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3日,新闻联播临时插播一个消息,中国电影《哪吒2》的票房突破100亿。
这是一个里程碑意义的数字,第一个票房破100亿的中国电影,为后来者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作用。

今天的节目我们不聊《哪吒2》电影本身了,因为大家都看过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评价,我们也不是个影评节目,我们要通过《哪吒2》所取得的成绩,说说以前的中国电影,和今天的中国电影,有什么本质性的不同之处?
而这个本质的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就引出了大家都在热议的话题,中国单一市场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像我这个年纪的中国人,真的是见证中国电影从小到大,从政治到市场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全过程。
为什么说《哪吒2》是一个里程碑呢?我们要知道,就在几个月前,2024年的时候,我们还在抨击一些烂导演拍得烂片,什么就在一个四合院里演完的电影啊,什么几个亿减了个肥之类的。

直到《哪吒2》的出现,这是一个纯粹依靠市场力量取得成功的完美实例,没有名导,没有名演员,凭借的就是自身的努力,精良的制作,丰富的内涵寓意,自发地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当然了,以前也有这样的作品,比如《流浪地球》《战狼》。只不过它们的票房没有拉开代差。
《流浪地球》五六十亿的票房,减肥片也是几十亿的票房,这就尴尬了。形不成那种碾压式的让人服气的感觉,直到《哪吒2》的出现。
100亿的票房,而且最终票房会有多少没人敢预测,谁看了不服气?
就是这种各方面都碾压式的领先,才使得《哪吒2》能担当起里程碑和现象级商业片这个称号。
我们回顾以前的中国电影,再来看最近五六年的中国电影,很明显能感觉到一个趋势,就像是新生代导演文牧野说过的一句话:“《奇迹》里的深圳华强北,外国观众看不看得懂不重要,这是中国人的奋斗记忆”。

但是十年前的中国电影可不是这样,那个时候,导演们好像潜意识里有一种观念,那就是:中国人看得懂看不懂不重要,外国人能不能看懂?能不能感兴趣呢?
我们举些例子出来吧,先声明,仅仅是举例,我们不否认这些电影也有着很不错的历史贡献和意义,只是带了些特定时代的印记和妥协而已。
比如张艺谋导演,在早期作品《红高粱》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之类的作品里,刻意会强调一些符号性的民俗,颠轿子,酿酒,洗脚敲脚,点灯之类的。
我们中国人都看的莫名其妙,心想,有这些规矩和讲究吗?
但是当时的中国观众也确实没看过什么好的作品,也都不挑食。
后来张艺谋导演2004年在纽约时报访谈节目中自己也说:早期创作存在”用文化差异换取入场券”的妥协。
直道2016年,还有个电影《长城》,视觉效果很好,但是里面总感觉和《指环王》有相似的地方,明明是个中国电影,出现了大量兽人,末日世界等西方玄幻元素。

这从表面上就能感觉到,想要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批评这些东西,很多选择是受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的,可以理解。
但是,我们要说但是了,总要有人主动地去打破一些固有的思维,去做一些超越客观条件限制的事情,只有这样,一个产业才能取得进步和突破。
中国的电影,最终一定是要讲中国故事,宣传中国人的价值观的。在这一点上,《流浪地球》可以说也是一个里程碑似的标志。
过去的电影叙事,受美国好莱坞的影响,很少有宣扬集体主义思想的作品,直到流浪地球的上映,我觉得才算是真正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
带着地球跑路,这种大的集体主义理念就不说了,细节上也体现的很不错。比如饱和式救援,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元素,只有在中国,才有饱和式救援,不计代价的这种概念。

