接着说回芝麻糊,“糊”在读四声“hù”时,表示样子像粥一样的食物,比如“面糊”“芝麻糊”等;也有将就的意思,比如“糊弄事儿”。
它的第三个读音,是一声“hū”,作动词用,意思为用较浓的糊状物填补缝隙或窟窿,比如:糊上一层泥。
最后,虽然我们是从美食讲起的,可还是要说一说有个特殊情况的发音。眼睑分泌出来的黄色液体,俗称眼屎,在一些方言中称为“眵目糊”。这里的“糊”字,如果从上面所说的发音规律看,似乎应为“面糊”状的“hù”,但是这三个字组合起来,读作“chī·muhū”。“mu”的注音前有个小圆点,表示这个“目”字要读作轻声。
怎么样,你猜对了吗?其实啊,生活里有很多词语我们平时挂在嘴边不知说了多少遍,不“咬文嚼字”一下真的不知道,原来一直读得是错的,比如芝麻糊、蛋挞、馄饨、螺蛳粉,等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都有一颗爱吃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