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碳核算国标实施!控排企业做好准备了吗?

碳碳实时 2025-04-03 03:18:54

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后巴黎协定”时代,碳关税、碳边境调节机制等新型贸易壁垒加速形成。欧盟CBAM要求进口产品提供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数据,而我国出口产品中钢铁、化工、建材等高碳行业占比超60%。现有的核算标准与ISO14064、GHGProtocol等国际体系存在边界界定差异,导致企业在跨境贸易中面临重复认证成本。目前,欧盟将范围3(供应链排放)纳入核算,而我国现行标准主要聚焦范围1和范围2,这种差异或直接影响出口产品的碳成本竞争力。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消息,4月1日起,18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国家标准将正式实施。自2015年首个发电行业标准发布以来,我国已形成覆盖46个重点行业的核算标准群。

这批标准涵盖多个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包括铸造、有色、化工、建材、矿山、机械、交通、农业、电工电子、食品、废弃处置等。此次新增的18项标准聚焦铸造、矿山、农业等此前薄弱领域。与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24个行业核算指南形成有效衔接,共同构成覆盖多个重点行业的核算网络。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2024—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行动方案》,2025年底前将建成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涵盖电力、煤炭等重点领域。今年一月份,数据库第一版已正式上线运行。主要为行业/企业排放因子,涵盖燃料燃烧、煤炭生产、碳酸盐使用、熟料生产、能源用作原材料、废水和固废处理、农业生产等直接排放因子,以及净购入电力等隐含排放的间接排放因子,涉及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以及含氟气体等温室气体该数据库作为我国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各界提供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基础数据支持,通过打通产业数据链,推动企业从“被动履约”向“主动控排”转变。

这套“标准+数据”的双轮驱动体系,标志着我国碳管理从局部突破迈向系统集成,一方面支撑企业突破国际贸易碳壁垒,一方面推动高碳行业向“生产即核算”的精细化管控转型。

更深层来看,核算体系的升级实质是重塑产业竞争力的制度性变革。通过将国际标准ISO 14064与本土产业特性深度融合,既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参数的本土化适配,又保留了与全球碳市场的接口兼容性。

这种“中国标准”的建立,为万亿美元年出口额构筑绿色贸易护城河的同时,还通过倒逼供应链碳数据透明化,催生数字化碳管理、绿色金融服务等新业态。随着核算体系向全生命周期延伸,中国正从国际碳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全球低碳价值链的重构者,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绿色工业化道路提供实践范本,这或许才是“双碳”战略更深远的时代价值。

0 阅读:3
碳碳实时

碳碳实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