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食上百味
一杯牛奶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喝牛奶对普通人来说还是一件奢侈的事。随着工业化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居民消费的升级,奶牛养殖业和乳品加工企业逐渐增多,牛奶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中。如今,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过去的四十年间,牛奶的意义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中国经济腾飞和产业崛起的象征,更承载着国人对健康生活的不断追求。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中国乳业依然面临消费需求不振等挑战。作为一个技术驱动的产业,创新已成为牵动全球乳业格局的关键因素。
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新,中国乳业唯一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乳业国创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总部落户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伊利集团作为乳业国创中心的牵头企业,携手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优势创新力量,贯穿“从一颗草到一杯奶”的全产业链创新,加快形成奶业新质生产力。
2024年9月20日,敕勒川国际乳业创新大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行。大会集中展示了乳业国创中心在乳业技术方面的新突破,推动着更多尖端科技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科技赋能,从一枚胚胎开始
在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里,佩戴电子耳标的奶牛在“大别墅”里散步,全智能无人挤奶机器人、推料机器人、清粪机器人各司其职,牧场工作人员只需通过手机App就能实时掌握奶牛活动量、产奶量、睡眠情况……伊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打造的一套智慧牧场系统,让奶牛过上了惬意的生活。
奶源作为乳业的源头,决定了牛奶的品质,也影响着国人的健康水平。产业链上游的数智化转型,是确保奶源质量、提升整体效能的关键一环。但在伊利看来,对奶源的追溯还应该精确到一棵草的种植、一头牛的繁育。
十年前,我国一头成年奶牛一年的产奶量平均为5.5吨,而发达国家一头成年奶牛一年的产奶量平均为10吨。那时候,中国主要依靠引进外国的荷斯坦牛进行杂交进行产乳。奶牛种质资源是奶业的“芯片”,但自主育种却是一个“卡脖子”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伊利联合产业链伙伴在全球建设了三座行业领先的奶牛核心育种场,并携手乳业国创中心建立了胚胎工程实验室,进行优质核心种子母牛培育,生产高产奶牛性控胚胎,以提升群体的遗传水平和生产性能。这样的“天选之牛”,不论产奶量、繁殖力,还是抗病能力、寿命,都遥遥领先,每头牛年产奶量已经可达14吨以上。
当前,科技创新以无所不在的渗透性、扩散性、带动性广泛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进入了奶牛全生命周期专属养殖体系,也被用来促进牧草的生长。
苜蓿是奶牛养殖饲料的主要原料之一,长期以来,我国苜蓿因自给不足而大量依赖进口。面对这一挑战,乳业国创中心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国际领先的牧草种植加工技术,生产出我国特优级苜蓿,使进口量下降40%,还采用了智慧喷灌系统,节水率高达20%。这项技术正是2024年乳业国创中心的十大成果之一,保障了奶业市场稳定、可持续发展。
苜蓿草生产基地
深加工技术,满足全民健康的多元需求
当下正值“健康中国”推进的关键阶段,也是大众对于健康精细化、专业化需求最旺盛的时代,消费者对乳制品的功能性需求持续增长。根据《2022中国奶商指数报告》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乳制品的功能需求主要集中在健康方面,其中,提升免疫力、促进骨骼健康以及促进肠胃健康位列前三。
在这样的健康需求下,乳酸菌饮品迅速成为市场新宠。然而,过去我国乳酸菌资源缺乏有效的收集保护,筛选加工技术相对落后,所采用的菌种、制剂大部分依赖进口,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一批科研人员致力于努力发掘中国自己的菌种。
“菌是天然存在于大自然中的,我们不是去发明创造,而是去发现。”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特聘专家、伊利集团营养科学家冯罡表示,一方水土养一方菌,采集菌种需要长期的投入。
今年8月初,冯罡就和团队一同前往新疆伊犁,采集天然的发酵菌。伊犁的哈萨克牧民一直有制作和食用传统发酵乳的习俗,制作奶疙瘩的手艺和工具代代相传,家家户户都会做奶疙瘩,而微生物和每家环境密切相关,每家每户的菌种都不一样。
冯罡在伊犁走访了很多牧民的家,逐一搜集他们的发酵食品,如马奶酒、酸奶、奶疙瘩等等,然后冷藏运回北京做研究。“我们的目标是采集几万株这样不同的菌,累积起来,再通过筛选、做实验,找到对人体有益的乳酸菌。”冯罡表示,种质资源库建立和产业化应用是一个万里挑一的过程。
