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现实里用荒诞手法去展现自己那点小心思时,你会被认为是虚假、尴尬和夹带私货;可当你在荒诞里用现实去展现其本身的光怪陆离和血腥残酷时,你可以道出整个世界的真相。
《芭比》是我今年看过最好的外语片,好玩好笑又鞭辟入里,面子里子都有了,怎能不爱?
可实际上,我个人并不喜欢这一套(西式)性别叙事,因为现实中在它“正确”的大旗下隐藏了太多的肮脏龌龊和蝇营狗苟……但事实证明:真正的好故事足以让任何主张都化腐朽为神奇。
这部《芭比》是最接近我心目中描述“平权”的电影了(不知有多少人明白“女权即平权”),生而为人,我们不应该被轻易定义,无论男女老幼,不管今昔未来。
【温馨提示:下文会有剧透。】
《芭比》开场第一段戏,是小女孩们砸掉了手里的老式娃娃,因为性感的芭比娃娃横空出世了。
过去的娃娃玩具,主要是为了暗示和规训女孩去扮演母亲的角色,相比之下,能让女孩投射自己未来憧憬的芭比简直是降维打击——传统已死,芭比当立!
这段戏以致敬《2001:太空漫游》的形式展现,看似是讲述芭比娃娃的进步意义,实则是预示着女孩们从一个陷阱走入了另一个陷阱,影片十足戏谑、怪异、荒诞和讽刺的主基调,在此已初见端倪。
毫不夸张地说,即便不考虑思想性,《芭比》独树一帜的视听表现也足以值回票价:
粉色的主基调贯穿全片(包括“现实世界”),鲜艳明亮又不至于扎眼,尤其是“芭比世界”里的服装、道具和布景充分还原了玩具的华丽多彩,搭配相得益彰的歌舞表演,观赏体验非常舒适愉悦。
无论是猛男还是暖男,不管是淑女还是烈女,都应该来看《芭比》洗洗眼睛。
“芭比乐园”这个想象力堪比《玩具总动员》的架空世界,成功加深了我们对其存在的一切刻板印象。
这是一个绝对“完美”的海市蜃楼,一个无比梦幻的大泡泡,芭比(Barbie)们可以从事任意职业,达成任意成就,作为男性的肯(Ken)们只能作为芭比们的背景板……美好且虚假,单纯又无脑。
“因为我是芭比/女性,所以我能变成任何人”,芭比乐园这套简单粗暴的逻辑显然是错误的——最好的例子,是肯来到人类世界接触到父权制现实后,迅速拿这套逻辑活学活用,“我是男人,做可以做任何职业”,接着立马被教做人了。
现实世界在“男女差异”这套逻辑之上,还存在着更多的规则和限制,你至少得经过更专业、更系统的学习,才能够成为医生、经理人或救生员。
芭比娃娃不过是用不切实际的幻想去哄骗、敷衍女孩们的玩具罢了,所以等女孩们稍微长大点、接触到一些世界的真相后,自然会对芭比嗤之以鼻。
当然,戳破芭比乐园的泡泡只是《芭比》的第一层叙事,下一层对于芭比乐园的破而后立,以及对人类世界的揶揄嘲讽,才是更富可看性的好戏。
既然芭比世界的行为逻辑是虚假、愚蠢的,那该用什么去改进呢?影片率先给了一个错误答案,用现实世界的“父权制”改造——由于芭比乐园本身就是个无菌无毒的温室培养皿,因此,当肯把“父权制病毒”带回来后,迅速感染了整片园区,毕竟两者的“细胞结构”高度相似,极易入侵。
听上去很可笑对不,但一想到该思路与“用‘女权’去颠覆父权社会”一致,恐怕就笑不出来了。
女性视角之下,男人的自我、专横、油腻被进一步放大,这种“用错误去改变错误”的荒谬,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换批人来施加强权”肯定不是出路。
然而,当强弱立场对调后,同样一套理论就变得很有迷惑性了……拿小女生萨沙为例,她在5岁以后没再玩过芭比娃娃,同时她还成了批判芭比最激烈的“女权主义者”,认为物化女性的玩具荼毒已久、贻害无穷,恨不得把所有法西斯芭比焚烧殆尽。
这也是如今许多“女权主张”很容易陷入的误区和窠臼:为了打倒原有的“错误标准”而创造了新的“正确标准”,在为反对而反对的基础上,以进步之名,重复着加害之实。
殊不知,倾轧、戕害女性最深的东西,恰恰是来自四面八方(包括自己)的标准。
《芭比》中最出圈的台词,当属葛洛莉亚这一大段发自肺腑的吐槽了,她清晰指出了那些强加在女性身上的标签与定义,充斥着各种不合理的自相矛盾,只要你去遵守就注定失败,因为不存在完美的女性形象,连芭比们都不例外。
之后,芭比和葛洛莉亚等人为其他芭比“解毒破咒”的方式,便是用一句话点明这套矛盾标准的荒唐和可笑。
更绝的是后面芭比们夺权的计策,让肯们自相残杀——我们常用“雌竞”一词去调笑女性之间“小格局”的竞争,却忽略了男性之间的“雄竞”才是人类千百年来更广泛、更普通的常态。
看着肯们被稍微一撩拨就兵戎相见,一会儿在沙滩上展开不见血的战争,一会儿又在“女性凝视”下比舞斗勇,我真是头皮发麻到高潮。
多么荒诞不经又字字珠玑啊,“男权制”的底裤都被扒没了……
父权社会的破除,对肯来说也是一种解脱,他早就不想做这个领袖了,但发动变革的他必须保持肌肉和强硬,其实他同样是被男性“标准定义”困住的人。
肯的乐园不过是对芭比乐园一次变本加厉的颠倒和模仿,芭比们推翻这个世界并不难……问题在于,面临重新选择的芭比和肯们,究竟该何去何从?这是《芭比》的第三层叙事,也是整个故事的最终落点。
显然,所有人都不想重置世界,回到最初无脑的大泡泡里去,那是开历史倒车,TA们渴望的是平权、是不被定义,无论芭比还是肯,都可以在不受束缚的情况下去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
此外,《芭比》拿现实世界开涮也是毫不手软,比如美泰公司CEO根本不懂尊重女性,却强调公司出过两个女职工、“我有许多犹太朋友”,靠叠甲躲过政治正确的攻讦,最后听到能赚钱才同意生产“平民款”芭比娃娃……那些源于美泰和华纳的自嘲,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讽刺归讽刺,《芭比》再辛辣刺鼻,归根结底仍是一部温柔无害的电影,它揭开了一点现实世界的真相,调侃了一下性别叙事的极化,缓解了一些存在主义的焦虑,提供了一丝安抚心神的慰藉,这就够了。
不管女性还是男性,想恋爱、结婚、生育、努力、躺平啥的都可以,请不要被人定义,也请不要去定义别人。
看着《芭比》交出了一份远超预期的答卷,再看看围绕该片宣发、排片、立场的争论,以及仍旧深陷在男女对立泥沼里的纷扰,我也再次认识到,现实远比电影更荒诞。
奔跑的五花肉
据说芭比的宣传费用超过了电影本身投资,看来是真的!最近软文事真多,但都没热度[呲牙笑]
用户17xxx02
收了多少钱,
用户13xxx38 回复 07-26 14:09
你觉得美国每年上万亿的意识形态渗透支出都花哪了?
多瑙河幻想曲 回复 07-26 01:26
一个美国的片子,别人会在大陆请水军?[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你心里太狭隘了吧。[笑着哭][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