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有一位名叫阿里·艾哈迈德的老人自愿申请成为陵园守护人,他在这里无偿守护了44年。那么老人守护的英雄烈士是谁呢?
在老人身后躺着的是1968年赴巴基斯坦建设公路的人民解放军,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因为意外等不可抗因素而牺牲的88名烈士,他们将在挥洒汗水的地方长眠。
为了表彰阿里·艾哈迈德在中巴友谊上做出的贡献,在2015年4月20日,决定授予阿里·艾哈迈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023年5月21日,到了中巴建交72周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打开了多维度合作。
那么,两国是什么时候真正建交的呢?随着两国的深入合作取得了哪些傲人的成绩?
坦诚相交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要从印度帝国中独立出来,美国也支持并同意了这一决定。1950年,中巴达成建交协议。
然而从50年代开始,巴基斯坦以为背靠大树好乘凉,与美国签订了《共同防御援助协定》、《双边防御合作协定》等条约,也加入了美国组织的“中央条约组织”、“东南亚条约组织”等围堵中国的组织,并允许美国在巴设立军事基地。此时巴基斯坦还没意识到美国这棵大树很有可能不单单给他乘凉。
在50-60年代间,中巴关系非常冷淡,甚至巴基斯坦为了迎合美国对我国采取封堵措施,在台湾问题上也是一直唱反调。
但巴基斯坦领导人万万没想到,美国竟然舍弃巴基斯坦,和印度建交,不仅提供了金钱的支持,还提供了大批先进武器。这让巴基斯坦觉得被抛弃了。
美国和印度决定强强联手,打压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决定向中国寻求帮助,希望中国对他们进行支援。我国在长期面对其他大国的侵略下,想多个朋友多条路,但是对于巴基斯坦的态度并没有很热情。
1947年9月30日,巴基斯坦加入联合国,对中国在1961年以新中国的名义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提供了很大帮助。
1962年中印边境之战,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对抗的印度精兵惨败,而中国的这一壮举直接让各国对中国刮目相看。这次战争的胜利让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罕看到了希望,坚定地表示要和中国搞好关系。
巴基斯坦的诚意很大,在每届联合国会议上提出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直到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会议上,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1965年,马上爆发第二次印巴战争之时,美国切断了对巴基斯坦的援助。为了保住东南部“卡奇沼泽地”下的石油,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罕亲自访华,向我国寻求支援。
让阿尤布罕没想到的是,中国领导人热情的接待了他,并承诺提供经济、军事上的帮助。巴印大战一触即发,中国有求必应,把物资通过海运和空运安全送达。而且中国直接在《人民日报》上刊登了支持巴基斯坦的文章,引起了各国广泛关注。
通过这次合作,让巴基斯坦感受到我国合作的决心和诚意,还让他认定了中国这个朋友。
友谊之路为了更好的维护中巴友谊,决定把“喀喇昆仑公路”计划提上日程。这条公路全长1032公里,有416公里在我国境内,616公里位于巴基斯坦。
但在昆仑山路和喜马拉雅山脉修建一条公路谈何容易,这条公路海拔最高可达4733米,最低海拔1154米。
1966年,两国的工程队在海拔4700米的红其拉普山口开始动工,由于资源比较丰富,技术比较成熟,很快建完了我国境内路段,但是巴基斯坦物资匮乏,迟迟无法修建,最后不得不向我国提出增援。
1968年,中国派出1万名有专业工程人员技术的解放军进入巴基斯坦协助修建616公里的天路。
1978年,这项工程即将完工,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据说,此项工程使用了8000吨炸药,80000吨水泥,运输车辆输送了3000万立方米的土石。
整条公路共建主桥27座,小桥70座,共挖通1700多个山洞,这么庞大的工程就算放到科技发达的现在,都是一件难以完成的工作,更别提物资匮乏的上世纪60年代了。
最危险的是在这高原山脉间天气极其恶劣,不是极寒就是极热,更有因长期在高原工作导致体力不支摔下悬崖的。两国在工作中牺牲的高达700余人,死亡率高达4.6%。
1976年这天,吉尔吉特市爆破任务发现3个炮位没有被炸毁,施工迫在眉睫,于是派出两名队员完成清理工作,此时,前方发生塌方事故,25名中国工程师不幸遇难,尸体被抬出的时候已经血肉模糊。年仅22岁的阿里·艾哈迈德就在现场,他看着一具具身首异处、血肉模糊的尸体。一种无力感迎面而来,不禁流下了眼泪。
后来阿里·艾哈迈德在工作中与一名中方工程师成为了忘年交,但在一次勘察中,工程师意外去世,让阿里·艾哈迈德的情感再一次受到打击。他决定要为他们做些什么?
阿里·艾哈迈德为了守护在巴基斯坦牺牲的孩子们,申请成为烈士陵园守园人,每天只舍得吃一个馒头,用他微薄的收入修缮陵园。
一位中国烈士贺国光的母亲,他母亲得到了国家给的一笔抚恤金,当老人知道儿子有人守护时,将抚恤金全部捐献给阿里·艾哈迈德。
随着媒体行业的高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阿里·艾哈迈德的事迹广泛流传,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陵园祭拜,并提出捐款。
中巴天路不只是一条简简单单的交通之路,也是两国人民的友谊之路。
为了中巴的稳定发展,更为了中巴的友谊长存,中国决定把中巴经济走廊拓展成全长3000公里的经济之路,贯通南北丝绸之路。
互利共赢1951年5月21日,中巴正式决定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要合作共赢,签订了商业协议。
1963年,中巴双方签订了贸易协议和支付协议,我国在1964年向巴基斯坦开放空运航线,我国还通过巴基斯坦向欧洲各国转运货物,促进了我国和欧洲国家的贸易。
伴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1969年,边境贸易成为两国交好的重点。
2004年,中巴两国就政治、经贸、科技、航空、农业、能源等8个方面建立了重点合作。
产业链的形成,不仅增加两国的收入,还大大促进两国的友好交流,加深两国的友谊。都说锦上添花固然好,雪中送炭何其难,我们和中巴共同患难的情谊是坚不可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