与此同时,乳酸菌精准筛选及高活性复合益生菌发酵乳加工技术也取得创新与突破。如伊利自主研发的具有改善代谢综合征的副干酪乳酪杆菌K56,具有肠道健康功能的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L-99等都已在伊利旗下系列产品中实现产业转化。
伊利智能生产线
在大健康时代,人们的食物观已经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健康”转变。加大对乳制品的营养价值和深加工技术的研究,或以乳为载体,生产出更具营养、更有针对性的产品,对提振乳品消费、改善国民健康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乳铁蛋白为例。一直以来,它都是消费者最重视的营养成分之一,然而,乳铁蛋白在牛乳中含量较低,对温度也比较敏感,如何在保持乳铁蛋白的活性的同时,让其在常温牛奶中留存下来,是业界面临的一大技术挑战。
从2007年起,伊利一直致力于乳铁蛋白相关技术领域的研究,历经上万次实验探索,联合国内外顶尖机构和专家,自主设计研发了全球首创的乳铁蛋白定向提取保护技术,将常温纯牛奶乳铁蛋白保留率由10%提高到超过90%,极大地提升了中国食品科技的全球话语权。基于该技术,伊利推出了金典活性乳铁蛋白有机纯牛奶,以8倍活性乳铁蛋白营养,为消费者的免疫健康保驾护航。
而这样的故事,在乳业创新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以伊利为代表的企业,正根据多元的消费需求,实现乳成分的精准调整与优化,为中国人带去有高附加值的乳制品。
在敕勒川国际乳业创新大会上,行业首创高纯度β-酪蛋白制备技术、全球首创的7条多种功能乳源肽等创新成果,都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在乳制品深加工技术领域自主可控的坚定信心和卓越实力。
风险预警,为品质保驾护航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一直是消费者关心的重要问题,从牧场原奶端、到乳品设备、生产加工环节、再到终产品的质检与评价,全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乳品安全息息相关。如今,乳品安全管理正在以“检”为主向以“防”为主转变。
在牧场与奶源端,奶牛乳房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它不仅影响奶牛健康、泌乳能力,还会影响乳品品质,甚至造成牧场经济损失。乳业国创中心2024年的十大成果之一,就是牧场奶牛乳房炎预警防控系统。
该系统采用了AI技术进行分析,预警灵敏度达80%以上。一旦检测到某头奶牛的身体指标出现异常波动,系统便会触发预警机制,工作人员会将疑似患病的奶牛隔离出来,进行专项检查与治疗。治疗完成后,奶牛还要“休假”观察一段时间,体细胞指标完全合格后,才能去“上班”。
除此之外,乳业国创中心开发了全球最全的乳品安全热点大数据预警平台,涵盖170余个国家近30年6万条食品安全信息,实时监控乳品产业链的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异常情况,哪怕是欧洲农场的一批土豆受到了污染,中国的风险预警平台也可以做到信息实时同步。
无论是风险预警,还是AI技术的升级,乳业国创中心始终追求的是以安全品质保障实现消费者健康福祉的最大化。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2023年开始,中国奶业正面临新一轮行业调整周期的压力。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原料奶产量达到 4197 万吨,同比增长6.7%,但奶类消费下降约1.6%,造成了原奶阶段性供给过剩。
供需结构不平衡、养殖加工收益不均衡、市场消费培育不充分等诸多问题,为乳制品行业带来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在“十四五”规划中,政府通过制定《“十四五”奶业竞争力提升行动方案》进一步加强了对乳制品行业的支持,鼓励乳企实现全产业链一体化建设,重视本土品牌的建设和质量提升。
产业端该如何破局?这时候亟需一家企业站出来,带动全产业链创新,引领乳业高质量发展。伊利积极落实国家奶业振兴的决策部署,整合全球优势资源,推动乳业国创中心建设,激发乳业内生动力。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总部
然而,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落地的产品,不是单靠一家企业能解决的,需要多领域的力量相结合。所以,乳业国创中心不断吸纳成员单位,包括伊利、三元食品、君乐宝等企业,还有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等100多家成员单位,聚集了10多名院士、1000多名核心科研人员和超过5000人的全产业链创新队伍。
此外,乳业国创中心坚持开放包容的原则,为成员单位提供开放共享的研发设施及空间,为提升乳业全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琳琅满目的乳品市场,消费者能看到创新技术的开花结果:基于21年母乳研究而推出的伊利金领冠婴幼儿配方奶粉、运用了“LHT乳糖水解”专利技术的舒化奶、适合老年人的控糖牛奶“舒化安糖健”、利用了减碳环保包装技术的甄稀冰淇淋……伊利全方位推动高新技术的开发和落地示范,继而带动中国乳业向前发展,让世界共享健康创新成果。
从科技萌芽到产业繁荣,非朝夕之力所能及。初期的投入对行业而言无疑是场考验,然而,这些创新研究如同播撒希望之种,孕育着未来产业变革的磅礴力量。一旦筑起全产业链的技术高地,解决“卡脖子”问题,将为本土品牌掌控经济话语权奠定坚实的基础。
长期主义下的科技创新,才是中国乳业能走上不败之地的源源动力。伊利集合行业顶尖的科学智慧所做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向着更高质量生活迈进的步伐,是对乳业崛起宏伟蓝图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