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四季在于春,又是一年采茶忙。走进信阳市浉河区谭家河乡刘河村余家寨,群山环绕,群峦叠翠,溪流纵横,云雾弥漫,采茶工星星点点布满茶园,正在忙于采摘春茶。
刘河村位于豫南豫鄂边区的大庙畈,东扼“义阳三关”之一的平靖关,南抵豫鄂交界的尚河村东门槛岭,西傍南湾湖上游主要的汇水河流飞沙河,北邻重峦叠嶂的凤凰山。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

在刘河村余家寨的采茶现场,本地茶农邓宗成介绍:“我叫邓宗成,1947年2月出生,今年79岁,是土生土长的刘河村安冲老组的本地人。余家寨一带的茶园是清朝时候的古茶园,我们小时候来放牛时,经常来玩。茶园当时是一窝一窝种的,茶叶的种植面积是以有多少窝数为计量单位,不是现在的亩数计算。后来,为了增加产量、便于打茶叶和预防病虫害,古茶树都修剪了,看着与新茶园一样,但是,树蔸不一样,古茶树的树蔸要大一些。”

为了验证奇迹,揭开古茶树的神秘面纱,看看古茶树是何许“芳容”,当地茶农王华兵在两人帮助捆绑茶叶树枝情况下,屈身测量一棵古茶树的地径(直径),经测量,该茶树的地径(直径)为80cm。在场观看的人,无不惊叹不已,有口皆碑,赞口不绝。

岁月倥偬,时光翩跹。80cm地径古茶树的呈现,彰显了当地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同时,也承载了一代人“小茶叶、大产业、大民生、大文章、大形象”的致富梦。
在现场,1941年4月出生、今年85岁的古茶树主人王治民介绍:“小时候,听老人讲,在清朝的时候,这块山林产权属于刘河村大户金家的,后来,姓潘、姓雷、姓货的入股兴办茶园,茶园经营为姓潘、姓雷、姓货、姓金的四大股份。经营的山林在凤凰山、北包子、屋脊沟、余家寨等这一带。佃户雷二爷常年在这打工,管理茶园,还在“三担课”种田。1946年,经人介绍,我的长辈在这里买下了二斗冲、喻家寨、老塆这一带的山林、田地和房屋,一部分古茶园也归我家经营,解放后被没收。后来,在落实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时候,由于我家住在这,便于农业生产,小队(村民组)又把一部分山林田地承包给我家经营。”

在现场,王治民的儿子王华兵补充到:古茶园是我的太太王崇华,在1946年从姓潘、姓雷、姓货、姓金四大股份手里买的。姓潘的是李畈村潘信安的爷爷。在他们没买以前,由于经营好,利润高,潘信安的爷爷又回李畈村开发一个茶园。在刘河村,潘、雷、货、金四大家族的古茶园,由佃户雷豪西(雷二爷)和曾照运在负责茶园管理和田地种植,工资是每天每人一升米。他们卖给我太太后,佃户曾照运还在二斗冲种了一年粮食,太太没给他计较。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产业振兴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近年来,刘河村紧扣信阳毛尖金字招牌,依托得天独厚的古茶园资源优势,不断擦亮“古茶”品牌的金名片,强化生态古茶品牌带动,提升质量标准,着力把小茶叶做成大产业,让一片叶子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群众。
据了解,该村先后入驻和创办了信阳鑫垚科技有限公司、信阳市永涛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信阳春之林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信阳曼美茶叶农场等14家茶企业,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茶产业的发展之路,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动能。

“小小一杯茶,传承千年传统文化,也承载着当代乡村振兴的梦想。下一步,我们刘河村大力推进古茶产业与新兴业态融合发展,全方位构建古茶文化、古茶产业和茶科技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茶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赋能助力。”刘河村党支部书记陈前银说。(张因祥 彭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