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涉智驾战场,小米SU7的自动泊车功能,却在一次次“撞墙”事故中翻车。南墙之上,智能科技的高光为何黯然失色?在“端到端”技术大热的今天,小米的智能驾驶宣言为何未能化作现实?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这次集体事故的背后。
作为智能驾驶行业的新兵,小米汽车自入局以来便高举高打。“端到端大模型全球首次应用”“代客泊车全球首发”等字眼,俨然将自己摆在了“无人能敌”的位置。然而,这份自信在“撞墙事故”后显得有些无力。尤其是泊车事故频发时,车辆不仅未能识别障碍,甚至还“反复加油”,让不少人对小米的技术路线和团队能力产生疑问。信心如浮云,稍遇风雨便散。智能驾驶的核心在于数据,而“端到端”技术对数据的要求更是苛刻。作为一种依赖数据驱动的范式,它不仅需要庞大的数据规模,更需要高质量、多样性的训练数据。而小米目前积累的数据量,能否撑起“端到端”的技术雄心?这实在让人怀疑。正如造房子需要坚固的地基,“端到端”技术缺乏可靠的数据,就像在沙滩上建摩天楼,根本经不起风浪。蔚来、小鹏、华为等行业老兵早已深耕智能驾驶领域多年。以蔚来为例,其智能驾驶平台车型已超过30万台,仅在今年就捕获了千万级高价值数据片段。而小鹏汽车累计销量突破50万辆,其智驾数据积累也达到2000万片段。相比之下,小米汽车的销量不过刚过10万,数据积累尚显稚嫩。即便它对外宣称要在年底前达到1000万个片段,但低销量带来的数据质量和多样性不足,显然会让其技术部署难以站稳脚跟。技术问题归根结底是团队能力的体现。有人或许认为小米深耕手机多年,拥有丰富的软件开发经验。但智能驾驶并非简单的软件升级,它已迈入AI主导的“软件2.0”时代,对算法设计和模型训练有着全新的要求。在这场人才与经验的竞赛中,小米团队显然还在摸索阶段。正如在沙滩上学游泳的人,刚一入海便被卷入深流,难免手足无措。更为关键的是,小米选择从泊车场景切入“端到端”技术应用。虽然泊车场景相较高速驾驶复杂性低,但它对系统精度的要求极高,一点点偏差都会导致错误识别。正所谓“看似平静实则暗藏波澜”,小米在未完全掌握算法和数据闭环时便急于推向市场,这种“快节奏”的战略选择,最终为事故埋下了隐患。值得肯定的是,小米的技术尝试并非完全失策。在自动驾驶领域,端到端技术是大势所趋。尽管当下小米在数据规模和团队能力上与行业头部企业还有差距,但它凭借敢于尝试的勇气,至少在行业内树立了某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姿态。风物长宜放眼量,小米的挑战之路或许才刚刚开始。“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至少我们还有梦。”即便目前泊车事故频发,小米依然有希望在未来补齐短板。如果能在接下来的两年中通过销量爆发积累更多数据,同时吸纳更多AI原生人才,小米的端到端方案或许能够迎来春天。然而在这之前,如何提升技术的可靠性和产品的用户体验,是小米必须直面的问题。毕竟,撞了南墙,最明智的选择不是硬闯,而是找对路口,重新上路。小米SU7的泊车事故暴露了新兴智能驾驶品牌在技术、数据和团队能力上的短板,但也让我们看到了国产企业追梦的决心与勇气。从问题中反思,从教训中成长,也许“撞墙”的痛苦正是下一次飞跃的起点。正如一位读者所言:“南墙何惧,梦在远方。”深度解读:智能泊车事故,谁动了小米的“南墙”?
轮上智行
2024-12-03 23:25:56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