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天才至死评不上职称,却在2002年临终前,为中国拿下五个第一

粉萌小仙女 2024-11-29 21:32:20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 前言 —●

他得过脑膜炎,右臂有残疾,却在研究生刚毕业时就破解了困扰数学界几十年的难题,仅仅第二年就成为北大001号博士。

只可恨天妒英才,正值壮年的他患上了鼻咽癌,可他硬是带着半身的癌细胞,为中国拿下了5个世界第一。

可就是这样一个为国家奉献一生的人,到死都没能评上职称,甚至连个像样的家具都买不起,他他就是数学天才张筑生。

●— 身残志坚 —●

张筑生是是新中国最早一批博士之一,同时他也是北京大学的第一个博士,或许很多人对他的名字很陌生,可正是这个不被多数人熟知的人,为中国拿下了5个世界第一。

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生的起跑线应该充满着希望,可对对张筑生来说却是荆棘密布的。

1940年,张筑生出生在贵州贵阳,两岁时就被诊断出患有脑膜炎,这种疾病对幼儿大脑发育的潜在影响,如同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担忧不已。

他小时候总被病痛折磨,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但命运的打击远不止于此,13岁,他不幸手臂骨折,原本是件小事,结果医疗失误让病情恶化,差点危及性命。

虽然张筑生经过紧急救治性命无忧,但他的左臂不幸成了永久性残疾,肌肉严重萎缩,神经受损,只剩下一层皮包裹着骨头,手指也无法正常伸展,这意外的事情,给年仅13岁的他带来了不小的打击。

左臂的残疾,不仅给他带来了身体上的不便,更在心理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以前医疗水平不高,残疾人得面对更多生活上的困难,还得承受社会上的偏见。

面对这接二连三的打击,一个普通的孩子或许早已被压垮,但张筑生却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他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选择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挑战,身体虽有不便,但这并未削弱他对知识的渴求,反而让他对学问的追求更加迫切。

1959年,年仅19岁的张筑生踏入了四川大学数学系的校门,从此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进入大学后,他发现自己的数学水平已经超过了同届的学生。

他并不满足于课堂上的学习,而是主动从高年级的学长学姐那里购买二手教材,自学更深奥的数学知识,大二那年,他直接挑战了大五学生的拓扑学课,结果考了个第一,让老师们都刮目相看。

张筑生大学毕业以后,决定留在川大教书,把他对数学的热爱和知识分享给更多学子,他不仅认真备课,耐心讲解,还乐于帮助其他教授代课,甚至给研究生上课,展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在四川大学的岁月里,张筑生在数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他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热情感染学生,用行动证明了即使身体残疾,也能在学术的道路上闪耀光芒。

●— 进入北大 —●

时间来到1978年,对张筑生来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此时高考恢复已有一年,这使得他看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可正是也是在这一年,他第一次申报职称却意外落选,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无法理解,自己教学经验丰富,学生口碑极佳,为何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

他找学校评理,结果就得到个“不合适”的随便应付的回答,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一些能力不如他的同事却顺利评上了职称。

一些老师和学生也为他鸣不平,但都无法改变校方的决定,这次职称评定没中,张筑生心里挺不是滋味,感觉有股气憋在胸口发不出来,他意识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评职称不仅仅是看能力,还有其他复杂的因素。

或许是出于对学术的执着,或许是不甘心自己的付出得不到认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开四川大学,转而报考北京大学研究生。

张筑生希望在更高的学术平台上证明自己的价值,也希望能在一个更公平的环境中得到应有的尊重。

这次的离开,对张筑生来说,既是无奈之举,也是一次新的开始,他怀揣梦想,直面现实,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去北京求学的旅程。

1978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对许多考生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考场上气氛紧张,考生们埋头苦算,唯恐出错,但38岁的张筑生却显得格外从容,他很快完成了前面的题目,但在最后一道题上停了下来。

张筑生并不是不会做,而是觉得这个问题条件不对,实际上做不出来,他举手向监考老师提出疑问,却被告知题目不可能出错,让他好好检查自己的思路,于是他在试卷上写下“此题无解”,并详细证明了题目错误的原因。

由于少做了一道题,大家普遍觉得他这次考试肯定过不了,可最后的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张筑生在这最后一题拿到了最高分,其他考生全都没得分。

