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据暴击:新势力黑马如何逆势翻盘?

2025年3月10日,零跑汽车港股开盘暴涨18%,市值一度突破670亿港元。这一切源于一份「矛盾」的成绩单:全年净亏损28.2亿,却在Q4突然盈利8000万;单车均价从11.6万降至10.8万,毛利率反而从0.5%飙升至13.3%。更戏剧性的是,这家成立十年的车企,2024年交付量暴增103.8%至29.4万辆,直接把「蔚小理」甩在身后——3月单月交付3.71万辆,首次登顶新势力销冠。
「零跑用最狠的价格战,打出了最硬的翻身仗。」某汽车分析师对笔者感慨。
二、成本「极限拉扯」:从「亏本卖车」到「单车赚1万」
1. 技术降本的「零跑式解法」
零跑C10车主李女士告诉笔者:「12.98万的车居然标配激光雷达,这在两年前想都不敢想。」背后是零跑与禾赛的「豪赌」——2024年采购20万台ATX激光雷达,成本直降40%至1450元/台。配合自研的LEAP 3.5架构,线束长度从1500米砍到996米,控制器数量减少60%,单台车制造成本骤降1.8万元。
2. 规模效应的「蝴蝶效应」
2024年C系列交付22.5万辆,占比76.6%。某供应链人士透露,零跑C11与C01的零部件共享率高达88%,冲压模具利用率提升3倍,仅这一项就节省成本5.2亿元。更绝的是,零跑把「全域自研」玩出花——三电系统自研占比65%,连智能座舱芯片都自己造,BOM成本比同行低12%。
3. 价格战中的「精准刀法」
2024年10月,零跑B10上市直接把激光雷达车型价格压到9.98万,上市1小时订单破万。这背后是「成本定价」策略:B10激光雷达版成本11.2万,定价12.98万,单台利润1.78万,比某些豪华品牌还狠。
三、行业暗战:零跑的「诺曼底时刻」?
1. 新势力格局改写
2024年新势力销量榜前三甲:理想50万辆、零跑29.4万辆、鸿蒙智行27万辆。零跑用「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在10-20万价格段市占率达18.7%,直接抢了比亚迪元PLUS和广汽埃安的蛋糕。

2. 传统车企的「鲇鱼效应」
某合资品牌高管坦言:「零跑C11增程版14.98万,比我们同尺寸燃油车还便宜3万,逼得我们加速电动化。」2024年,零跑迫使吉利、长城等推出「油电同价」车型,行业平均降价幅度达12%。
3. 资本市场的「双重标准」
尽管全年仍亏损28亿,但零跑Q4经营性现金流转正,手头现金204亿。摩根士丹利在研报中罕见用「颠覆者」形容零跑:「当其他车企还在靠融资续命时,零跑已证明低价车也能盈利。」
四、争议与隐忧:零跑的「阿喀琉斯之踵」
1. 研发投入的「剪刀差」
2024年零跑研发投入29亿,仅为理想的26%、小鹏的41%。某智驾工程师透露:「零跑智驾团队不足500人,华为车BU有7000人,技术差距至少两年。」
2. 海外市场的「短板」
2024年零跑海外销量占比仅3%,而比亚迪、蔚来海外销量占比超20%。欧洲市场因认证进度滞后,C10交付推迟至2025年Q3,错失补贴红利期。

3. 价格战的「后遗症」
零跑B10上市后,C11销量环比下滑15%,经销商库存周转天数从35天增至58天。某经销商负责人苦笑:「现在卖车不赚钱,全靠厂家返点活着。」
五、互动话题:零跑能持续「低价暴利」吗?
写下这篇文章时,零跑股价已突破50港元,市值超670亿。但质疑声从未停歇:有人说它「用短期利润换市场」,有人赞它「重新定义行业规则」。
你的观点是:
1. 零跑模式不可持续,研发投入不足将反噬增长
2. 零跑打开低价车盈利新范式,未来或成行业标杆
3. 持观望态度,需观察2025年销量目标能否实现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