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把牺牲战友的妹妹和女儿接回家,如今一个是老师一个成教授

魏江涛 2024-12-20 10:02:04

1982 年,我从连长的岗位转业回到老家。在转业待分配的间隙,我踏上了前往河南驻马店正阳县寒冻公社的旅程,那里是我战友肖海潮的故乡。

一路上,火车的哐当声、汽车的颠簸以及小三轮的摇晃,都没能削减我内心的急切。

几经辗转,我终于找到了肖海潮的家。

眼前的景象让我心头一酸,三间茅草房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我轻轻推开那扇虚掩的门,屋内的简陋陈设尽收眼底。

正屋仅有一张四方桌和两张板凳,里间作为卧室,也不过是一张床、一个柜子和一张长条桌,侧间的厨房虽小,却收拾得极为干净。

正当我在屋内四处寻找时,一位十八九岁的姑娘抱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匆匆走了进来。

她的眼神中带着一丝惊慌,但看到我的瞬间,似乎猜到了我的身份,问道:“您是俺哥战友吗?”

我默默地点了点头。那一刻,姑娘的泪水夺眶而出,许久才渐渐止住。

从她的讲述中,我得知了这个家庭的悲惨遭遇。

自从肖海潮在战场上牺牲后,他的父母因过度悲痛,相继离世。而他的妻子,竟狠心地丢下年幼的女儿,跟人远走他乡。

如今,只剩下肖海潮的妹妹肖珍和他那可怜的女儿肖红红相依为命。

回忆起与肖海潮并肩作战的日子,我的内心五味杂陈。

1979 年,在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是指导员,我是连长。出征前,我们彼此立下了生死约定:若有一方不幸牺牲,另一方定要肩负起照顾对方父母妻儿的重任。

那是战场上男人之间最庄重的承诺,我从未敢有片刻忘怀。

在一次激烈的冲锋中,肖海潮为了掩护战友,义无反顾地冲向敌人的炮火,最终倒在了血泊之中。

从战场归来后,我每月都会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寄给肖海潮的家人,只希望能为他们的生活减轻一丝负担。

家人多次为我安排相亲,都被我一一拒绝,因为我心中始终牵挂着肖海潮的家人,这份责任如同沉甸甸的巨石,压在我的心头。

此次转业,除了对未来的规划,更多的是想回到地方后能更好地照顾他们,可眼前的一切却让我满心愧疚,我恨自己没有早点来到这个家。

我关切地询问肖珍是否收到我寄来的钱,她的回答让我怒火中烧,那些钱竟都被她嫂子席卷而空。

看着肖珍和红红那孤苦无依的模样,我实在放心不下。

思索片刻后,我向肖珍提出带她们回我家生活的建议。肖珍没有丝毫犹豫,她看着我,眼中满是信任与依赖,说道:“我现在已经没有其他亲人了,您就是我们最亲的人,一切都听您的。”

就这样,我带着肖珍和红红回到了老家。

父母看到我带回两个陌生人,满脸疑惑,问道:“你以后打算怎么办?难道不打算结婚了吗?”

我望着他们,坚定地说:“这是我和战友之间的承诺,哪怕这辈子不结婚,我也要将她们抚养成人,让她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当时的肖珍刚刚十八岁,本应在高中校园里追逐梦想,却因家庭的变故被迫辍学。

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四处奔波,联系本地的学校,终于让肖珍得以重返校园继续学业。

而红红则暂时由父母帮忙照顾。

后来,我被安置在县民政局工作。在那里,我结识了一位善良的女干部吴春梅。她被我的故事所打动,也被我的责任感所吸引。渐渐地,我们走到了一起,结为夫妻。

婚后的生活平淡而幸福,吴春梅对肖珍和红红视如己出,给予了她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肖珍在学业上刻苦努力,高中毕业后直接报考了本地的师范院校。经过三年的学习,她顺利毕业,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

她站在讲台上,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仿佛在延续着她哥哥未竟的事业。

而肖红红在我们的悉心呵护下茁壮成长。她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异,最终考上了南京大学。

在大学里,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不断提升自己。毕业后,她凭借出色的表现留校任教,如今已经是一位知名的大学教授。

我的儿子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受到熏陶,他以肖红红为榜样,努力学习,后来考上了上海交大。毕业后,他留在上海努力打拼,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

如今,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他们对我们充满了感恩与孝顺。经常会打电话回来,询问我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

逢年过节,他们总是大包小包地带着各种礼物回家,尽管我们总是叮嘱他们不要乱花钱,但他们的心意却从未改变。

看着他们一个个都有了出息,我心中满是欣慰。

回想起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我深知战友的承诺不仅仅是一句话,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它支撑着我走过了无数个艰难的日子,也让我收获了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大家庭。这份因战友之情而衍生出的亲情,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我的人生道路,也让我更加坚信,人间自有真情在,只要坚守承诺,便能跨越重重困难,迎来美好的生活。

0 阅读:0
魏江涛

魏江涛

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