张筑生的举动引起了北大数学系教授们的注意,廖山涛教授更是称赞他,虽然只是个研究生,但水平足以给研究生上课。

这并非夸大其词,毕竟在报考北大研究生之前,张筑生已经在四川大学任教14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学术功底。

就这样,张筑生进入了北大教书,进入这所学校的他仿佛蛟龙入海,尽情展现他的数学才华,成为了校内炙手可热的数学天才。

●— 第一位博士 —●

1982年,这位学者在其硕士论文中攻克了美国数学家斯梅尔提出的“四大猜想”之一,此举在数学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本应是直接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重大成果,但由于当时校长的谨慎,错失了这个机会。

第二年,学校特意为张筑生举行了盛大的博士论文答辩,有百十来位专家学者现场观摩,张筑生因此成为了北大的第一个博士,编号是001,这个迟来的博士学位,是对张筑生学术成就的肯定,也标志着他在数学领域的崛起。

1986年,张筑生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完成访问学者学习后回到北大,校方让他负责编写一本新的《数学分析新讲》教材。

这项工作费时费力,而且在当时的评价体系中,编写教材并不算科研成果,对评职称没有任何帮助。

事实上,这项任务之前已经分配给多位教授,但都被婉拒了,朋友们也劝张筑生不要接这个“吃力不讨好”的活,毕竟他正值科研的黄金时期,应该把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研究上。

可没想到张筑生却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任务,在他看来,教材是数学教育的基础,编写一套好的教材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早在川大任教时,他就对当时的教材有些不满意,经常会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讲解,如今有机会亲自编写教材,他自然不会错过。

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张筑生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教材的编写中,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他就是在家埋头苦写,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他家里的黑板上,总是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推导过程,写了擦,擦了又写,身上也总是沾满了粉笔灰。

《数学分析新讲》问世不久后,贬荣获了教育部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什么是二等奖?因为当时还没有设立一等奖。

这套教材以其严谨的逻辑、清晰的思路和深入的讲解,赢得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成为数学分析领域的经典教材,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由于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张筑生的健康被严重透支,就在教材出版后不久,他被诊断出患有鼻咽癌吗,对这位刚做完大项目的学者来说,这简直就像晴天里打了个响雷,可他并没有被病魔击垮,而是继续以顽强的意志投入到工作中。

●— 5个第一 —●

进入到1995年,张筑生正式成为我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国家队的教练,这个消息让他的妻子刘玲玲感到非常担忧。

此时的张筑生已经与鼻咽癌抗争了多年,每周都要进行多次透析治疗,身体非常虚弱,做奥赛教练非常费脑,且对评职称没啥作用,一次你妻子劝他放弃这个工作,好好休养身体,但张筑生却坚持要接受这个挑战。

在张筑生看来,培养数学人才是一项意义非凡的工作,能够为国家培养未来的数学家,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接下来的五年,张筑生把所有精力都投到了奥赛培训上,他精心设计训练方案,悉心指导学生,不断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他经常为了出一道有难度的题目,冥思苦想,甚至彻夜难眠,把积累多年的数学心得,毫不保留地教给了学生。

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奥数队连续五届获得世界奥赛团体总分第一,其中三次更是所有队员都获得了金牌,创造了中国奥数史上的辉煌成就,可这辉煌的背后,是张筑生用生命在付出。

工作压力大,身体不适,病痛不断,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癌细胞的扩散已经覆盖了身体的一半。

这个期间的他对职称早已看淡,因为他心中有着更高的追求,那就是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为数学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2年2月6日,张筑生先生再也撑不下去,因病离开了这个人世,享年62岁,他的离开,让数学和教育界都失去了一位重要人物。

●— 小结 —●

虽然张筑生离开了,可他的名字应该被记住,他用残缺的身体创造了非凡的成就,用无私的奉献赢得了世人的尊敬,用顽强的精神谱写了生命的赞歌。

他虽然没有获得过正式的教授职称,但在人们心中,他是一位真正的教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一位令人敬仰的学者。

主要信息源:

1、光明日报2003年2月25日:《令人感佩的张筑生》

2、光明日报2003年2月22日:《张筑生的事迹和精神震撼心灵》

3、百度百科:《张筑生》

0 阅读:15

粉萌小仙女

简介:粉萌小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