流浪地球2国内票房40亿,北美票房才仅仅500万美元,不过这无所谓啊,理念不同嘛。
钱肯定是挣到了,海外票房郭帆导演也不用太在乎了。
一口吃不成胖子,靠着一部作品就想让中国理念传播世界,那是痴心妄想。
再说回今天的主角《哪吒2魔童闹海》,那更是对外国品味嗤之以鼻,我就是讲中国故事,老外你爱看不看,电影里没有一丝一毫要照顾西方文化的观众。
比如说申公豹结巴,说我是申公公,哪吒就顺着接话说,你是申公公。
这种语境老外根本就不可能理解,你翻译都没法翻译。这些毫不起眼的细节其实挺重要,如果说电影团队要考虑海外市场的话,剧本上这点细节估计应该会避免的。
那么,从流浪地球到哪吒,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电影是主动去进化的呢?我认为还要考虑中国市场这个巨大的推动作用。
2003年《英雄》2.5亿票房那就叫创纪录,到了2012年《泰囧》才首破10亿,这十年的时间,客观条件就限制了中国电影不敢使性子,不敢忽视海外的市场。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投资方和导演,天花板就在那放着,你这个电影拍的再好,可以预计,最多也就是五六亿的票房,那么你敢花多少钱?
你是不是得考虑海外因素?万一票房扑街了,是不是还能搏个什么海外电影节提名对冲一下呢?这都是很正常的思维。
所以当时的中国电影放不开,需要考虑海外感受,甚至有时不惜自我矮化去迎合西方,就可以理解了,当然在理解的同时,要批判这种思想。
到了2017年《战狼2》56亿票房,这就标志着中国电影才开始有独立自主的基础了。
天花板抬高了,抬高到50亿级别了。只要你的作品好,在国内就保证你能挣到大钱,你只要让中国人喜欢这就足够了。
比如《你好李焕英》这种电影就成功了,这种电影就是纯属中国人自己关起门来讲故事,也只有中国人,甚至只有中国内地,经历过那段时光的人才能看得懂。就这,都挣了大钱了。
在这种自我壮大的环境里,哪吒的出现也就是个很自然的事情了,即使没有哪吒,也会有其它的中国题材的电影突破百亿级别。
这并不全是电影本身拍的多好,故事讲的多好,而是中国市场已经到了要出现这种现象级产品的时候了。《哪吒2》的成功,大部分要归功于天时,也就是时候到了。

关于中国单一市场能挑战全球的内容,我不准备讲太多,因为有人已经对此展开激烈的辩论了。
甲方说,你看人家好莱坞大片,全球挣钱,而中国电影票房再好,也只会窝里横,海外影响力还是有限的。
乙方反驳说,难道中国人的钱就不是钱吗?中国单一市场能挑战好莱坞的全球市场,这难道不是足以自豪的事情吗?怎么到你这里还成了反思的理由了呢?
我认为把焦点集中在中国单一市场的庞大,还是没有足够的深度,我们要看的更为深远一些。
那就是,中国市场的庞大仅仅是个基础,它还只是个起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看到工业化和文化母体一起共振,一同催化,它们衍生出来的长远影响。
从《流浪地球》开始,中国的本土电影工业化就已经成熟了,中国电影从此再不是作坊式生产了,而是工业化标准化流程式的生产模式,而且是重工业化。
中国的电影工业力量已经追上好莱坞了。
比如说,中国本土公司为《流浪地球2》研发的”数字人物肌肉解算系统”,已被新西兰维塔数码采购用于《阿凡达3》制作,这标志着中国电影工业从技术输入转向输出。

而《哪吒2》的成功,则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文化母体被彻底激活。
有人可能会说,以前也有讲述中国文化母体的成功例子啊,比如说《大圣归来》《长安三万里》这些,难道不是吗?
当然,它们也都是成功的案例,但还是那句话,以结果论英雄。
比如《长安三万里》确实不错,但是票房呢?才20亿。这个成绩你敢说底气很足吗?
唯有《哪吒2》,100多亿甚至超过200亿的票房,才敢说,中国电影的文化母体被彻底激活了。
天花板从50亿一下子提升到了200亿。观众可以拍着胸脯对导演们说:你们只管放心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放心,只要你制作的好,故事讲的好,你的成就不可限量。
可以说,从《哪吒2》开始,中国电影与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电影之间,已经没有代差了。
电影工业现在就和中国的军事工业一样,与西方最强国之间互有领先,没有代差。
没有代差,那就要拼谁的数量多了。说到拼数量,估计大家都不困了。
论工业化,你跟中国拼数量?估计你家的宠物狗听了都想笑。
论文化母体,你跟4000多年连续不断的古老文明拼数量,你先去看看你自己的历史书有多厚再说吧。

我们总结一下,今天我们的题目是《哪吒2》这部电影,但是我们说的是整个中国电影。
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线上,我们暂时还没有必要为了《哪吒2》的成功而过分激动,我认为它就是个起点,是一个里程碑和标志性的起点。
在这条新的起跑线上,中国电影身体条件最好,训练水平最高,各项储备最充足,身边的对手除了一个好莱坞看着还像个人,印度的宝莱坞还有点潜力之外,其它的对手各个都是面黄肌瘦的。
你说你现在去争论哪吒2的海外票房和海外影响力,有意义吗?
最后,我们还要强调一点,千万不要为烂片买单。
中国的电影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心怀理想的,还有很多人是只看短期利益的,甚至是不怀好意来圈钱洗钱的。
遇到这种骗子电影,一定要从投资方到导演到编剧到演员到跑龙套的,都把他们批倒批臭。
让拍烂片的没有市场,我们才能看到更多更好的中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